方劑組成解釋
五痔散方中加入赤小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赤小豆性平味甘,歸脾、胃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通便止痛的功效。對於因熱毒蘊結、血瘀腫痛所致的痔瘡,赤小豆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改善局部炎症和疼痛症狀。
2. 利水消腫,通便排毒: 赤小豆富含膳食纖維,能促進腸胃蠕動,利水消腫,幫助排泄體內毒素,從而緩解痔瘡因便祕引起的局部充血、腫脹和疼痛。
五痔散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其補氣升陽、固表止汗、託毒生肌之功效。
補氣升陽: 黃耆能補益中氣,提升陽氣,有助於改善因氣虛導致的痔瘡脫出、出血等症狀。
固表止汗: 黃耆可固護表氣,減少汗液流失,有助於防止因氣虛汗多引起的痔瘡加重。
託毒生肌: 黃耆具有一定的託毒生肌作用,可促進傷口癒合,加速痔瘡的修復。
總而言之,黃耆在五痔散中起到補氣升陽、固表止汗、託毒生肌的作用,有助於緩解痔瘡症狀,促進康復。
五痔散中加入附子,主要原因有二:
一、 溫陽散寒,止痛消腫:附子性溫熱,入腎經,可溫陽散寒,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寒凝血瘀,達到止痛消腫的效果。對於因寒凝血瘀導致的痔瘡疼痛、腫脹,附子可起到緩解作用。
二、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五痔散中其他藥物多偏寒涼,如槐花、地榆等,附子加入可中和寒涼之性,使藥效更加溫和,不易傷及脾胃,同時也能更有效地發揮其他藥物的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五痔散中包含白蘞,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白蘞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五痔多因濕熱瘀阻、氣血不暢所致,白蘞可清熱解毒,消散瘀血,緩解痔瘡腫痛。
- 收斂止血:白蘞亦有收斂止血的作用,可減少痔瘡出血,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白蘞在五痔散方劑中扮演著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收斂止血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改善痔瘡症狀。
五痔散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止痛消腫:桂枝性溫,具有溫陽散寒、通經活絡的作用。痔瘡多因寒凝血瘀、氣滯血瘀而引起,桂枝能溫通經絡,散寒止痛,緩解痔瘡的疼痛、腫脹等症狀。
- 活血化瘀,促進癒合:桂枝亦有活血化瘀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流通,有助於消散瘀血,加速痔瘡的癒合。
因此,五痔散中加入桂枝,可有效緩解痔瘡的疼痛、腫脹等症狀,促進痔瘡的癒合。
五痔散中加入白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疼痛:白芍性微寒,味酸苦,入肝脾經,具有鎮痛、止痙、養血和營的作用。痔瘡常伴隨疼痛、腫脹、出血等症狀,白芍能有效緩解這些不適,使患者感到舒適。
- 收斂止血:白芍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能改善痔瘡出血的症狀。同時,白芍也能幫助緩解痔瘡周圍的血管擴張,減少局部充血,從而起到消炎止痛的作用。
五痔散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黃芩味苦性寒,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止血生肌的作用。痔瘡多因濕熱下注、血瘀阻滯所致,黃芩能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有效緩解痔瘡的疼痛、出血等症狀。此外,黃芩還能促進創面癒合,有助於痔瘡的恢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五痔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酒客勞及損損傷,下部糞門中旁有孔,起居血縱橫出」,意指長期飲酒勞傷或外傷導致肛門周邊出現瘺管孔洞,活動時出血嚴重。此證候屬中醫「痔瘻」範疇,病理機轉涉及氣虛不攝血、濕熱下注與瘡瘍久潰不斂。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益氣托毒止血:
黃耆(3分)為君藥,益氣昇陽以攝血,兼能托瘡生肌;配合附子(1分)溫陽固脫,助黃耆振奮陽氣以促進瘻口癒合。赤小豆(4分)利濕解毒,針對酒客濕熱體質,兼具排膿消腫之效。活血斂瘡調和:
芍藥(2分)養血斂陰,與桂心(1分)溫通血脈相配,調和營衛而止血;白蘞(1分)清熱消腫生肌,直接針對瘻管潰瘍。黃芩(2分)清泄下焦濕熱,防酒毒鬱而化熱。配伍特點:
全方寒溫並用,以溫補為主,佐以清利。赤小豆用量最大,彰顯「利濕解毒」為基礎;黃耆、附子溫補,適合氣虛陽弱之出血;芍藥、黃芩調和陰血並清餘熱,標本兼治。
治療原理推衍:
此方適用於痔瘻日久氣血兩虛(尤其陽氣不足),伴隨濕熱未清之證。藉益氣溫陽以固本止血,利濕解毒以治標消腫,配合活血斂瘡藥物促進組織修復。酒調服可加強溫通藥性,助藥力直達下焦病所。
傳統服藥法
赤小豆4分(熬),黃耆3分,附子(炮)1分,白蘞1分,桂心1分,芍藥2分,黃芩2分。
止血。
上為散。
每服方寸匕,酒調下,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止血止痛之功,臨床用於治療酒客勞及損傷,下部糞門中旁有孔,起居血縱橫出等症。
- 本方中赤小豆、黃耆、附子、白蘞、桂枝、白芍、黃芩等均為中藥,使用前應諮詢醫師,以免發生不良反應。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五痔散, 出處:《直指》卷二十三。 組成:鱉甲(醋浸,炙焦)半兩,猬皮(銼碎,炒焦)半兩,豬甲(銼碎,炒焦)半兩,蜂房(炒)半兩,蛇皮1條(燒,并各存性)。 主治:諸痔,瘻痔。
五痔散, 出處:《外台》卷二十六引《小品方》。 組成:赤小豆4分(熬),黃耆3分,附子(炮)1分,白蘞1分,桂心1分,芍藥2分,黃芩2分。 主治:止血。主治:酒客勞及損傷,下部糞門中旁有孔,起居血縱橫出。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