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蕤仁散的組成中包含蕤仁,這是因為蕤仁具有清熱明目、滋陰潤燥的功效。
蕤仁為女貞子之核,其性寒,味甘,入肝經。其清熱明目之功,可治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等症狀,同時亦能滋陰潤燥,改善眼乾澀、口乾舌燥等症狀。因此,蕤仁散中加入蕤仁,可有效針對眼部熱症,達到清熱明目、滋陰潤燥的功效,達到治病救人的目的。
蕤仁散中含有黃芩,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瀉火: 蕤仁散主治目赤腫痛,因肝火上炎所致。黃芩味苦寒,入肺、心、膽經,善於清熱瀉火,能清肝火,降肺氣,緩解目赤腫痛的症狀。
- 解毒消腫: 黃芩具有解毒消腫之效,能解熱毒、消眼部腫脹,配合其他藥物如蕤仁、菊花等,共同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效果,達到治療目赤腫痛的目的。
蕤仁散中加入梔子,主要是基於其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
蕤仁散主治目赤腫痛、羞明流淚、視物模糊等症,常因肝火上炎、熱毒蘊結所致。梔子味苦寒,入肝、胃經,能清泄肝火,涼血解毒。其清熱之力可降肝火,涼血之力可解熱毒,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清熱解毒、涼血止痛、明目退翳之效,從而緩解目赤腫痛等症狀。
蕤仁散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瀉火: 蕤仁散主治目赤腫痛,多因肝火上炎或風熱上攻所致。黃連味苦寒,善於清心瀉火,可降肝火,清熱解毒,緩解目赤腫痛的症狀。
- 解毒散瘀: 蕤仁散中亦有滋陰潤燥之效,但若目赤腫痛伴有瘀血,則需加入黃連以清熱解毒,散瘀止痛,促進眼部組織修復。
蕤仁散中含有黃柏,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燥濕: 蕤仁散主治目赤腫痛,多因肝火上炎、濕熱蘊結所致。黃柏性寒,味苦,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可清肝火、除濕熱,達到降火消腫的效果。
- 解毒止痛: 黃柏亦具解毒止痛之效,可治療目赤腫痛伴隨的疼痛症狀,並輔助其他藥物消炎止痛,促進眼部炎症消退。
蕤仁散中加入升麻,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疏散風熱,清利頭目:蕤仁散主治風熱上擾,頭目不清之症,而升麻性微寒,具有疏散風熱,清熱解毒的功效,能有效清熱解表,使頭目清利。
- 升提陽氣,止汗止瀉:升麻還具有升提陽氣的作用,能固表止汗,並可收斂止瀉,與方中其他藥物共同作用,提升機體抵抗力,改善頭目不清,達到治本目的。
蕤仁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蕤仁散主要用於治療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等症,其中蕤仁性寒,具有清熱瀉火、明目退翳之效。甘草性平,味甘,能緩和蕤仁的寒性,避免藥性過於寒涼,防止損傷脾胃。
-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和中緩急的作用,能增強蕤仁散的清熱明目功效,同時又能保護脾胃,防止藥物對脾胃的損傷,使藥效更為持久穩定。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蕤仁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療「小兒痘瘡入眼,目生翳障」,屬痘疹(如天花、麻疹等)後熱毒未清,上攻於眼之證。痘瘡餘毒灼傷肝肺,導致眼目赤痛、角膜混濁或翳膜遮睛。古代醫家認為,熱毒蘊結兼風熱上擾,需清熱解毒、疏風退翳,兼顧益氣扶正以防邪損正氣。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清熱解毒,瀉火退翳
- 黃連、川大黃:黃連苦寒,瀉心肝火毒,清熱燥濕;大黃通腑瀉熱,導熱下行,使毒邪從二便出。二者合用力挫熱毒之勢,爲主藥。
- 決明子:清肝明目,散風熱,協同黃連退目中翳障。《藥性論》載其「除肝家熱」,助解痘毒犯目之患。
- 蕤仁:甘微寒,專入肝經,祛風散熱、養肝明目,《本草綱目》言其「治目赤痛傷淚出」,爲眼科要藥,針對翳膜而設。
疏風透熱,和解少陽
- 柴胡:辛涼透表,和解少陽,疏散痘後殘餘風熱,防止熱邪鬱滯。其性升散,可引藥上行至目,兼緩肝鬱化火之弊。
益陰潤燥,固護正氣
- 葳蕤(玉竹):甘平滋陰,潤而不膩,養肺胃之陰,防苦寒燥濕藥傷津,適合小兒稚陰之體。
- 黃耆:補脾肺氣,托毒外出,與柴胡相配,扶正祛邪並行,防痘毒內陷。
調和藥性,緩急和中
- 炙甘草:甘緩和中,調和諸藥寒涼之性,兼能解毒,保護脾胃。
配伍特點
此方以「清泄為主」,輔以「疏風養陰」,標本兼顧:
- 攻邪:黃連、大黃直折火毒,決明子、蕤仁專攻目翳,針對「熱毒上攻」病機。
- 調和:柴胡疏透、葳蕤滋潤、黃耆補氣,既防苦寒傷正,又助祛邪。
- ** pediatric考量**:小兒臟腑嬌嫩,方中重用黃耆、甘草,顧護正氣,避免過伐。
治療原理總結
通過清熱解毒、疏風退翳,消除目中熱毒翳障;輔以養陰益氣,調和臟腑,契合痘瘡後「餘熱未清、氣陰兩傷」之病機特點。
傳統服藥法
蕤仁3分,決明子3分,黃連1兩(去須),柴胡1兩(去苗),葳蕤1兩,川大黃3分(銼碎,微炒),黃耆1兩(銼),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為粗散。
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食後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明目退翳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有發熱、咽喉腫痛、口乾舌燥等症狀,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蕤仁散, 出處:《聖惠》卷三十二。 組成:蕤仁2兩(去皮),黃芩2兩,梔子仁1兩,黃連1兩(去須),秦皮2兩(銼),犀角屑1兩,甘草半兩。 主治:眼暴赤。
蕤仁散, 出處:《普濟方》卷四○四。 組成:蕤仁(去皮,炙)1兩,黃芩1兩,梔子仁1兩,黃連1兩,黃柏皮1兩,川升麻1兩,甘草(炙)1兩。 主治:小兒痘瘡入眼,目生翳障。
蕤仁散, 出處:《聖惠》卷三十三。 組成:蕤仁1兩(湯浸,去赤皮),甘草(炙微赤,銼)半兩,黃芩半兩,枳殼(麸炒微黃,去瓤)半兩,地膚子半兩。 主治:眼大眥生赤脈,衝貫黑睛。
蕤仁散, 出處:《聖惠》卷三十三。 組成:蕤仁3分,決明子3分,黃連1兩(去須),柴胡1兩(去苗),葳蕤1兩,川大黃3分(銼碎,微炒),黃耆1兩(銼),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眼生花翳。
蕤仁散, 出處:《聖惠》卷十。 組成:蕤仁1兩,漏蘆1兩,黃芩1兩,犀角屑1兩,連翹1兩,川升麻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川大黃(銼碎,微炒)1兩,梔子仁半兩,枳實半兩(麸炒微黃)。 主治:傷寒熱毒攻眼,障翳赤腫。
蕤仁散, 出處:《聖惠》卷三十三。 組成:蕤仁1兩(湯浸,去赤皮),赤茯苓1兩半,秦艽1兩(去苗),柴胡1兩(去苗),川大黃半兩(銼研,微炒),枳殼1兩半(麸炒微黃,去瓤),車前子3分,青葙子3分,赤芍藥3分。 主治:眼障翳,多年不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