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益調中飲

補益調中飲

BU YI DIAO ZHONG YI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偏熱 (1.3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1%
脾經 20%
胃經 14%
肺經 8%
大腸經 7%
心經 6%
膽經 6%
心包經 6%
腎經 6%
三焦經 3%
肝經
脾經
胃經
肺經
大腸經
心經
膽經
心包經
腎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補益調中飲方劑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緩解脾胃不和,調和氣血: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調經止痛的功效。脾胃不和,氣血失調,往往會導致腹痛、腹瀉等症狀,而白芍能緩解脾胃不適,調和氣血,改善腸胃功能。
  2. 佐藥增效,協調藥性: 白芍與方中其他藥材,如茯苓、山藥等,相互配合,共同發揮補脾益氣、健脾和胃的作用。白芍的酸味可收斂脾胃之氣,防止藥效過於散泄,有助於整體藥效的發揮。

補益調中飲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補血調經:當歸性溫,味甘辛,歸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之效。對於氣血不足、經期不調、面色蒼白等症狀,當歸能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
  2. 養血和中:當歸還能養血和脾,促進氣血生化,改善脾胃功能。補益調中飲旨在補益脾胃、調和氣血,當歸的加入不僅能補血,更能促進脾胃運化,達到整體的調理效果。

補益調中飲中加入厚朴,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理氣化濕: 厚朴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燥濕化痰之功效。方中加入厚朴,可幫助理氣化濕,促進脾胃運化,改善脾胃虛弱、氣滯濕阻所致的腹脹、納呆、嘔吐等症狀。
  2. 降逆止嘔: 厚朴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可治療因脾胃氣機不和、濕濁上逆所引起的嘔吐。方中加入厚朴,可協同其他藥物,有效緩解嘔吐症狀,達到和胃止嘔的目的。

補益調中飲中加入生薑,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溫中散寒: 生薑性溫,味辛,入肺、脾、胃經。其溫陽散寒之力,可溫暖脾胃,有助於改善因脾胃虛寒導致的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
  2. 和胃止嘔: 生薑具有止嘔作用,可緩解脾胃虛寒所致的噁心、嘔吐等症狀。同時,其辛散之性,可促進胃液分泌,有助於消化。

因此,補益調中飲中加入生薑,既能溫暖脾胃,又能和胃止嘔,進一步增強補益脾胃之效。

補益調中飲中加入續斷,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補肝腎,強筋骨: 續斷性溫,味甘苦,入肝腎經,具有補肝腎、強筋骨的功效。對於肝腎不足,腰膝痠軟,筋骨無力等症狀,續斷能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
  2. 調和脾胃,益氣養血: 續斷亦有健脾益氣、養血調經的作用。在補益調中飲中,續斷能協助其他藥材共同調和脾胃,改善氣血不足,進而增強體質,達到補益調中的目的。

補益調中飲中加入川芎,主要考量其活血行氣、止痛的作用。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心包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其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流,對於氣滯血瘀所致的腹痛、腰痛、頭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補益調中飲以補益脾胃、調和氣血為主要功效,加入川芎可以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脾胃功能,進一步提升整體療效。

補益調中飲中加入白朮,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 健脾益氣: 白朮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能增強脾胃功能,促進飲食消化吸收,改善脾虛氣弱、食慾不振、腹脹便溏等症狀。

二、 補中益氣: 白朮入脾經、胃經,能補脾益氣,填精補虛,對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體虛乏力等症狀,具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因此,白朮在補益調中飲中起到健脾益氣、補中益氣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增強體質。

補益調中飲中加入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疏肝解鬱,調和氣機:柴胡性微寒,味苦,入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升舉陽氣的功效。方中若存在肝氣鬱結、氣機不暢的情況,柴胡可幫助疏解肝鬱,使氣機得以調和,從而達到補益中氣的效果。
  2. 輔助升清降濁,調節脾胃功能:柴胡升舉陽氣的特性,可輔助脾胃運化,將濁氣下降,將清氣上升,有利於脾胃功能的恢復。同時,柴胡也具有一定的健脾作用,可增強脾胃的運化能力,進一步促進整體氣血的生化和運化。

補益調中飲中加入烏梅,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斂腸止瀉:烏梅味酸收斂,能收斂腸道,止瀉止痢,對於脾胃虛弱、久瀉不止者,能起到固澀止瀉的作用。
  2. 生津止渴:烏梅性寒,入肺、肝經,具有生津止渴之效。對於因脾胃虛弱、津液不足所致的口乾舌燥、咽喉幹癢等症,能起到滋陰生津的作用。

