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橘半枳朮丸方中包含白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健脾燥濕: 白朮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燥濕、益氣生津的功效,能補脾胃之氣,燥脾濕之邪。橘半枳朮丸主治脾胃虛寒、濕濁內停,白朮可助補脾胃,利水消腫,協同其他藥材達到治療效果。
二、 助藥力: 白朮性溫,能引導藥力下行,使藥效更易到達脾胃,促進藥物吸收,提高藥效。橘半枳朮丸中其他藥材性寒涼,白朮的溫性可中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氣傷脾胃,確保藥物安全有效。
橘半枳朮丸方劑中包含枳實,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消食積、化滯氣: 枳實味苦、性寒,具有破氣消積、化痰降逆之效。方劑中加入枳實,有助於消解脾胃積滯,改善食慾不振、脘腹脹滿等症狀。
- 行氣止痛: 枳實具有行氣止痛的作用,可以緩解因氣滯血瘀所導致的胸悶、腹痛等症狀。配合方劑中其他藥材,更能發揮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橘半枳朮丸中包含前胡,主要是因為前胡具有以下兩個作用:
- 疏肝理氣,降逆止嘔: 前胡善於疏散肝氣,理氣止痛,並能降逆止嘔,對於因肝氣鬱滯、脾胃不和引起的嘔吐、腹脹等症狀具有良好療效。
- 宣肺化痰,止咳平喘: 前胡具有宣肺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能有效緩解肺氣鬱閉、痰濁阻肺引起的咳嗽、氣喘等症狀。
橘半枳朮丸以橘皮、半夏、枳實、白朮等藥物為主,用於治療肝氣鬱滯、脾胃不和所致的胸悶氣短、嘔吐腹脹、脅肋脹痛等症狀。前胡的加入,可以更好地疏肝理氣,降逆止嘔,提高藥效。
橘半枳朮丸方中包含橘紅,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疏肝理氣:橘紅性溫,味辛,入肺、肝經,具有疏肝理氣、止咳化痰之功效。其善於行氣解鬱,對於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脅痛、痰多、咳嗽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 燥溼化痰:橘紅能燥溼化痰,對於寒溼阻肺所引起的咳嗽、痰多、胸悶等症有明顯療效。其與方中其他藥材協同作用,能有效改善痰液粘稠、不易咳出的症狀。
橘半枳朮丸中包含半夏,主要原因有二:
- 燥濕化痰: 半夏性溫,入脾、肺經,善於燥濕化痰,尤其對於寒濕痰濁、胸悶氣喘等症狀效果顯著。橘半枳朮丸主要針對脾胃濕阻、痰濕內蘊所致的症狀,而半夏的燥濕化痰作用正好可以解決此病機。
- 降逆止嘔: 半夏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對於脾胃氣逆、噁心嘔吐等症狀有很好的療效。橘半枳朮丸中也包含橘皮、枳實等理氣化痰藥物,與半夏合用,可以更有效地止嘔降逆,改善脾胃功能。
橘半枳朮丸中包含神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消食化積: 神麴性溫,善於消食導滯,可助橘皮、枳殼、白朮等藥材,更有效地消食化積,解除脾胃之積滯。
- 和胃止嘔: 神麴能和胃止嘔,緩解因食積所致的嘔吐、腹脹等症狀,與橘半枳朮丸中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和胃止嘔的效果。
神麴的加入,可使橘半枳朮丸更有效地消食化積、和胃止嘔,改善脾胃功能,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橘半枳朮丸中加入麥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消食健脾: 麥芽味甘性涼,具有消食健脾、和胃止嘔之效。方中橘皮、枳殼、白朮等藥材,擅長理氣化痰、健脾燥濕,但同時也易耗氣傷陰,麥芽的加入則能補益脾胃,防止藥性過於燥烈,有助於整體藥效的發揮。
