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寶丹

靈寶丹

LING BAO D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2.3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4%
肝經 22%
心經 14%
腎經 13%
肺經 7%
大腸經 5%
胃經 5%
三焦經 5%
膽經 2%
脾經
肝經
心經
腎經
肺經
大腸經
胃經
三焦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靈寶丹中包含烏頭,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散寒,祛風止痛:烏頭性溫,味辛,入心、肺、腎經,具有溫經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對於寒邪入經引起的肢體麻木、疼痛、關節僵硬等症狀,烏頭能起到溫通經絡,驅散寒邪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可有效緩解疼痛,改善患者的寒性體質。
  2. 提高藥效:烏頭與靈寶丹中其他藥材相配伍,能起到增強藥效的作用。例如,烏頭與附子、乾薑等藥材搭配,可增強溫陽散寒、驅寒止痛的效果,使藥效更加顯著。

然而,烏頭性峻烈,使用時需謹慎,需在醫師的指導下服用。

靈寶丹中加入五靈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五靈脂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緩解疼痛。靈寶丹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五靈脂的加入能有效發揮其活血化瘀的功效,促進傷口癒合,減輕疼痛。
  2. 止血生肌,促進癒合:五靈脂同時具有一定的止血生肌作用,可促進創傷癒合。靈寶丹中常配合其他具有止血生肌功效的藥物,如三七、乳香等,五靈脂的加入可協同作用,加速傷口癒合,促進康復。

靈寶丹中包含沒藥,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沒藥性溫,味苦辛,入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因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腫脹、跌打損傷等症狀,能起到良好的緩解作用。
  2. 促進癒合,生肌斂瘡:沒藥還具有促進癒合、生肌斂瘡的作用,對於外傷、潰瘍、瘡瘍等病症,能加速傷口癒合,防止感染。

靈寶丹中加入沒藥,正是利用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生肌斂瘡等功效,以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靈寶丹方中加入胡椒,主要有兩大原因:

  1. 溫中散寒,助藥力:胡椒性溫,味辛,入脾、胃經,有溫中散寒、消食止痛的作用。靈寶丹多用於治療脾胃虛寒、脘腹冷痛、食少納呆等症,胡椒的加入可以溫陽散寒,幫助其他藥材更好地發揮藥效。
  2. 引藥入脾胃,增強療效:胡椒辛香,能起到引藥入脾胃的作用,促進藥物吸收,並加速藥效發揮。對於一些性質偏寒、難以到達脾胃的藥材,胡椒的加入能起到引導作用,提高藥物的療效。

靈寶丹中包含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行氣止痛: 木香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之功效。靈寶丹常用於治療脾胃氣滯、脘腹脹痛、食積不化等症,木香可幫助理氣消脹,緩解疼痛。
  2. 燥濕健脾: 木香還具有燥濕健脾的作用,可改善脾胃濕困,增進食慾。靈寶丹常配伍其他燥濕健脾藥物,共同發揮療效,改善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等問題。

靈寶丹中添加乳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 乳香性溫,味辛,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靈寶丹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乳香可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有助於傷口癒合。
  2. 行氣止痛: 乳香能行氣止痛,對於氣滯血瘀所致的疼痛有較好的療效。靈寶丹中往往搭配其他具有行氣活血功效的藥材,乳香可協同作用,增強止痛效果,緩解疼痛症狀。

靈寶丹中包含硃砂,主要基於其鎮心安神、清熱解毒之功效。

硃砂性寒,味甘,入心經,能鎮心安神、清熱解毒,並有鎮驚止痛之效。古人認為,硃砂具有辟邪鎮煞之功,能驅除邪氣,安定心神。

此外,硃砂亦可治療熱病神昏、癲狂、心悸、失眠、驚癇、口瘡等症,其鎮心安神之效在靈寶丹中發揮重要作用。

靈寶丹方劑中含有麝香,乃因其具有開竅醒神、活血通絡、消腫止痛之功效。

麝香氣味芳香,性溫,入心、脾、肝經,能通達經絡,直達病竈。其開竅醒神之效,可用於治療昏迷、神志不清等症狀;活血通絡之效,可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消腫止痛之效,可用於治療瘡瘍腫毒、風濕痹痛等。

