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香湯

桂香湯

GUI XIA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偏熱 (1.5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3%
脾經 16%
腎經 9%
胃經 9%
膽經 8%
心經 7%
肺經 7%
三焦經 7%
大腸經 5%
心包經 5%
肝經
脾經
腎經
胃經
膽經
心經
肺經
三焦經
大腸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桂香湯中含有肉桂,乃因其溫陽散寒之效。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溫通心陽、散寒止痛、溫經止血之功效。

在桂香湯中,肉桂與其他藥材配伍,旨在溫陽散寒,改善寒凝氣滯所致的諸症。例如,若患者出現手腳冰冷、面色蒼白、腹痛等症狀,則可藉由肉桂的溫陽之力,促進血液循環,驅散寒邪,緩解疼痛。

桂香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緩解桂枝的溫燥之性: 桂枝性溫,擅長發散風寒,但容易耗傷津液,造成口乾舌燥。白芍性微寒,能滋陰潤燥,與桂枝相配,可緩解桂枝的燥性,防止過度耗傷津液,使藥性更平和。

2. 補益氣血,協調藥性: 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的功效,能補益氣血,與桂枝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溫經散寒、調和氣血的作用。

桂香湯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其兩大功效:

一、理氣止痛: 木香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能行氣止痛,尤其擅長治療脾胃氣滯所致的脘腹脹痛、食慾不振等症。桂香湯中常因寒邪客氣、氣滯血瘀而導致疼痛,木香的理氣止痛作用能有效緩解此類症狀。

二、健脾消食: 木香亦具健脾消食之效,可促進脾胃消化功能,改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問題。桂香湯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消化不良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木香的健脾消食作用能增強藥效,使藥物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桂香湯中包含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柴胡味苦辛,性微寒,歸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升陽散寒之效。桂香湯常用於治療肝鬱氣滯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柴胡可疏解肝氣,使氣機通暢,達到緩解疼痛、改善食慾的效果。
  2. 調和氣血:柴胡還能調和氣血,升舉陽氣,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作用,使氣血運行通暢,改善機體功能,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桂香湯中包含川芎,主要源於其活血行氣、止痛功效。

川芎味辛、溫,入肝、膽、心包經。其性善行散,能活血化瘀,通經止痛。桂香湯以溫陽散寒、活血止痛為治則,而川芎的加入,可增強方劑活血化瘀之力,並協同其他藥材溫經散寒,共同達到治療目的。此外,川芎亦能疏通經絡,改善氣血循環,有助於消除疼痛,使患者更快恢復健康。

桂香湯中加入鱉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潛陽:鱉甲性寒,味甘鹹,入肝、腎經,具有滋陰潛陽、清熱解毒之效。桂香湯以溫陽散寒為主,加入鱉甲可平衡藥性,防止溫燥傷陰。
  2. 收斂固澀:鱉甲亦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可防止因溫陽散寒導致的虛汗、滑脫等症狀,同時能配合其他藥材,更好地達到治療目的。

總之,鱉甲在桂香湯中發揮著滋陰潛陽、收斂固澀的功效,使方劑更加完善,治療效果更佳。

桂香湯中加入乾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助陽化氣:桂香湯以溫補脾陽、化濕止瀉為主,而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助陽化氣的功效,可配合其他藥材,溫暖脾胃,促進氣血運行,增強藥效。
  2. 配合桂枝,增強溫陽效果:桂香湯中含有桂枝,其性溫,味辛甘,與乾薑同用,可增強溫陽散寒之效,促進氣血運行,有利於治療脾胃虛寒、寒濕凝滯等病症。

桂香湯中包含吳茱萸,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溫中散寒,止嘔止瀉: 吳茱萸性溫,味辛,入肝、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的功效。桂香湯主治脾胃虛寒,寒邪客胃所致的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吳茱萸可溫中散寒,緩解胃寒引起的嘔吐、腹痛等症狀。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桂香湯中包含肉桂、丁香等溫性藥物,與吳茱萸相輔相成,共同溫中散寒,並能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胃腸功能。吳茱萸的加入,可以使藥效更為協調,整體療效更佳。

