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烏犀天麻丸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其成分中包含犀角,主要是因為犀角在中醫理論中具有重要的藥用價值。犀角的主要成分是角質素,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對於治療熱病、癲癇等疾病有良好的效果。
在烏犀天麻丸中,犀角的加入可以增強方劑的解熱鎮驚作用。特別是在治療癲癇、頭暈目眩等症狀時,犀角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減少腦部的熱量積聚,從而緩解不適。此外,犀角還能與天麻等其他藥材協同作用,提高整體療效,達到兼顧清熱和鎮靜的效果。因此,犀角在這方劑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有助於強化療法的根基。
烏犀天麻丸中含有天麻,主要原因有二:
- 平肝熄風: 天麻性平,味甘,入肝經,具有平肝熄風之效。可治療肝陽上亢引起的眩暈、頭痛、肢體麻木等症狀,與烏犀的鎮驚安神功效相輔相成,共同改善頭風、眩暈等病症。
- 祛風止痛: 天麻亦能祛風止痛,可治療風濕痹痛、腰腿疼痛等。烏犀亦具止痛作用,二者配合可有效緩解因風邪入侵引起的疼痛。
綜上所述,天麻在烏犀天麻丸中發揮著平肝熄風、祛風止痛的作用,與烏犀相輔相成,共同治療頭風、眩暈等病症。
烏犀天麻丸方劑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散寒止痛:細辛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散寒止痛之功效。烏犀天麻丸主治風寒濕邪侵襲,導致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細辛可溫經散寒,祛除寒邪,緩解疼痛。
- 通竅開竅:細辛亦有通竅開竅之效,可改善鼻塞、頭昏、耳鳴等症狀,配合天麻、烏犀等藥物,有助於疏通經絡,改善頭部氣血循環,達到治療眩暈頭痛的效果。
烏犀天麻丸中加入防風,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疏風止痛: 防風性味辛溫,入膀胱經,具有疏散風寒、止痛的作用。烏犀天麻丸主治風寒濕痹、頭痛眩暈等症,防風可幫助散寒解表,緩解風寒濕邪引起的頭部疼痛,並改善眩暈等症狀。
- 助藥力: 防風藥性偏溫,與方中其他藥物,如天麻、川芎等,搭配使用,能更好地發揮祛風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協同藥力,增強療效。
烏犀天麻丸中加入川芎,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通絡止痛:川芎性溫,味辛,入肝、膽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功效。烏犀天麻丸主要用於治療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而川芎可以改善腦部供血,緩解血管痙攣,從而減輕頭痛症狀。
- 引藥上行,協同作用:烏犀天麻丸中其他藥物如天麻、白芷等,主要作用於頭部經絡,而川芎具有引藥上行的功效,可以將其他藥物引至頭部,增強其療效。
綜上所述,川芎在烏犀天麻丸中起到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以及引藥上行協同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烏犀天麻丸中加入白芷,主要是因為白芷具有以下功效:
- 通竅止痛: 白芷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通鼻竅、散風寒、止痛的效果。可有效緩解頭風、鼻塞、頭痛等症狀,與方中天麻、川芎等藥物協同作用,加強止痛效果。
- 祛風除濕: 白芷還具有祛風除濕的作用,可治療風寒濕痺,與方中烏犀、天麻等藥物共同發揮疏風解表、祛風止痛的功效,更有效地治療頭痛、眩暈等症狀。
烏犀天麻丸中添加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風散寒,止痛止痙:羌活味辛性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痙之功效。該藥材可緩解頭風痛、肢體麻木、痙攣等症狀,與烏犀、天麻等藥材協同作用,增強方劑治療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病症的效果。
- 引藥上行:羌活善於上行,可引領其他藥材之氣向上,更好地發揮藥效。烏犀、天麻等藥材性沉,以入肝經爲主,羌活的加入,可以引藥上行,使藥效更好地直達頭面部,治療頭痛、眩暈等病症。
