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葙子湯

QING XIANG Z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2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肺經 16%
胃經 14%
心經 11%
脾經 9%
膽經 8%
腎經 7%
大腸經 6%
膀胱經 2%
三焦經 2%
肝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脾經
膽經
腎經
大腸經
膀胱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青葙子湯以青葙子為君藥,其主要原因有二:

一、主治眼疾: 青葙子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清熱瀉火、明目退翳之效。其能清肝火,降肝陽,對於肝火上炎引起的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翳障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二、配伍協同: 青葙子與其他藥材相配伍,可增強藥效。例如,與菊花、決明子等清肝明目藥物合用,可更有效地治療眼疾,達到清熱解毒、明目退翳之目的。

青葙子湯中加入蕤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明目,滋養肝腎:青葙子性寒,善於清熱瀉火,主治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等熱證。蕤仁性微寒,味甘,能滋養肝腎,清熱明目,且能潤燥止癢,有助於改善眼部乾澀、瘙癢等症狀。兩者相配,可加強清熱明目之效,同時兼顧滋養肝腎,更全面地治療眼部疾病。
  2. 配合青葙子,促進藥效發揮:青葙子善於清熱解毒,但容易耗傷津液,而蕤仁具有滋養肝腎、潤燥止癢之功,可緩解青葙子之燥性,避免其過於燥烈,同時促進青葙子的藥效發揮,使治療效果更為顯著。

青葙子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利水滲濕:青葙子擅長清熱解毒,而茯苓則以利水滲濕見長。兩者合用,可加強利水滲濕之力,有助於消除水腫,改善濕熱內蘊所致的各種症狀,如眼腫、耳鳴、口渴、小便不利等。

二、健脾和胃:茯苓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可緩解因濕熱所致的脾胃不和,進一步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藥物吸收,提升療效。

青葙子湯中加入車前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利水滲濕:青葙子善於清肝明目,而車前子則以利水滲濕著稱。兩者合用,可增強利水滲濕之效,對於肝腎濕熱所致的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等症狀,有更好的療效。

二、清熱解毒:青葙子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而車前子也有清熱利尿的功效。兩者結合,可加強清熱解毒之力,有助於消除肝腎濕熱,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青葙子湯中加入玉竹,主要有兩個原因:

  1. 滋陰潤燥:青葙子性寒,長於清熱解毒,但容易傷陰。玉竹性微寒,味甘,能滋陰潤燥,緩解青葙子對人體的燥性,避免藥性過於寒涼,傷及脾胃。
  2. 養血生津:青葙子常用於治療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等症,而玉竹能養血生津,改善因熱毒上攻導致的口乾舌燥、視力減退等症狀,配合青葙子清熱解毒,共同達到滋陰降火、明目止痛的效果。

青葙子湯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瀉火涼血:青葙子性寒,善於清肝火,而黃連味苦寒,亦能清熱瀉火,二者相合,可加強清熱解毒之功,並能涼血止血,用於治療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腫痛、視物模糊、口舌生瘡等症。
  2. 制約青葙子毒性:青葙子雖能清肝火,但性寒,若單味使用容易損傷脾胃,而黃連性寒,但味苦能燥濕,能制約青葙子的寒性,防止其過於寒涼,降低其對脾胃的損害。

青葙子湯中包含秦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止癢消腫: 秦皮性寒,味苦,入肺、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止癢消腫的功效,可針對青葙子湯所治療的皮膚病症,如濕疹、皮炎、瘡瘍等,起到輔助治療作用。
  2. 疏風止癢: 秦皮能疏散風熱,止癢止痛,與青葙子、苦參等藥材相配合,能有效緩解皮膚瘙癢、紅腫等症狀,增強藥效。

總之,秦皮在青葙子湯中起到清熱解毒、止癢消腫的作用,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皮膚病的目的。

