虻蟲丸

虻蟲丸

MENG CHO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極寒 (0.05)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7%
心經 14%
胃經 9%
大腸經 9%
脾經 9%
心包經 5%
小腸經 5%
三焦經 5%
肺經 5%
腎經 4%
膀胱經 4%
肝經
心經
胃經
大腸經
脾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肺經
腎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虻蟲丸中含有虻蟲,乃因虻蟲性味辛溫,具有破血逐瘀、消腫止痛之功效。

破血逐瘀:虻蟲能活血化瘀,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消腫止痛:虻蟲對於外傷引起的腫痛、炎症等亦有較佳的消腫止痛作用。

因此,虻蟲丸中加入虻蟲,旨在利用其破血逐瘀、消腫止痛的功效,治療相關病症。

虻蟲丸中加入桃仁,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化瘀: 桃仁味苦甘,性微溫,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之功效。虻蟲善於破瘀,與桃仁同用,可加強活血化瘀之效,使血脈通暢,促進瘀血消散。
  2. 改善血循: 虻蟲丸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而桃仁可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血液流通,有助於瘀血消散,加速傷口癒合。

虻蟲丸中添加桑螵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固澀止遺: 桑螵蛸性味甘鹹平,入腎經,具有固澀止遺、補腎縮尿的功效。虻蟲善於驅逐體內濕邪,但容易導致腎氣虛損,出現遺精、滑精等症狀。桑螵蛸可補腎固精,與虻蟲藥性相輔相成,避免藥物副作用。

2. 提升療效: 桑螵蛸不僅可補腎固精,還有收斂止瀉、止汗的作用。在治療濕熱下注、脾虛泄瀉等症狀時,桑螵蛸能加強虻蟲驅風散濕、消腫止痛的功效,提高治療效果。

虻蟲丸中包含代赭石,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方面的功效:

  1. 鎮嘔止眩:代赭石味甘、澀,性平,入肝、脾經,具有鎮靜安神、降逆止嘔的功效。方中虻蟲善於驅除風邪,但可能引發頭暈目眩、噁心嘔吐等症狀,代赭石可與之相配,協同止嘔,緩解不適。
  2. 平肝潛陽:代赭石能平肝熄風,與方中其他藥物如白芷、川芎等相輔相成,共同起到平肝潛陽、止眩暈的作用。同時,代赭石還能協助虻蟲疏通經絡,改善氣血運行,從而達到更好的療效。

虻蟲丸中包含水蛭,主要源於兩者的藥性互補:

  1. 活血化瘀: 虻蟲擅長消腫止痛,而水蛭則以破瘀通絡著稱。兩者搭配,能更有效地活血化瘀,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
  2. 引導藥力: 水蛭性寒,善於引導藥力深入病竈,而虻蟲則以其辛溫之性驅散寒邪。兩者配合,能使藥力更有效地發揮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虻蟲丸中加入水蛭,不僅能增強藥效,更能使藥力更深入地作用於病患部位,提升治療效果。

虻蟲丸方劑中包含大黃,主要原因如下:

  1. 瀉熱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熱通便之功效,可清除體內積熱,促進腸道蠕動,改善便祕,輔助虻蟲消腫止痛,達到治療效果。
  2. 活血化瘀: 大黃亦有活血化瘀之效,與虻蟲配伍,可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加速傷口癒合,提高療效。

綜上,大黃在虻蟲丸方劑中起到瀉熱通便、活血化瘀的作用,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協同發揮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虻蟲丸」分析

  1.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婦人月水久不通,灑灑往來寒熱」。意指女性因瘀血內阻,導致月經長期閉塞不通,伴隨陣發性寒熱交替的症狀。此類寒熱非外感所致,而屬血瘀化熱、氣機鬱滯之證,古人稱「血瘀發熱」。

  2. 方劑組成與邏輯推理
    全方以蟲類藥為主,配合活血破瘀、通降下行之品,專攻瘀血內結,具體分析如下:

    • 蟲類破血藥(主力)
      • 虻蟲、水蛭、臍螬(蟅蟲):三藥皆為峻猛破血逐瘀之品,直入血絡,溶解頑固瘀血。虻蟲偏攻瘀血結塊,水蛭擅散瘀血積滯,臍螬(即土鼈蟲)破血逐瘀而兼續筋接骨之力。三者協同,破除陳舊瘀血。
      • 桑螵蛸:雖為收澀固精之藥,但在本方中取其「通澀並用」之妙,既可防蟲類藥過耗陰血,又能調節衝任,助血歸經。
    • 下行通瘀藥(輔助)
      • 代赭石:質重沉降,引血下行,兼清肝火,防止瘀熱上沖。
      • 川大黃:瀉熱通腑,活血祛瘀,與蟲類藥共推瘀血從下竅而出。
    • 潤燥活血藥(調和)
      • 桃仁:潤燥滑腸,活血散結,助大黃通下瘀血,並緩解蟲類藥之燥烈。
    • 煉蜜為丸:以甘緩制約蟲藥毒性,使攻瘀而不傷正。
  3. 治療原理
    此方為「破血通經」峻劑,針對「瘀血閉經」實證設計。瘀血阻滯胞宮,血行不暢則月經久閉;瘀久化熱,擾亂營衛,故見寒熱如瘧。全方以蟲類藥直搗瘀巢,代赭石、大黃引瘀下行,桃仁潤燥配合,桑螵蛸調固衝任。瘀血既去,經脈暢通,則月水自下,寒熱隨解。

組成特色:蟲藥與礦物藥並用,破血與通降結合,體現「血瘀宜攻、結熱宜降」的治療思路,適用於體質尚實、瘀結深重之閉經證。

傳統服藥法


虻蟲半兩(炒微黃,去翅足),桃仁2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桑螵蛸半兩(微炒),臍螬1兩(微炒),代赭1兩,水蛭半兩(炒令微黃),川大黃1兩(銼,微炒)。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0丸,食前以溫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月經過多者慎用。
  •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服用後可能會出現出血、腹痛等症狀,如有不適,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相關疾病


忽冷忽熱

相同名稱方劑


虻蟲丸, 出處:《聖惠》卷七十二。 組成:虻蟲半兩(炒微黃,去翅足),桃仁2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桑螵蛸半兩(微炒),臍螬1兩(微炒),代赭1兩,水蛭半兩(炒令微黃),川大黃1兩(銼,微炒)。 主治:婦人月水久不通,灑灑往來寒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