烏犀天麻丸中加入菊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解毒,平肝熄風: 菊花性寒,味甘苦,具有清熱解毒、平肝熄風之功效。與烏犀、天麻等藥材配合,可增強清熱解毒、平肝熄風的功效,緩解因熱毒上擾、肝風內動引起的頭痛、眩暈、目赤等症狀。
- 疏風散熱,清肝明目: 菊花能疏散風熱,清肝明目,與天麻等藥材共同作用,可緩解因肝經風熱所致的頭風、目眩、視物不清等症狀。
總之,菊花加入烏犀天麻丸中,可增強方劑清熱解毒、平肝熄風、疏風散熱、清肝明目等功效,有助於治療相關病症。
烏犀天麻丸方中添加冰片,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通竅止痛:冰片性寒,具有清熱解毒、開竅醒神、止痛消腫的功效。方中烏犀、天麻等藥材多為滋補、活血類,而冰片可輔助清熱解毒,避免滋補過度,同時能通暢經絡,解除頭風、眩暈、頭痛等症狀。
- 引藥入腦,增強療效:冰片具有芳香開竅的作用,能促進藥物經鼻腔、咽喉進入腦部,增強烏犀、天麻等藥材對腦部的治療效果,提高藥效。
烏犀天麻丸中包含麝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通絡止痛:麝香性溫,味辛,入心、脾、肝經,具有開竅醒神、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功效。對於因氣血瘀阻、經絡不通導致的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麝香可以起到疏通經絡、活血止痛的作用,配合烏犀、天麻等藥物,增強藥效。
- 增強藥效,提高療效:麝香氣味濃烈,能起到引導藥物深入經絡、提高藥效的作用,能更有效地治療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頭面諸風,口目瞤動,精神昏愦,咽膈不利」,其病機核心在於「風邪上擾,壅滯清竅」。
- 頭面諸風:風邪侵襲頭面經絡,導致頭痛、眩暈或鼻塞等症,與風性輕揚上犯的特性相關。
- 口目瞤動:風痰或肝風內動引起眼瞼、口唇抽動,反映肌肉筋脈失養或風邪走竄。
- 精神昏愦:風痰蒙蔽清竅,或氣血逆亂擾神,導致神志不清、反應遲鈍。
- 咽膈不利:風邪夾痰阻滯咽喉氣機,可見咽哽、吞嚥不暢等。
整體而言,此證屬外風引動內風,或內生風痰上攻頭面,需疏風通絡、開竅醒神。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
本方以「祛風開竅」為主軸,藥物配伍邏輯如下:
祛風通絡
- 君藥:
- 天麻:平肝息風,專治內風眩暈、肢體拘攣。
- 犀角屑(現多用水牛角代):清心涼血,解熱毒,古代用於風熱上攻之昏狂。
- 臣藥:
- 羌活、防風:辛溫散外風,尤擅治頭項肩背之風。
- 白芷、細辛:芳香上達頭面,祛風止痛,通鼻竅。
- 川芎:活血行氣,「上行頭目」以助祛風止痛。
- 君藥:
開竅醒神
- 佐使藥:
- 龍腦、麝香:芳香走竄,開竅醒腦,針對精神昏愦。
- 甘菊花:清肝明目,協同犀角清熱,防風藥過溫。
- 佐使藥:
緩和調藥
- 煉蜜為丸:緩和辛香走竄之性,保護脾胃。
- 茶清送服:茶性涼降,可制風藥之燥,兼清頭目。
三、推論整體作用機制
- 祛外風、平內風:天麻合羌、防、芷、辛,內外風兼治,改善口目瞤動。
- 通絡止痛:川芎活血,白芷引經,共奏頭面痛症緩解之效。
- 醒神開竅:麝香、龍腦直透血腦屏障,提神醒腦。
- 清熱解毒:犀角、菊花涼血清熱,防風熱化火。
總結:此方通過多層次祛風(外風、內風)、開竅、通絡,針對風邪壅滯頭面之證,體現「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與「芳香透竅」的傳統思路。
傳統服藥法
犀角屑1兩,天麻(去苗)1兩,細辛(去葉土)1兩,防風(去蘆頭)1兩,川芎1兩,香白芷1兩,羌活(去蘆頭)1兩,甘菊花1兩,龍腦(別研)1錢,麝香(別研)1錢。
上為細末,入腦、麝研勻,煉蜜為丸,每1兩作8丸。
每服1丸,食後細嚼茶清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兒、體弱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副作用。
- 本方服用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烏犀天麻丸,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二。 組成:犀角屑1兩,天麻(去苗)1兩,細辛(去葉土)1兩,防風(去蘆頭)1兩,川芎1兩,香白芷1兩,羌活(去蘆頭)1兩,甘菊花1兩,龍腦(别研)1錢,麝香(别研)1錢。 主治:頭面諸風,口目瞤動,精神昏憒,咽膈不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