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蜀葵湯中加入大黃,主要有兩個原因:
- 瀉熱通便:蜀葵湯主治熱毒壅滯,肺胃失和所致的咳嗽痰多、胸悶氣急等症。大黃性寒,味苦,入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之效,能瀉去肺胃之熱,使痰液易於排出,緩解胸悶氣急。
- 引藥下行:蜀葵湯中其他藥物如蜀葵花、杏仁等,多具清熱潤肺、止咳化痰之功效,但藥力偏於上焦,容易停滯在上部。加入大黃,可引導藥力下行,使藥效直達肺胃,更加有效地治療咳嗽痰多等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蜀葵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腸癰爲中醫病名,泛指腸道化膿性感染,類似於現代醫學的闌尾炎、腹腔膿腫等疾病。此病症多因熱毒蘊結、氣血瘀滯所致,臨牀可見腹痛拒按、發熱、便祕等症。蜀葵湯以蜀葵爲君藥,配伍大黃,共奏清熱解毒、瀉下通瘀之效,符合中醫「通腑泄熱」治療腸癰的基本原則。
組成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蜀葵(君藥)
- 性味甘寒,傳統用於清熱利濕、解毒消腫。其根、葉皆可入藥,含黏液質、黃酮類成分,可能具有抗炎、緩解腸道黏膜水腫的作用。
- 重用至八錢,主導方劑效能,針對腸癰熱毒鬱結之病機,以清解局部膿毒,兼能通利二便,助邪外出。
大黃(臣藥)
- 性味苦寒,爲瀉下藥代表,功能瀉熱通腸、逐瘀通經。其蒽醌類成分(如大黃素)能刺激腸蠕動,促進腸內瘀毒排泄,並抑制腸道細菌生長。
- 用量一錢較輕,與蜀葵配伍形成「清解爲主,瀉下爲輔」的格局,避免過度瀉下耗傷正氣,專注於疏散腸道鬱熱。
方劑配伍邏輯
- 協同增效:蜀葵清熱解毒爲主,大黃瀉下導滯爲輔,二者合用既能消散腸道熱毒,又能通過通便作用排出病理產物,符合「腑以通爲用」的治療原則。
- 標本兼顧:蜀葵針對腸癰局部膿腫(本),大黃疏通腑氣、緩解腹痛便祕(標),體現中醫「既病防變」的思維,防止熱毒內陷。
總結
蜀葵湯以簡潔配伍直指腸癰核心病機,通過清熱解毒與瀉下逐瘀的協同作用,達到消腫排膿、通腑止痛之效。其組方體現中醫「急證治標」的智慧,尤其適用於腸癰初起屬實熱證者。
傳統服藥法
蜀葵8錢,大黃1錢。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蜀葵湯, 出處:《經驗良方》。 組成:蜀葵8錢,大黃1錢。 主治:腸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