蕩滯散
DANG ZH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五一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熱 (11.67)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蕩滯散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用於疏通經絡、活血化瘀,對治療因氣滯或血瘀引起的症狀有良好的療效。其中,斑蝥作為其成分之一,具有特殊的藥理作用。斑蝥在中醫中被認為是一種活血化瘀的藥物,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消腫止痛。
斑蝥的主要成分,如蝥酮,具備一定的刺激性,能促使局部血流增強,有助於打通瘀滯的經絡。此外,斑蝥還具有解毒的功能,能夠對抗由瘀血引發的炎症,增強人體對不良病理狀態的抵抗力。雖然斑蝥的使用需謹慎,療程必須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但其在蕩滯散中的應用,無疑給方劑的整體療效增添了一層堅實的保障。總之,斑蝥的加入,使蕩滯散在治療氣滯血瘀方面顯得更加有效。
蕩滯散中包含大黃,主要原因如下:
- 瀉下通便:大黃味苦性寒,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能有效清除腸道積滯,改善便祕,促進排泄。
- 清熱解毒:蕩滯散主要針對濕熱阻滯所致的腹脹、腹痛、便祕等症狀。大黃的清熱解毒作用,能有效清除腸道濕熱,緩解炎症反應。
因此,蕩滯散中使用大黃,既能通便排毒,又能清熱解毒,有助於清除腸道積滯,改善濕熱阻滯所致的症狀。
蕩滯散中包含水蛭,乃因其具有以下功效:
- 破瘀化積: 水蛭性寒,善於破血行瘀,能化解積滯於體內的瘀血凝滯,使氣血流通,改善疼痛、腫脹等症狀。
- 活血通絡: 水蛭能活血化瘀,通經絡,對於因瘀血阻滯導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蕩滯散多用於治療因瘀血阻滯導致的疼痛、腫脹、麻木等症狀,水蛭的加入正可發揮其破瘀化積、活血通絡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目的。
蕩滯散中包含虻蟲,主要原因如下:
- 活血化瘀:虻蟲性溫,味辛,具有破瘀生新、通經活絡的功效。其能有效疏通經絡,改善血液循環,有助於清除瘀血,促進傷口癒合,達到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的效果。
- 消腫止痛:虻蟲亦具有一定的消腫止痛作用。對於外傷引起的疼痛、腫脹,虻蟲能起到緩解疼痛、消散腫脹的作用,有助於傷口更快恢復。
因此,蕩滯散中加入虻蟲,旨在通過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等功效,達到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疾病的效果。
主治功效
蕩滯散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主治功效
根據《聖濟總錄》記載,蕩滯散主治婦人經水不通,特別是由於瘀血阻滯胞宮所致者。症見月經閉止,臍下結塊,形體逐漸消瘦,食慾不振。
治療原理
蕩滯散的治療原理基於中醫的「通因通用」法則,即通過破血逐瘀、疏通經脈來達到調經的目的。方中四味藥物皆為活血化瘀之峻品,合用則力專效宏,能有效消除體內瘀滯,使經脈通暢,月經恢復正常。
藥物功效分析:
- 斑蝥: 味辛、性溫,有毒,歸肝經。主要功效為破血逐瘀,散結消癥。在此方中,其強大的破血作用是主導力量,可攻破體內的瘀血積塊。
- 大黃: 味苦、性寒,歸脾、胃、大腸、肝、心包經。其功效為瀉下攻積,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逐瘀通經。在此方中,大黃協助斑蝥破血逐瘀,並能將瘀血通過大便排出體外,同時其清熱涼血之性也有助於緩解瘀血化熱的症狀。
- 水蛭: 味鹹、苦,性平,有小毒,歸肝經。其功效為破血通經,逐瘀消癥。水蛭善於破血逐瘀,且能「吮」吸瘀血,對於血瘀日久、堅結成塊者尤為有效。
- 虻蟲: 味苦、微寒,有小毒,歸肝經。其功效為破血逐瘀,消癥散結。虻蟲與水蛭皆為蟲類藥物,性善走竄,能深入血分,破除瘀血。其藥力較水蛭更為迅猛。
方劑配伍特點:
此方以斑蝥為主藥,取其破血逐瘀之功;以大黃、水蛭、虻蟲為輔佐,加強破血逐瘀之力,並能通利二便,使瘀血有出路。四藥合用,共奏破血逐瘀,通經消癥之效。
此方藥力峻猛,以狗膽酒調服,增強藥效的同時,也能護衛胃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慎用。
- 本方有活血化瘀的作用,陰虛血虧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蕩滯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一。 組成:斑蝥(炒,去翅足)半兩,大黃(銼,炒)3分,水蛭(糯米內炒熟,去米)1分,虻蟲(炒)1分。 主治:婦人經脈不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