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犀角散

新制犀角散

XIN ZHI XI JIAO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27

熱/寒比例

(0.22)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5%
心經 14%
肝經 14%
胃經 12%
大腸經 9%
膀胱經 7%
腎經 7%
脾經 6%
三焦經 4%
膽經 2%
小腸經 1%
心包經 1%
肺經
心經
肝經
胃經
大腸經
膀胱經
腎經
脾經
三焦經
膽經
小腸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新制犀角散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其瀉熱解毒的功效。

  1. 清熱瀉火:大黃性寒,味苦,入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作用。犀角散主治熱毒熾盛、神昏譫妄、發熱煩躁等症,大黃可清熱解毒,降低體溫,緩解熱症。
  2. 通腑導滯:大黃能通便瀉下,有助於排出體內熱毒,促進機體排毒,有利於疾病的恢復。犀角散中加入大黃,有助於促進體內毒素的排出,降低病情發展的風險。

新制犀角散中包含羌活,主要原因有二:

  1.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 羌活性溫,味辛,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功效。該方劑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頭痛、鼻塞、流涕、肢體痠痛等症狀,羌活可以有效地疏散風寒,解除表證,並緩解疼痛。
  2. 配合犀角,清熱解毒: 犀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與羌活共同作用,可增強清熱解毒的作用,並協同治療風熱犯肺、熱毒壅盛等症狀。

新制犀角散的組成中,包含犀角,主要原因如下:

  1. 傳統醫學觀念: 傳統中醫理論認為犀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鎮驚安神等功效,被視為治療熱病、神志昏迷、血熱妄行等症的珍貴藥材。
  2. 歷史淵源: 新制犀角散是清代醫家王清任所創,其時犀角被視為重要的藥材,並廣泛應用於醫學實踐。

然而,隨著犀牛的瀕危,現今已禁止使用犀角入藥。

新制犀角散中加入防風,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

  1. 疏散風寒,解表止痛: 防風味辛溫,具有疏散風寒、解表止痛的功效,可治療風寒表證所致的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犀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兩者搭配可以增強解表止痛的效果,並緩解犀角可能帶來的寒涼之弊。
  2. 引藥上行,助犀角透達: 防風具有引藥上行之功效,可以幫助犀角藥力直達頭部,更有效地治療頭痛、鼻塞等頭部疾病。

綜上所述,防風在新制犀角散中起到疏散風寒、解表止痛,以及引藥上行、助犀角透達的作用,配合犀角的功效,可更好地治療風寒表證所致的頭部疾病。

新制犀角散方中包含羚羊角,主要原因如下:

  1. 功效類同: 犀角與羚羊角皆具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且羚羊角性較犀角溫和,可作為犀角的替代品。
  2. 藥性相輔: 羚羊角入肝經,可清熱解毒,並能疏散風熱,與方中其他藥物如黃芩、連翹等清熱解毒藥物相輔相成,加強藥效。

雖然羚羊角可替代犀角,但藥效仍有所差異,因此使用時需謹慎,並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新制犀角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是為了調和藥性緩解副作用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緩和藥性、解毒的功效。犀角性寒,若單獨使用,容易寒涼傷脾胃,而甘草可以中和犀角的寒性,減輕其對胃腸道的刺激,同時還能增強犀角的清熱解毒效果。此外,甘草也能緩解犀角的毒副作用,使其更安全有效。

總而言之,甘草的加入,使新制犀角散的藥性更平和,服用起來更安全,也更能發揮藥效。

新制犀角散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黃芩性寒,味苦,歸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犀角散主治熱毒壅盛所致的熱病,如高熱、神昏、驚厥等,而黃芩能清熱解毒,並能瀉火解毒,配合犀角、連翹等藥物,共同達到清熱解毒、退熱解痙的目的。
  2. 涼血止血: 黃芩還具涼血止血之功效,能治療熱毒所致的出血,如熱毒發斑、吐血、衄血等。新制犀角散中,犀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而黃芩則能輔助犀角,達到更好的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

