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瑞金丹中加入大黃,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瀉熱通便:大黃味苦寒,性急,入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的功效。瑞金丹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盛、瘀血阻滯所致的各種疾病,大黃可以清熱瀉火,通泄腸道,幫助排出毒素,緩解熱症。
- 活血化瘀:大黃除了瀉熱通便,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瘀血狀態。瑞金丹中常與其他活血化瘀藥材配伍使用,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大黃在瑞金丹中發揮着瀉熱通便和活血化瘀的雙重作用,爲治療熱毒壅盛、瘀血阻滯的疾病提供了重要支持。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瑞金丹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虛勞,吐紅瘀結者」,意指因長期虛損勞傷導致陰虛火旺、血熱妄行,或瘀血內阻而引發的吐血病症。其關鍵在於「瘀結」——即血液離經成瘀,鬱而化熱,灼傷脈絡,故見吐血(吐紅)。古籍所述「瘀在心包」則見驚悸、面赤神昏;「瘀在胃」則吐血成盆,顯示此方針對不同臟腑瘀血病機,配伍相應引經藥(如鬱金、犀角地黃湯)以增強療效。
組成與邏輯推理
1. 主藥分析
川大黃(酒拌,炒黑):
- 大黃生用瀉下猛烈,但經酒拌與炒黑後,其性轉趨緩和,偏重活血化瘀、涼血止血(炒炭増強收澀之性)。「炒至黃煙起」減弱攻下之效,保留化瘀清熱之功,適用於虛勞瘀血兼熱者。
- 酒拌助其上行,可引藥力至胸膈、心包,故能治心包瘀熱。
真秋石:
- 秋石為人尿沉澀提煉之品,性味鹹寒,傳統認為能滋陰降火、清熱止血,與大黃配伍可制其燥性,兼顧虛勞陰傷之本。
2. 加減配伍
鬱金:
- 選「紋縐如梧桐子」者強調道地藥材(如川鬱金),其辛散苦降,善解心包瘀熱,開竅醒神,故用於瘀阻心包之神昏面赤。
紅棗肉為丸:
- 紅棗甘緩補脾,既能制大黃、秋石之寒涼,又能護胃氣,符合虛勞患者脾胃易傷之特點。
引經藥:
- 薄荷湯送服:薄荷辛涼輕揚,助藥力上行散瘀,尤適心包瘀熱。
- 犀角地黃湯送服:針對胃部熱盛迫血,犀角(今以水牛角代)清熱涼血,生地養陰,協同瑞金丹增強止血化瘀之效。
3. 治療原理
此方以「化瘀清熱」為核心,兼顧虛勞體質:
- 大黃炭化瘀止血,秋石滋陰降火,一瀉一補,標本兼顧。
- 瘀血得化則新血自生,熱邪得清則血不妄行,契合「通因通用」之法(以活血治出血)。
- 加減法體現「辨位用藥」思維:心包瘀熱用鬱金,胃熱吐血用犀角地黃湯,彰顯中醫「同病異治」之靈活性。
總結
瑞金丹通過瀉瘀不傷正、清熱兼養陰的配伍,適用於虛勞兼瘀熱吐血之證,展現中醫「去瘀生新」的治療智慧。其組方簡練而加減精準,體現古代醫家對瘀血病機與藥材炮製的深刻掌握。
傳統服藥法
川大黃(酒拌,炒黑至黃煙起為度)1兩,真秋石1兩。
瘀在心包,不時驚悸,面赤神昏者,加真鬱金(皮色如梧桐子,紋縐者真)3錢。
上為細末,煮紅棗肉為丸,如小豆大。
空腹薄荷湯送下2錢;瘀在胃,吐血成盆者,犀角地黃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瑞金丹, 出處:《張氏醫通》卷十三。 組成:川大黃(酒拌,炒黑至黃煙起爲度)1兩,真秋石1兩。 主治:虛勞,吐紅瘀結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