因此,補益調中飲加入烏梅,既能止瀉固澀,又能生津止渴,有助於調和脾胃,改善腸道功能。

補益調中飲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消食化積: 枳殼味苦、辛,性微寒,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咳的功效。對於因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積食停滯而導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枳殼能起到促進消化、化解積食的作用,使脾胃功能恢復正常。
  2. 調和氣機: 枳殼性善行散,能疏肝理氣、寬胸散結。對於因氣機不暢而引起的胸悶、腹脹、胃痛等症狀,枳殼能起到調和氣機、舒緩不適的作用,幫助脾胃運化正常。

總之,補益調中飲中加入枳殼,意在通過消食化積、調和氣機,改善脾胃功能,達到補益調中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補益調中飲主治「婦人曾傷3-4月胎」,即婦人懷孕至3-4個月時,因氣血不足或中焦失調導致胎動不穩、甚至流產的病史。古代醫家認為,此證多與「肝脾失和、氣血兩虛」相關:

  • 中焦失調:脾虛運化無力,氣血生化不足,難以養胎;肝氣鬱滯則影響沖任,導致胎元不固。
  • 氣血虧虛:妊娠需耗血養胎,若血虛不能濡養胞宮,或氣虛無力固攝,易引發滑胎。

此方以「補益氣血、調和中焦」為核心,兼顧疏肝理氣,修復損傷,為後續妊娠奠定基礎。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補血養肝,調和營血

  • 當歸、芍藥、芎藭(川芎):三藥協同補血活血(當歸補血和血,芍藥斂陰柔肝,川芎行氣活血),既修復流產後耗傷之陰血,又疏解肝鬱,改善胞宮血瘀或血虛。
  • 烏梅:酸收固澀,斂肝安胎,防氣血耗散。

(2)健脾益氣,調和中焦

  • 白朮:補脾益氣以固胎元,為安胎要藥。
  • 厚朴、枳殼:理氣寬中,解決妊娠中焦氣滯(如脘脹、納差),助脾運化;麩炒枳殼減其破氣之性,兼顧胎元。
  • 李根白皮(李子樹根皮):清熱降逆,止嘔安胃,治妊娠嘔逆傷中。

(3)疏肝解鬱,通調氣機

  • 柴胡:疏達肝氣,解鬱調沖任,與芍藥配伍(取逍遙散之意)緩解情緒不暢所致胎動。
  • 續斷:補肝腎、續筋骨,既能強沖任固胎,又治「傷胎」後的經絡損傷。

(4)整體協同作用

  • 氣血同調:補血藥(當歸、芍藥)配行氣藥(柴胡、枳殼),使補而不滯。
  • 肝脾同治:柴胡疏肝,白朮健脾,符合「女子以肝為先天」「脾為氣血生化之源」之理。
  • 標本兼顧:既補益氣血治本,又理氣和中治標(妊娠中焦不適),預防再次傷胎。

總結

此方從「肝脾氣血」入手,針對流產後「虛」(氣血虧)、「滯」(肝鬱氣滯)、「傷」(沖任受損)三大病機,通過補血柔肝、健脾理氣、固攝沖任的配伍,重建婦人孕育之生理基礎,體現中醫「治未病」與「調和為本」的思想。

傳統服藥法


芍藥(銼,炒)1兩,當歸(切,焙)1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1兩,續斷1兩,芎窮(銼)1兩,白朮(銼,炒)1兩,柴胡(去苗)1兩,李根白皮(生,銼,焙乾)1兩,烏梅(去核)1兩,枳殼(去瓤,麩炒)1兩。上為粗末。
每服5錢匕,以水1盞半,煎取8分,去滓,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補益脾胃、調和沖任的作用,適合於脾胃虛弱、沖任失調所致的流產後不適症狀。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脾胃功能紊亂。
  • 本方有活血作用,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補益調中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六。 組成:芍藥(銼,炒)1兩,當歸(切,焙)1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1兩,續斷1兩,川芎(銼)1兩,白朮(銼,炒)1兩,柴胡(去苗)1兩,李根白皮(生,銼,焙乾)1兩,烏梅(去核)1兩,枳殼(去瓤,麸炒)1兩。 主治:治婦人曾傷3-4月胎。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