新制犀角散中加入梔子,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梔子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因熱毒壅盛所致的發熱、口渴、煩躁、咽喉腫痛等症狀,與犀角、牛黃等藥材協同作用,增強清熱解毒之力。
  2. 降逆止嘔:梔子能降氣止嘔,對於熱邪犯胃、胃氣上逆所致的噁心嘔吐,有較好的緩解作用。配合犀角、黃連等清熱解毒藥物,可更有效地平息胃火,止嘔降逆。

新制犀角散中加入黃柏,主要是因為其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的功效。

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癢、解毒殺蟲的功效。在治療濕熱蘊結、皮膚瘙癢、瘡瘍腫毒等病症方面,黃柏表現出顯著的療效。

新制犀角散主治風熱痰火鬱結,咽喉腫痛,齒齦腫痛,口舌生瘡等症,黃柏的加入能有效地 清熱解毒,並輔助其他藥物 消炎止痛,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新制犀角散之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熱毒流入四肢,歷節腫痛,脈數者」,意指因熱毒熾盛,流注關節經絡,導致關節紅腫熱痛(類似現代之急性痛風、風濕熱關節炎等),伴隨脈象數而有力,屬中醫「熱痹」範疇。其病機關鍵為熱毒鬱滯、氣血壅塞,治以清熱解毒、疏風通絡為主。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核心藥物分組與作用

  • 清熱解毒組

    • 犀角(現多以水牛角代):涼血解毒、定驚,直清血分熱毒。
    • 羚角(羚羊角):清肝瀉火、平肝息風,擅解熱毒上擾之痙厥。
    • 黃芩、梔子、黃柏:苦寒配伍,分消三焦火熱;黃芩清上焦肺熱,梔子瀉三焦鬱火,黃柏除下焦濕熱。
    • 大黃:瀉火通便,導熱毒從腸道而出,兼活血化瘀,「釜底抽薪」以減四肢熱毒壅滯。
  • 疏風通絡組

    • 羌活、防風:辛散透邪,祛風濕、止痛,引藥力上行肢節,開泄熱毒外透之路。
  • 調和藥性組

    • 甘草:緩和諸藥峻烈之性,兼能清熱解毒,調和脾胃。

2. 配伍邏輯
此方以「清解為主,通絡為輔」,體現「清熱解毒、透邪外達」的治療思路:

  • 重用大黃(3兩)為君,通腑瀉熱,截斷熱毒內藴之勢。
  • 犀角、羚角為臣,涼血解毒、平肝息風,防熱毒內陷心包。
  • 羌活、防風佐之,辛散外透,使熱毒從表而解,避免苦寒冰伏病邪。
  • 黃芩、梔子、黃柏協同清熱,覆蓋上中下三焦,杜絕熱毒蔓延。

3. 治療原理

  • 瀉火解毒:直接清除熱毒,改善局部紅腫熱痛。
  • 通絡止痛:辛散藥物促進氣血流通,緩解關節僵腫。
  • 給邪出路:通過瀉下(大黃)、發散(羌防)分消熱毒,體現「透邪外出」思想。
  • 防傳變:涼血與瀉火並用,預防熱毒深陷營血,引發神昏譫語等變證。

總結:此方針對熱毒熾盛、流注關節之證,結合「清、瀉、透」三法,標本兼治,契合中醫「熱者寒之」「鬱者發之」的治療原則。

傳統服藥法


大黃3兩,羌活1兩半,犀角1兩半,防風1兩半,羚角1兩半,甘草1兩半,黃芩1兩半,梔子1兩半,黃柏1兩半。
清熱解毒。
上為散。
每服5錢,水煎,去滓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苦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新制犀角散, 出處:《醫略六書》卷二十。 組成:大黃3兩,羌活1兩半,犀角1兩半,防風1兩半,羚角1兩半,甘草1兩半,黃芩1兩半,梔子1兩半,黃柏1兩半。 主治:清熱解毒。主治:熱毒流入四肢,歷節腫痛,脈數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