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補正逐邪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健脾益氣: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補正逐邪湯多用於脾胃虛弱、正氣不足導致的邪氣入侵,白朮可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提升正氣,為驅逐邪氣奠定基礎。
二、燥濕止瀉:白朮能燥濕健脾,對於濕邪困脾導致的腹瀉、嘔吐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補正逐邪湯中常配伍其他具有燥濕止瀉功效的藥物,共同作用,以達到除濕止瀉的效果。
補正逐邪湯中加入薏苡仁,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健脾利濕:薏苡仁性味甘淡,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清熱排膿的功效。方劑中加入薏苡仁,有助於健脾胃,促進水液代謝,清除體內濕邪,配合其他藥物,達到祛邪扶正之效。
二、消腫排膿:薏苡仁還具有消腫排膿的作用,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癰腫瘡瘍、膿腫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補正逐邪湯中加入薏苡仁,有助於消散腫塊,促進膿液排出,加速病竈癒合。
補正逐邪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扶正固本: 人參性溫,味甘,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的功效。該方旨在補氣益血,以提高正氣,抵抗邪氣入侵,故加入人參以增強人體抵抗力。
- 緩解邪氣侵襲: 人參亦可緩解邪氣對人體的損傷。補正逐邪湯用於治療各種邪氣入侵導致的疾病,人參能保護脾胃,補氣益血,有助於機體更快恢復,避免邪氣進一步侵犯。
補正逐邪湯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陽散寒,助正驅邪:桂枝性溫,入心、肺、膀胱經,具溫陽散寒、解表發汗之效。補正逐邪湯多用於寒邪內侵,正氣不足,導致發熱、惡寒、無汗等症狀。桂枝可溫陽散寒,驅除寒邪,並促進汗出,以助正氣驅邪。
- 調和營衛,協調陰陽:桂枝能調和營衛,協調陰陽,促進氣血運行。補正逐邪湯中往往加入其他具有補益氣血、扶正祛邪的藥材,桂枝可助其發揮功效,使藥力更加協調,提高治療效果。
補正逐邪湯中包含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健脾和胃: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和胃之功效。該方劑主要針對外感風寒濕邪,導致脾胃失調、水濕內停之症,茯苓可利水滲濕,排除體內積聚的水分,同時健脾和胃,促進脾胃功能恢復,使正氣得以恢復。
- 清熱化痰,解毒消腫:茯苓還具有清熱化痰、解毒消腫之功效。外感風寒濕邪入侵,容易導致痰濕凝聚,影響氣機運行,而茯苓可清熱化痰,使痰濕得以化解,並解毒消腫,促進炎症消退,進一步有利於正氣恢復。
補正逐邪湯中包含白芥子,主要原因如下:
- 溫肺化痰: 白芥子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溫肺散寒、化痰止咳的功效。方中以白芥子配合其他藥材,溫肺化痰,有利於驅散寒邪,改善因寒邪客肺引起的咳嗽、痰多等症狀。
- 通竅止痛: 白芥子辛散通竅,能促進鼻竅通暢,緩解因寒邪阻滯鼻竅引起的鼻塞、流涕、頭痛等症狀。
白芥子在補正逐邪湯中,配合其他藥材發揮溫肺散寒、化痰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治療外感風寒引起的咳嗽、痰多、鼻塞、流涕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補正逐邪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風寒濕痹,胸背」,即因風、寒、濕三邪侵襲,導致經絡氣血阻滯,出現胸背部痠痛、沉重、麻木,或關節屈伸不利等症狀。其病機核心為正氣不足(尤以脾肺氣虛為主),外邪乘虛客於肌表經絡,故治法需「補正氣」與「逐外邪」並行。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補益正氣(扶正)
- 人參(1錢):大補元氣,益脾肺,助衛外抗邪。
- 白朮(5錢)、茯苓(1兩):健脾益氣,燥濕滲濕。此二藥重用,針對脾胃虛弱、濕濁內停之根本,杜絕濕邪再生。
- 薏苡仁(5錢):健脾滲濕,兼能舒筋緩痹,助茯苓、白朮祛濕之效。
驅逐外邪(祛邪)
- 桂枝(3分):溫通經脈,散寒解肌,引藥達表,驅散寒濕之邪。
- 白芥子(3錢):辛溫化痰,利氣散結,善除「皮裡膜外」之痰濕,緩解胸背痺痛。
配伍特點:
- 補瀉並施:以人參、白朮、茯苓、薏苡仁補脾益氣為主,佐桂枝、白芥子祛邪為輔,符合「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之理。
- 標本兼治:健脾滲濕斷病源(本),散寒化痰通痺痛(標)。
- 輕重有度:祛邪藥量輕(桂枝僅3分),扶正藥量重(茯苓至1兩),凸顯「補正為先,逐邪次之」的思路。
治療原理:
通過補脾益氣以強健運化功能,使水濕得化,氣血得充;同時藉桂枝、白芥子溫通散結,驅除盤踞於胸背經絡的風寒濕邪。氣足則邪自退,濕去則痹自通,故曰「2劑輕,10劑愈」。
傳統服藥法
白朮5錢,薏仁5錢,人參1錢,桂枝3分,茯苓1兩,白芥子3錢。
水煎服。2劑輕,10劑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風寒濕痹,胸背疼痛,關節腫脹、疼痛,四肢麻木者。脾胃虛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補正逐邪湯, 出處:《辨證錄》卷二。 組成:白朮5錢,薏仁5錢,人參1錢,桂枝3分,茯苓1兩,白芥子3錢。 主治:風寒濕痹,胸背。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