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回春健脾丹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其補氣益血、健脾益神的功效。
人參為補氣藥之首,能大補元氣,恢復臟腑功能,改善脾胃虛弱導致的氣血不足、面色蒼白、神疲乏力等症狀。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人參能補益脾氣,促進食物消化吸收,增強機體抵抗力,達到回春養生的效果。
此外,人參亦可改善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有助於提升睡眠品質,促進身心健康。
回春健脾丹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其健脾益氣、利水滲濕的功效。
茯苓性平和,味甘淡,入脾、腎經,能健脾利濕,寧心安神。對於脾虛濕困所致的倦怠乏力、食慾不振、腹脹便溏等症狀,茯苓可通過健脾益氣、利水滲濕,改善脾胃功能,增強機體抵抗力,達到回春健脾的效果。
此外,茯苓還有利水滲濕的作用,可幫助身體排除多餘的水分,改善水腫、濕疹等症狀,進一步提升整體健康水平。
回春健脾丹中加入薏苡仁,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健脾利濕:薏苡仁性味甘淡微寒,具有健脾利濕之效,能改善脾胃虛弱導致的食慾不振、腹脹、水腫等症狀。脾胃健運,則氣血生化充足,有助於延緩衰老。
- 祛風除濕:薏苡仁亦能祛除體內濕氣,有助於改善因濕邪困阻導致的面色晦暗、肢體沉重等問題。祛除濕邪,可使氣血暢通,肌膚光澤,延緩衰老。
因此,回春健脾丹中加入薏苡仁,可謂是取其健脾利濕、祛風除濕之效,以達到滋補脾胃、延緩衰老的功效。
回春健脾丹中加入山藥,是基於其滋陰補氣、健脾益腎的功效。
山藥性平味甘,入脾、肺、腎經,具有健脾補肺、益腎固精之效。對於脾虛氣弱、食少乏力、腎氣不足等症狀,山藥都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此外,山藥還含有豐富的黏液蛋白,能夠保護胃黏膜,促進消化吸收,對於脾胃虛弱者,具有很好的調理作用。因此,山藥成為回春健脾丹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於整體提升脾胃功能,增強身體免疫力。
回春健脾丹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其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
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其辛散之性可行氣消脹,理氣健脾,助脾胃運化,改善脾胃虛弱導致的食慾不振、腹脹等症。同時,陳皮又能燥濕化痰,對於脾胃濕困、痰濕阻滯者,也有很好的調理作用。
因此,在回春健脾丹中加入陳皮,能起到健脾益氣、理氣化痰的功效,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弱、痰濕阻滯等問題,從而達到回春健體之效。
回春健脾丹方中加入白芥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脾健胃: 白芥子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溫中散寒、化痰止咳、健脾消食之效。對於脾胃虛寒、食慾不振、脘腹冷痛等症狀,白芥子能溫中散寒,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
- 行氣消積: 白芥子還能疏通經絡,行氣消積,對於脾胃氣滯、食積停滯等症狀,白芥子有助於促進氣血運行,排除積滯,改善消化功能。
因此,回春健脾丹方中加入白芥子,旨在溫補脾胃,促進消化,改善脾胃虛寒、氣滯等問題,達到健脾益氣、延緩衰老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回春健脾丹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臌脹,人極弱」,屬正虛邪實之證。臌脹多因脾虛失運,水濕停聚,日久氣血瘀滯,致腹大如鼓;而「人極弱」說明患者元氣大虛,攻伐不易,故需標本兼顧。方名「回春健脾」點出其核心在於扶正健脾,兼以利水消脹,適用於脾氣衰敗、濕濁內阻之危候。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人參(1錢)為君藥
- 大補元氣,提振脾肺之氣,固本培元以治「人極弱」。氣旺則水濕得化,亦防利水藥傷正。
茯苓(5錢)、薏苡仁(1兩)為臣藥
- 茯苓健脾滲濕,助人參恢復脾運;薏苡仁用量獨重,取其甘淡利水、兼能補中,二者協力引濕濁從小便而出,緩解腹脹。
山藥(4錢)、陳皮(5分)為佐藥
- 山藥補脾益腎,固護後天之本,與茯苓、薏仁形成「一補一泄」之搭配;陳皮量輕,理氣醒脾,助運化而不耗氣,兼防補藥壅滯。
白芥子(1錢)為使藥
- 辛溫走竄,善化痰飲水濕之積,針對臌脹頑痰停聚之標實,用量輕微,免傷正氣。
全方配伍特點
- 攻補兼施:以補脾益氣為主(人參、山藥),輔以淡滲利水(茯苓、薏仁)、化痰理氣(白芥子、陳皮),符合「虛脹當補」之治則。
- 藥性平和:避用峻下逐水之品(如甘遂、大戟),改以甘淡緩消,適合正氣極虛者。
- 忌鹽深意:鹽味鹹入腎,恐助水濕停聚,現代觀之與限制鈉攝入以防水腫同理,反映古人對飲食調攝的重視。
推論延伸
此方結構類同「四君子湯」加減,然更側重利水,並針對痰濕標證添加白芥子。若氣滯甚,或可加木香;若腎陽虛,可佐肉桂,但原方緊扣「脾虛濕困」病機,簡潔有力。
傳統服藥法
人參1錢,茯苓5錢,薏仁1兩,山藥4錢,陳皮5分,白芥子1錢。
水煎服。
忌食鹽者一月,犯則無生機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溫燥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脾胃功能紊亂。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回春健脾丹, 出處:《石室秘錄》卷一。 組成:人參1錢,茯苓5錢,薏仁1兩,山藥4錢,陳皮5分,白芥子1錢。 主治:臌脹,人極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