桂香湯中包含常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散寒,止痛止瀉: 常山性溫,味苦,入脾、胃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止瀉的功效。桂香湯主要用於治療寒邪客於中焦,引起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狀,常山可溫中散寒,緩解疼痛,並抑制腸道蠕動,止瀉止痛。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桂香湯中其他藥物如肉桂、乾薑等,也具有溫中散寒的作用,常山與之配合,可增強溫中散寒、止痛止瀉的效果,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桂香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屍注發歇無時,心腹切痛」。「屍注」為古病名,屬「癆瘵」範疇,特徵為病勢纏綿、反覆發作(發歇無時),伴隨內臟疼痛(心腹切痛)。其病因多與虛勞、寒邪、氣滯血瘀或瘧疾類寒熱交作相關,可能涉及肝脾失調、氣血凝滯或寒濕內阻。方劑以溫通散寒、行氣活血為主,兼顧疏肝解鬱,推測用於寒性腹痛或瘧疾後氣血失和之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溫通散寒

    • 肉桂(去粗皮):溫補命門、散寒止痛,針對心腹冷痛。
    • 乾薑(炮):溫中逐寒,與肉桂協同增強驅散內寒之力。
  2. 臣藥:行氣活血

    • 木香:理氣醒脾,解脘腹氣滯脹痛。
    • 芎藭(川芎):活血行氣,通絡止痛,助氣血運行。
    • 鱉甲(醋炙):軟堅散結,兼治久病瘕積(屍注可能形成的瘀結)。
  3. 佐藥:調和肝脾,兼治寒熱

    • 柴胡:疏肝解鬱,條達氣機,緩解寒凝氣滯之鬱結。
    • 芍藥:柔肝止痛,與肉桂配伍(如桂枝湯意)調和營衛。
    • 吳茱萸:溫肝降逆,散寒止嘔,助乾薑治厥陰寒痛。
    • 常山:傳統抗瘧藥,推測用於瘧疾後遺或寒熱往來之證。
  4. 配伍特點

    • 溫散結合:桂、薑、茱萸集中溫裡,佐以柴胡、芍藥防溫燥太過。
    • 氣血同治:木香、川芎行氣活血,鱉甲化瘀軟堅,契合「屍注」潛在的瘀滯病機。
    • 標本兼顧:既治寒凝血滯之「標」(心腹切痛),亦調肝脾失和之「本」。

推論可能功效延伸

此方除原文所述,或可適用於:

  • 寒濕型慢性腹痛(如虛寒性胃脘痛)。
  • 瘧疾或類似週期性寒熱病後之氣滯血瘀證。
  • 肝鬱乘脾、氣血不暢之脅腹脹痛。

全方以「溫通」為核心,針對陰寒內盛、氣機壅滯之痛證,通過多層次調節氣血、臟腑功能以達療效。

傳統服藥法


桂(去粗皮)1兩,芍藥1兩,木香1兩,柴胡(去苗)1兩,芎藭3分,鱉甲(去裙襕,醋炙)3分,乾薑(炮)3分,吳茱萸(湯浸,焙乾,炒)3分,常山3分。
上為粗末。
每服3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桂香湯有溫熱、燥烈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胰臟炎

相同名稱方劑


桂香湯, 出處:《醫鈔類編》卷十七。 組成:當歸、川芎、桂心。 主治:産後腹痛不可忍。

桂香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 組成:桂(去粗皮)1兩,芍藥1兩,木香1兩,柴胡(去苗)1兩,芎藭3分,鱉甲(去裙襕,醋炙)3分,乾薑(炮)3分,吳茱萸(湯浸,焙乾,炒)3分,常山3分。 主治:屍註發歇無時,心腹切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