- 調和藥性: 麥芽甘涼,能緩解方中其他藥材的燥性,使藥性更趨平和,避免對脾胃造成過度刺激,使藥物更易於被吸收和利用,提高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橘半枳朮丸主治功效分析
古文內容分析
從提供的古文資料中,我們可以看出橘半枳朮丸及其相關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弱、痰濕停滯、飲食積滯等問題。以下是具體分析:
1. 脾胃虛弱:
- 多篇古文提到「脾胃元氣久虛」、「脾胃虛損」、「脾胃虛,飲食不進」、「脾虛胃弱能補」等描述,表明橘半枳朮丸適用於脾胃虛弱的病症。
- 《雜病廣要》、《明醫指掌》、《儒醫心鏡》、《景嶽全書》、《靈驗良方彙編》、《濟陽綱目》、《保命歌括》等均提及此方可健脾、補脾、理脾、調和脾胃。
2. 痰濕停滯:
- 「脾濕停痰」、「痰滯中宮」、「有痰在膈上」、「痰食兼併不化」、「濕痰甚者」、「痰飲射肺」等描述指出痰濕是此方針對的另一主要病機。
- 《醫方集解》、《成方切用》、《脈症治方》、《雜病廣要》、《續名醫類案》、《醫學入門》、《醫通祖方》、《一見能醫》、《旌孝堂醫案》、《赤水玄珠》、《蒼生司命》等均提及此方可化痰、消痰、燥濕。
3. 飲食積滯:
- 「不能消導飲食」、「飲食不消」、「傷冷食」、「宿食不消」、「脾胃停食,不能消導」、「食瘧者,見食即惡,中焦鬱悶不舒」等描述說明此方可治療飲食積滯。
- 《醫方集解》、《成方切用》、《脈症治方》、《雜病廣要》、《醫學入門》、《太醫院祕藏膏丹丸散方劑》、《醫旨緒餘》、《醫通祖方》、《儒醫心鏡》、《景嶽全書》、《靈驗良方彙編》、《張氏醫通》、《一見能醫》、《保命歌括》等均提及此方可消食、開胃、進食。
4. 其他症狀:
- 除了上述主要病機外,古文還提及此方可治療痞結倒飽、痰唾稠粘、嘔逆咳嗽、腸鳴洩瀉、氣滯痞悶、胸滿喘息、心下堅大如盤、脘腹脹痛、惡心等症狀。
- 特別地,《吳鞠通醫案》、《旌孝堂醫案》中還記載了此方用於治療咳喘腫脹、肝木乘脾、肝木橫逆等複雜病症的醫案,顯示其應用範圍較廣。
治療原理分析
基於古文內容,橘半枳朮丸的治療原理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健脾益氣:**方中白朮為君藥,大補脾胃之氣,增強脾的運化功能,是治療脾胃虛弱的關鍵。
**行氣消痞:**枳實行氣破滯,消積除痞,可緩解因氣機不暢導致的痞滿、脹痛等症狀。與白朮配伍,一補一消,相輔相成。
**燥濕化痰:**半夏、橘紅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是化痰的要藥。前胡降氣平喘,清熱化痰。這些藥物共同作用,可有效清除體內痰濕。
**消食導滯:**神麴、麥芽消食化積,和胃止痛,可促進食物消化,消除食積。
**理氣和胃:**橘紅理氣和胃,與半夏、枳實、白朮等藥物配伍,可調理脾胃氣機,改善消化功能。
加減變化:
- 加木香、白豆蔻:增強行氣止痛、溫中和胃的功效,適用於氣逆、胃脘痛。
- 加沉香:增強降氣的功效,適用於氣升。
- 加澤瀉:增強利水滲濕的功效,適用於淋證。
- 加草豆蔻:增強溫中燥濕的功效,適用於胃脘痛。
- 加香茹、乾葛、黃連、木瓜、防己:清暑利濕,適用於暑邪所感。
- 加瓜蔞、蘇子:增強清熱化痰、降氣的功效,適用於胸中痰氣阻塞滿悶。
- 加山楂:增強消食化積的功效。
- 加莪朮:增強破血消癥的功效,適用於敷方。
總結:
橘半枳朮丸以健脾益氣為本,行氣消痞、燥濕化痰、消食導滯為輔,通過多方面作用,達到調理脾胃、消除痰濕、化解食積的目的。其加減變化靈活,可根據不同病情調整用藥,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橘半枳朮丸, 出處:《醫學入門》卷八。 組成:橘皮1兩,半夏1兩,枳實1兩,白朮2兩。 主治:飲食傷脾,停積痰飲,心胸痞悶等。
橘半枳朮丸, 出處:《活人方》卷二。 組成:白朮4兩,枳實2兩,前胡2兩,廣橘紅1兩,半夏1兩,神曲1兩,麥芽粉1兩,陳黃米8合(炒)。 主治:脾胃元氣久虛,不能消導飲食,運化精微,漸有停飲,積于三脘,以致痞結倒飽,痰唾稠粘,嘔逆咳嗽,腸鳴泄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