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衛舒中湯

暢衛舒中湯

CHANG WEI SHU ZHO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易氏醫按》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偏熱 (1.4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1%
肺經 21%
脾經 15%
肝經 11%
心經 9%
膽經 8%
三焦經 5%
心包經 3%
小腸經 2%
大腸經 2%
胃經
肺經
脾經
肝經
心經
膽經
三焦經
心包經
小腸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暢衛舒中湯」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其具有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可針對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脇脹痛、胃脘痞滿、食慾不振等症狀,幫助舒緩肝氣,促進消化。
  2. 調和脾胃,健脾消食:香附亦能調和脾胃,健脾消食。對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所引起的腹脹、腹痛、便溏等症狀,香附可以起到促進消化、改善脾胃功能的作用。

因此,在「暢衛舒中湯」中加入香附,可以有效地疏肝理氣、健脾消食,達到暢通衛氣、舒緩中焦的功效。

暢衛舒中湯中加入紫蘇梗,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1. 疏風散寒,行氣和胃: 紫蘇梗性辛溫,入肺、脾經,具有疏散風寒、行氣和胃的功效。對於風寒外襲、氣滯胃寒所致的脘腹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紫蘇梗能起到很好的調理作用。
  2. 解表止咳,利咽開音: 紫蘇梗還具有一定的解表止咳功效,能緩解因風寒感冒引起的咳嗽、咽痛等症狀。同時,其利咽開音的特性,能改善聲音嘶啞、喉嚨不適等問題。

因此,暢衛舒中湯中加入紫蘇梗,可有效緩解風寒外襲、氣滯胃寒所致的消化不良、咳嗽、咽痛等症狀,起到疏風散寒、行氣和胃、解表止咳、利咽開音的功效。

暢衛舒中湯中加入蒼朮,主要基於其兩大功效:

  1. 燥濕健脾: 蒼朮味辛性溫,具有燥濕健脾之效。方中若脾胃濕困,則容易引起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蒼朮可祛除脾胃濕氣,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消化功能。
  2. 祛風止痛: 蒼朮還具有祛風止痛之效。若因風寒濕邪侵襲而導致胃脘疼痛,蒼朮可驅散風寒濕邪,緩解疼痛。

因此,蒼朮的加入有助於解決濕困脾胃、胃脘疼痛等病症,使藥方更具針對性。

「暢衛舒中湯」中加入「川貝母」,主要是針對其潤肺止咳、清熱化痰的功效。

川貝母性寒,味甘苦,入肺經,能清熱化痰,潤肺止咳,對於痰熱咳嗽、肺燥乾咳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

在暢衛舒中湯中,川貝母的作用是清熱化痰,緩解因熱邪或燥邪入侵引起的咳嗽、痰多等症狀,同時也起到潤肺的作用,滋潤肺部,保護肺氣,進一步促進身體恢復。

暢衛舒中湯中加入連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連翹性寒,味苦,入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可有效清除體內熱毒,緩解因熱毒所致的腹痛、腹脹、便祕等症狀,配合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清熱解毒、通暢腸胃的效果。
  2. 疏散風邪,宣肺利咽: 連翹亦能疏散風邪,宣肺利咽,對於因風熱所致的咽喉腫痛、咳嗽等症狀,亦有一定的療效。暢衛舒中湯中加入連翹,可同時兼顧清熱解毒及疏散風邪,更全面地治療腸胃不適。

暢衛舒中湯中加入川芎,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1. 疏散風寒,止痛止痙: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膽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風寒侵襲所致的頭風頭痛、脘腹脹痛、四肢痙攣等症狀,川芎能起到疏散風寒、止痛止痙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患者的症狀。
  2. 活血化瘀,改善氣血運行: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氣血運行,對於暢衛舒中湯治療的腸胃不適、消化不良等症狀,也能起到輔助作用。

暢衛舒中湯中包含神麴,主要原因有二:

  1. 消食化積: 神麴為麥芽的酒麴,性溫和,善於消食化積,能促進消化,幫助脾胃運化。暢衛舒中湯常用於治療脾胃不和、食積停滯等症狀,神麴的加入可以起到消食導滯的作用,幫助患者消化吸收。
  2. 和胃止嘔: 神麴還具備和胃止嘔的功效,能緩解胃部不適、噁心嘔吐等症狀。暢衛舒中湯中可能包含其他具有化痰止嘔作用的藥材,神麴的加入可以協同作用,加強止嘔的效果,促進患者的恢復。