靈寶丹以麝香配伍其他藥物,旨在協同作用,發揮藥效,治療相關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靈寶丹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主治:一切諸風,癱瘓傷風。

解釋

  1. 諸風:泛指因風邪引起的病症,包括外風(如傷風感冒、風寒濕痹)與內風(如中風癱瘓、抽搐眩暈)。此方劑針對風邪襲表或內風煽動之證。
  2. 癱瘓:多因風痰壅阻經絡,氣血不通所致,常見於中風後遺症或風濕痹症。
  3. 傷風:外感風邪初期,表現為頭痛、惡寒、身疼等表證。

由此推斷,靈寶丹兼具 祛外風、熄內風、化痰通絡 之效,適用於風邪為患的廣泛病症。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1. 祛風解表

  • 麻黃:辛溫發汗,解表散寒,針對外感風寒。
  • 天麻:平肝熄風,善治內風頭眩、肢體麻木。
  • 茅朮(蒼朮):燥濕健脾,輔助祛風濕、開腠理。

邏輯:外風宜散,內風宜熄,麻黃與天麻內外兼顧。

2. 化痰開竅

  • 辰砂(朱砂)雄黃:化痰鎮驚,解毒辟穢。
  • 麝香冰片:辛香走竄,開竅醒神,助通絡。
  • 蟾酥:解毒消腫,通竅止痛。

邏輯:風痰阻絡需化痰開閉,此類藥物能透達經絡,改善癱瘓麻木。

3. 瀉熱解毒

  • 大黃:瀉熱通腑,導滯降火,防風邪化熱。
  • 月石(硼砂):清熱化痰,協同大黃清解鬱熱。

邏輯:風邪久鬱易化熱,大黃與硼砂清瀉內熱,避免熱極生風。

4. 理氣活血

  • 沈香丁香:溫中行氣,助藥物運行。
  • 甘草:調和諸藥,緩和峻烈之性。

邏輯:氣行則血行,風痰瘀滯需理氣以助藥力。

5. 劑型與服法特點

  • 燒酒泛丸:酒性辛散,增強行氣活血之效。
  • 辰砂為衣:加強鎮驚安神作用。
  • 甘菊湯送服:菊花清肝明目,緩解風熱上攻。

綜合治療原理

靈寶丹以 祛風為主軸,結合 化痰、開竅、瀉熱、行氣 之法:

  1. 外風:通過麻黃、蒼朮解表發散。
  2. 內風:藉天麻、辰砂平肝鎮驚。
  3. 痰瘀:以麝香、雄黃、蟾酥化痰通絡。
  4. 鬱熱:大黃、硼砂清泄裡熱。
    全方攻補兼施,標本同治,適用於風邪夾雜痰熱瘀阻之複雜病證。

提示:此方藥性峻烈(含朱砂、雄黃、蟾酥等),臨床須嚴格辨證,非現代常規用藥。

傳統服藥法


茅朮1兩5錢,辰砂3兩,麝香2錢5分,甘草1兩,麻黃1兩,丁香3錢,天麻1兩,大黃1兩,月石5錢,雄黃1兩5錢,冰片5分,沈香3錢,蟾酥4錢5分。
上為細末,燒酒泛為丸,辰砂為衣,如芥子大。
每服20丸,甘菊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用量宜慎。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肺結核胰臟炎乳腺炎乳房腺體瘤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四肢麻痺癱瘓骨質疏鬆症牙齒緊閉口張不開痰核流注

