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蝥大黃方

斑蝥大黃方

BAN MOU DA HUANG F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34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4.86)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9%
肝經 19%
腎經 11%
大腸經 8%
脾經 8%
心包經 8%
小腸經 8%
心經 8%
三焦經 8%
胃經
肝經
腎經
大腸經
脾經
心包經
小腸經
心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斑蝥大黃方中包含斑蝥,其主要原因在於:

  1. 攻毒散結: 斑蝥性燥熱,具有破血逐瘀、攻毒散結之功效,可用於治療體內瘀血凝滯、結塊腫痛等病症。而大黃則瀉下通便,有助於清除積滯,配合斑蝥的攻毒作用,可起到協同作用,達到治療效果。
  2. 治療頑固疾病: 斑蝥性烈,用於治療一些頑固性病症,如瘰癧、癤腫、癰疽等,可起到消腫散結、拔毒生肌之功效。但由於其毒性較強,需謹慎使用,並需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斑蝥大黃方」中包含「大黃」的原因主要有二:

  1. 瀉熱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的功效,可清熱解毒,瀉火通便,對於斑蝥所引起的熱毒壅滯、腹痛便祕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2. 引藥下行: 大黃味苦性寒,能引藥下行,促進藥物更好地到達病竈部位,發揮藥效。斑蝥性燥烈,易於上行,而大黃則能引導斑蝥下行,避免藥性過於猛烈,達到治療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斑蝥大黃方」主治「犬咬風毒入腹成痙風者」,意指犬咬後風毒(狂犬病病毒或其他毒性)侵入體內,引發痙攣、抽搐等風動之症。古代醫家認為,此類毒邪深入臟腑,需以峻烈之藥攻逐毒物,避免邪氣內攻致死。方中強調「取下毒物」,即透過瀉下、攻毒,使邪從二便而出,緩解痙風危候。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 斑蝥(糯米拌炒)

    • 斑蝥性味辛熱,有大毒,傳統用於破血逐瘀、攻毒散結。其毒性峻烈,能「以毒攻毒」,針對深伏之風毒。
    • 糯米拌炒可減緩斑蝥毒性,避免過度刺激胃腸,同時保留其藥性。斑蝥所含斑蝥素能刺激黏膜、促進代謝,可能透過瀉下或發泡作用驅毒外出。
  2. 生大黃

    • 大黃苦寒,瀉下攻積、清熱解毒,助斑蝥導毒下行。其瀉下作用能加速腸道蠕動,促使毒素從大便排出,減少體內毒邪蓄積。
    • 與斑蝥配伍,一寒一熱,大黃既能制約斑蝥之熱性,又能協同發揮通腑泄毒之效。
  3. 黃酒煎服

    • 黃酒性溫,能行藥勢、通血脈,增強斑蝥、大黃的藥力透達,助其速效攻毒。酒亦可緩解斑蝥對胃腸的刺激性。

邏輯推理與可能機轉:
此方以「毒藥攻毒」為核心,推測其作用原理為:

  • 直接攻毒:斑蝥的毒性成分可能抑制或破壞病毒活性(古代稱「風毒」),尤其針對狂犬病病毒引起的神經興奮症狀。
  • 瀉下排毒:大黃刺激腸道瀉下,減少毒素吸收,配合斑蝥的局部刺激作用,促使毒物從消化道排出。
  • 協同增效:斑蝥的峻烈與大黃的沉降相互制衡,形成「通泄雙途徑」(嘔吐與瀉下),符合古代「給邪出路」的治療思維。

總結:
此方為古代急救峻劑,針對犬咬後毒邪內陷之急症,強調快速截斷病勢。然其毒性強烈,須嚴格掌握劑量與適應症(如「弱者減半」)。現代臨床應審慎考證,避免盲目套用。

傳統服藥法


斑蝥7枚(以糯米拌炒,米黃去米,為末),生大黃末1錢。
上以黃酒1盞,煎至半盞,空心溫服。取下毒物。弱者減半服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腦炎病毒性腦膜炎

相同名稱方劑


斑蝥大黃方, 出處:《金鑑》卷三十九。 組成:斑蝥7枚(以糯米拌炒,米黃去米,爲末),生大黃末1錢。 主治:犬咬風毒入腹成痙風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