暢衛舒中湯中加入沙參,主要是針對其清熱養陰、益胃生津的功效。

沙參味甘性涼,入肺、胃經,能清肺熱、養肺陰,適用於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等症。同時,沙參還可益胃生津,對於胃陰不足、口乾舌燥、食慾不振等症狀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暢衛舒中湯整體功效為清熱解毒、健脾和胃,而沙參的加入正好能輔助其清熱養陰、益胃生津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全面,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暢衛舒中湯方中使用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宣肺利咽: 桔梗味辛、甘,性平,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開音通竅之功效。其能促進肺氣宣降,利咽喉之氣,有助於緩解胸悶、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狀。
  2. 排膿消腫: 桔梗亦能排膿消腫,可促進體內炎症消退,對於肺熱壅盛、痰濁內阻所致的肺部疾病,能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

因此,在暢衛舒中湯中加入桔梗,能起到宣肺利咽、排膿消腫的雙重作用,有助於改善肺部功能,促進疾病康復。

暢衛舒中湯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行氣止痛: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肝經。其具有行氣止痛、健脾和胃的功效。方中常因脾胃氣滯、脘腹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而使用,木香能促進脾胃運化,消食導滯,緩解疼痛。
  2. 疏肝解鬱:木香還具有疏肝解鬱的功效。肝氣鬱結可導致脾胃氣機不利,進而影響消化功能。木香能疏理肝氣,使氣機通暢,從而改善脾胃功能,達到舒肝和胃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暢衛舒中湯主治「氣膈」,其典型症狀包括:胸膈胃脘飽悶、臍下空虛如飢、腰腿痠軟無力、坐立不穩、大便燥結、食後嘔酸吐水等。此症病機屬「上盛下虛」,上焦氣機壅滯(胸膈滿悶、嘔吐酸水),下焦腎氣不足(腰腿痠軟、尺脈無力)。方中通過「開導其上,滋補其下」之法,疏通上焦氣滯,兼固下焦根本,使氣機升降復常。


方劑組成邏輯解析

1. 行氣解鬱,暢通上焦

  • 香附(醋炒):醋製入肝,疏解肝氣鬱結,調理三焦氣滯。
  • 蘇梗:寬胸利膈,化上焦痰氣,兼和胃止嘔。
  • 南木香:行氣止痛,針對胸腹脹滿,疏導中焦鬱滯。
  • 撫芎(川芎):活血行氣,開鬱散結,助氣血流通。

2. 燥濕化痰,調和中焦

  • 蒼朮(泔浸):健脾燥濕,化解中焦濕濁,改善嘔吐酸水。
  • 貝母:清化熱痰,散結開鬱,緩解胸膈痰氣交阻。
  • 桔梗:宣肺利膈,載藥上行,助氣機升降。
  • 神曲(炒):消食導滯,調和脾胃,防食積助濕。

3. 清熱散結,兼顧陰液

  • 連翹(去心):清散上焦鬱熱,防氣鬱化火。
  • 沙參:潤養肺胃之陰,制約燥藥傷津,兼助降氣。

4. 配合八味地黃丸固本

  • 原案強調「兩尺脈緊按之無力」,屬腎氣不足,故合用八味地黃丸溫補下元,使氣化有根,上焦氣機得腎氣支持而自降。

治療原理綜述

此方以「疏上實下」為核心:

  1. 上焦氣滯:香附、蘇梗、木香等行氣開鬱,解除胸膈痞滿;貝母、連翹清熱化痰,防氣鬱化火。
  2. 中焦濕阻:蒼朮、神曲健脾化濕,桔梗宣肺以助脾運,恢復中焦升降。
  3. 下焦虛損:配合八味地黃丸填補腎氣,解決「臍下空虛」「腰腿戰搖」之本虛,使氣機升降有根。
    整體形成「通上不耗下,補下不礙上」的治療架構,故能於短期內見效。

傳統服藥法


香附(醋炒)8分,蘇梗5分,蒼朮(泔浸)5分,貝母8分,連翹(去心)5分,撫芎6分,神曲(炒)1錢,沙參1錢,桔梗4分,南木香半分。
大劑煎,徐徐呷之。
氣隔:一人患膈滿,胸膈胃脘飽悶,臍下空虛如飢,不可忍,腰腿痠疼,坐立戰搖,日夜臥榻,大便燥結,每日雖進清粥一二鐘,食下即嘔酸,吐水醋心。眾作隔治,服藥二年許不效。診得脈左右寸關俱沈大有力,兩尺自浮至沈三候俱緊,按之無力搖擺之狀。須開導其上,滋補其下,兼而行之,遂以本方投之,每日空心服八味地黃丸百粒,服二日,噯氣連聲,後亦出濁氣,五日可以坐立,啖飯兩碗,服藥至二七,動履如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2. 本方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孕婦慎用。
  3. 本方有燥熱的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暢衛舒中湯, 出處:《易氏醫按》。 組成:香附(醋炒)8分,蘇梗5分,蒼朮(泔浸)5分,貝母8分,連翹(去心)5分,撫芎6分,神曲(炒)1錢,沙參1錢,桔梗4分,南木香半分。 主治:氣膈。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