相同名稱方劑


靈寶丹, 出處:《臞仙活人方》卷下。 組成:木香半錢,沉香半錢,乳香半錢。 主治:推積滯,除腹痛。主治:一切無名腫毒、惡瘡。

靈寶丹, 出處:《普濟方》卷二三三。 組成:天靈蓋1枚,(塗酥炙),鬼箭羽1兩,白朮(炒)1兩,虎頭骨(塗酥炙)1兩。 主治:虛勞,精神恍惚,悸動不定,煩熱體痛。

靈寶丹, 出處:《簡易》引《葉氏方》(見《醫方類聚》卷二十)。 組成:川烏(去皮尖,略炮)3兩,五靈脂3兩,沒藥1兩半,胡椒半兩,木香1分,乳香(研)1分,朱砂(研)1分,麝香1分(和朱砂爲衣)。 主治:一切諸風,癱瘓傷風。

靈寶丹, 出處:《聖惠》卷二十五。 組成:光明砂1兩半(打如皂莢子大,絹袋子盛,以荞麥灰汁煮3復時取出,研如粉),硫黃1兩(打如皂莢子大,絹袋子盛、以無灰酒煮3復時,取出研如粉),雄黃1兩(打如皂莢子大,絹袋子盛,以米醋煮3復時,取出研如粉),自然銅1兩(先搗碎,細研如粉)。以上4味,用1有蓋瓷瓶子,先以金箔3片,鋪子瓶子底上,便入硫黃,又以金箔2片蓋之;次入雄黃,又以金箔2片蓋之;次入朱砂,又以金箔2片蓋之;次入自然銅;又以金箔3片蓋之;以瓶子蓋合,卻不用固濟,于灰池內坐瓶子令穩,以火養3日3夜。第1日用熟炭火半斤,圍瓶子,去瓶子3寸;第二日用熟火10兩,去瓶子2寸半;第3日用火1斤,去瓶子2寸;以火盡爲度。候冷,取藥出瓶子,以紙3重裹藥,于淨濕土中培,至來旦取出,更研令細。磁石(以醋淬20遍,搗羅,細研如粉)3分,陽起石(研如粉)3分,長理石(細研如粉)3分,紫石英(細研如粉)3分。用1有蓋瓷瓶子,先磁石,次入陽起石,次入長理石,次入紫石英,其所入金箔,1依前法,以蓋子合之,其口不固濟、用火養3日3夜。第1日用熟炭火1斤,去瓶子3寸;第2日用火3斤,去瓶子2寸;第3日用火半秤,去瓶子3寸。1日至夜,任火自消,候冷取出藥,用紙裹入濕土中培,至來旦取出,更研令極細。牛黃1兩,龍腦1兩,麝香1兩,腽肭臍(酒刷,微炙)1兩,龍齒1兩,虎脛骨(塗酒炙令黃)1兩(上6味爲末,更細研如粉),鍾乳10兩(以絹袋子盛,先以長流水煮半日,後棄其水,别用水5鬭,煎取1鬭,煮後草藥,留鍾乳水3合,磨生犀角3分),遠志(去心)1兩1分,巴戟1兩1分,苦參1兩1分,烏蛇(酒浸,去皮骨,微炙)1兩1分,仙靈脾1兩1分,天麻1兩1分(上6味,粗羅爲散,以前鍾乳水1鬭,煎至7升,用生絹袋濾去滓,澄清)。木香1兩半,肉豆蔻(去殼)1兩半,鹿茸(去毛,塗酥炙微黃)1兩半,桂心1兩半,延胡索3分,木胡桐淚3分(上6味,爲粗末,以前鍾乳汁7升、煎至4升,以生絹濾去滓,澄清),半夏(湯洗7遍,去滑)1兩,當歸1兩(上二味,爲粗散,以前鍾乳汁4升,煎至3升,以生絹濾去滓,澄清),皂莢子仁1兩半(搗羅,研如粉),川芒消1兩(細研),生地黃汁1升,無灰酒、童便1升。 主治:中一切風,牙關緊急,及屍厥暴亡者;或打撲損多年,天陰即疼痛,動不得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