青葙子湯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梔子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與青葙子、菊花等藥材搭配,能更有效地清肝瀉火,治療肝火上炎引起的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等症狀。
  2. 解毒止痛:梔子能解毒止痛,對於因肝火上炎引起的頭昏頭痛、耳鳴目眩等症狀,也有很好的緩解作用。與青葙子、黃芩等藥材配合,能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青葙子湯中加入秦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祛風止癢: 青葙子性寒,善於清熱解毒,而秦艽性苦寒,亦具清熱解毒、祛風止癢之效。二者合用,能增強清熱解毒之效,並可針對因風熱所致的皮膚瘙癢、紅腫等症狀。
  2. 疏通經絡,活血止痛: 秦艽具有疏通經絡、活血止痛的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供血,減輕疼痛。同時,秦艽還能與青葙子共同作用,緩解因風熱引起的經絡阻滯,改善疼痛症狀。

青葙子湯中加入菊花,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清熱明目:青葙子本身具有清熱解毒、明目退翳的功效,而菊花則以其清肝明目、平肝潛陽之效著稱。兩者相輔相成,共同增強方劑的清熱明目功效,適用於肝火上炎、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等症。
  2. 疏散風熱:青葙子具有疏散風熱的功效,菊花則能清熱解毒,疏散風熱。兩者合用,可加強疏散風熱之效,適用於風熱上攻、頭目脹痛、發熱等症。

青葙子湯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瀉火: 青葙子性涼,善於清肝火,而黃芩苦寒,能瀉心火,二者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清熱瀉火的效果,適用於因肝火上炎或心火熾盛引起的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等症狀。
  2. 涼血止血: 青葙子能涼血止血,而黃芩亦有涼血止血的作用,二者共同作用,可以有效地抑制血熱妄行,達到涼血止血的效果,適用於因血熱妄行引起的出血症狀。

青葙子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青葙子性寒,味苦,善於清熱解毒,但其性偏寒,容易傷脾胃。甘草性平,味甘,能緩解青葙子的寒性,避免過於寒涼,使藥性更加平和,更好地發揮藥效。
  2. 增強藥效: 甘草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能使各味藥材的功效協同發揮,相得益彰。在青葙子湯中,甘草能起到輔助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增強藥效,提高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青葙子湯」

青葙子湯組成:

  • 青葙子:補血養肝、清熱瀉火、散風熱、退翳。
  • 蕤仁:祛風除濕、舒筋活絡、活血止痛、活絡止痛、補血養肝、益精明目。
  • 茯苓:清熱解毒、益氣止渴、利小便、養胃健脾。
  • 車前子: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清肺化痰、降氣止咳、補血養肝、清肝明目、瀉下。
  • 玉竹:補氣養陰、生津止渴、潤燥化痰、除煩益氣。
  • 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秦皮:清熱燥濕、清熱瀉火、止咳平喘、止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
  • 梔子:止血、清熱解毒、清熱瀉火、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
  • 秦艽:清熱瀉火、祛風除濕、清熱利尿和強筋骨。
  • 菊花:清熱解毒、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散風熱、止咳化痰、解毒、清肝明目、平肝息風和安神。
  • 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
  •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青葙子湯功效:

  • 肉翳:一種眼科疾病,眼瞼內側長出肉芽。
  • 風邪丁翳:由風邪引起的肉翳。

傳統服藥法


青葙子1兩半,蕤仁1兩半,白茯苓(去黑皮)1兩半,車前子1兩半,萎蕤1兩半,黃連(去須)1兩半,秦皮2分,山梔子仁1兩,秦蘇(去苗土)1兩,甘菊花(擇)1兩,黃芩(去黑心)1兩,甘草(炙)1兩。
上為粗末。
每服3錢匕,水2盞,煎至8分,去滓,食後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明目、利濕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肉翳、風邪丁翳。但本方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青葙子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一。 組成:青葙子1兩半,蕤仁1兩半,白茯苓(去黑皮)1兩半,車前子1兩半,萎蕤1兩半,黃連(去須)1兩半,秦皮2分,山梔子仁1兩,秦艽(去苗土)1兩,甘菊花(擇)1兩,黃芩(去黑心)1兩,甘草(炙)1兩。 主治:肉翳,風邪丁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