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衛豁痰湯

暢衛豁痰湯

CHANG WEI HUO TAN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易氏醫按》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偏寒 (0.85)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肝經 15%
脾經 15%
胃經 14%
心經 12%
膽經 5%
小腸經 5%
心包經 3%
膀胱經 3%
三焦經 3%
肺經
肝經
脾經
胃經
心經
膽經
小腸經
心包經
膀胱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暢衛豁痰湯」中加入「紫蘇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寒,宣肺止咳: 紫蘇梗性辛溫,具有疏散風寒、宣肺止咳之效。對於因風寒束肺、痰濁壅塞所致的咳嗽、氣喘等症狀,紫蘇梗能起到化解寒邪、宣暢肺氣、利痰止咳的作用。
  2. 理氣寬中,和胃止嘔: 紫蘇梗能理氣寬中,對於因氣滯痰阻所致的胸悶、嘔吐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紫蘇梗在「暢衛豁痰湯」中起到疏風宣肺、理氣化痰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效果。

暢衛豁痰湯中加入桔梗,主要是基於其宣肺、利咽、排膿的功效。

桔梗性平,味辛,歸肺經,具有宣肺利氣、祛痰止咳、排膿消腫的功效。方中因痰濁壅肺,氣機不利,致使肺失宣降,故以桔梗宣肺利氣,使氣機通暢,利於痰液排出。此外,桔梗還可促進膿液排出,有助於改善呼吸道炎症,進一步達到豁痰止咳的功效。

暢衛豁痰湯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因肝氣鬱結、氣機不暢而導致的胸悶、脘腹脹痛等症狀,香附可有效緩解。暢衛豁痰湯針對的是痰濁阻滯、氣機不暢的病症,香附的加入可促進氣血運行,使痰濁得以化解。
  2. 調和脾胃,健脾和胃: 香附除了疏肝理氣外,還具有一定的健脾和胃之效。對於脾胃虛弱、飲食不佳的患者,香附可起到一定的調理作用,使脾胃功能得到改善,有助於痰濁的化解。

暢衛豁痰湯中加入連翹,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

連翹性寒,味苦,入肺、心經。其苦寒之性,可清熱解毒,針對外感熱邪、內生燥熱所致的痰熱壅肺、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等症狀有良好療效。

同時,連翹能消腫散結,對於痰熱鬱結所致的胸悶氣促、胸痛等症狀也有緩解作用。因此,在暢衛豁痰湯中加入連翹,可增強其清熱化痰、消腫止痛的功效,達到更有效的治療效果。

暢衛豁痰湯中包含前胡,主要基於其疏散風寒、宣肺止咳之功效。

前胡性微溫,味辛,入肺經,能疏散外感風寒,宣肺解表,對於風寒犯肺所致的咳嗽、痰多、鼻塞等症狀有較好療效。此外,前胡亦具降氣止咳作用,可化痰止咳,開宣肺氣,有助於緩解痰液阻塞,改善呼吸困難。

綜上,前胡在暢衛豁痰湯中發揮着疏風散寒、宣肺止咳、化痰止咳的重要作用,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治療外感風寒、咳嗽痰多的目的。

暢衛豁痰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原因有二:

  1. 疏散風寒,通利鼻竅: 川芎味辛、性溫,具有疏散風寒、通利鼻竅的功效。暢衛豁痰湯用於治療外感風寒,痰濁阻肺所致的咳嗽、鼻塞等症,川芎可幫助開通鼻竅,使痰液易於排出。
  2. 活血化瘀,止痛消腫: 川芎還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消腫的作用。暢衛豁痰湯中常加入其他活血化瘀的中藥,川芎可與之相輔相成,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循環,緩解疼痛和腫脹。

暢衛豁痰湯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活血化瘀: 赤芍性寒,味苦,入肝、心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方中加入赤芍,可針對痰熱壅肺、血瘀阻絡引起的咳嗽、胸悶、氣喘等症狀,起到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促進痰液排出,改善肺氣流通的作用。
  2. 配伍增效: 赤芍與方中其他藥物如黃芩、知母等清熱解毒藥物配伍,可增強清熱涼血、解毒消腫的功效。同時,與川貝母、瓜蔞等化痰止咳藥物配伍,可協同作用,促進痰液排出,緩解咳嗽。

暢衛豁痰湯中加入川貝母,主要是因為其具備以下兩項功效:

  1. 清熱化痰: 川貝母性寒,味甘苦,入肺經,可清肺熱,化痰止咳,尤其對燥熱咳嗽、痰多黏稠者效果顯著。暢衛豁痰湯主要用於治療熱痰壅肺引起的咳嗽、氣喘等症狀,川貝母有助於清熱化痰,緩解肺部阻塞,促進呼吸順暢。
  2. 潤肺止咳: 川貝母還有潤肺止咳的作用,可以滋潤肺燥,減少咳嗽頻率。對於因肺燥引起的乾咳、咽喉乾燥等症狀,川貝母也有一定的療效。

因此,暢衛豁痰湯中加入川貝母,可以有效地清熱化痰、潤肺止咳,達到治療咳嗽、氣喘等疾病的目的。

暢衛豁痰湯中加入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化痰: 蒼朮性溫燥,擅長燥濕化痰,可針對痰濕阻滯肺衛,導致咳嗽痰多、胸悶氣短等症狀,起到化痰通竅的作用。
  2. 健脾和胃: 蒼朮兼具健脾和胃之效,可改善脾胃運化功能,促進水濕代謝,從根本上減少痰液生成,同時也有助於藥物吸收,提高療效。

總之,蒼朮在暢衛豁痰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能化解痰濕,又能健脾和胃,有助於達到祛痰止咳、改善呼吸道症狀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暢衛豁痰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醫案,主治「積血證」,具體表現為發熱咳嗽、痰喘氣急、胸膈痞滿、肢體浮腫等症。從脈象(左寸浮無力、左關弦長洪芤、右寸沉芤緊牢)推斷,病機關鍵在於 肺胃氣機壅滯,血瘀痰凝,導致氣血不通、水濕停聚。其功效可概括為:

  1. 暢通衛氣:化解胸膈痞滿、浮腫,此與「衛氣行於脈外」失常相關。
  2. 豁痰逐瘀:通過宣肺降氣、活血化痰,使紫黑瘀血得吐,痰喘自減。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調氣解鬱為核心

    • 蘇梗、香附:辛溫行氣,疏解肺胃鬱滯,開胸膈痞塞。
    • 桔梗、前胡:一升一降,宣肺化痰,調暢上焦氣機,助痰瘀外出。
  2. 活血消瘀為輔助

    • 撫芎(川芎)、赤芍:活血行氣,散肺胃積血。尤以川芎「上行頭目,下行血海」,配合赤芍涼散,防瘀久化熱。
  3. 化痰散結為協同

    • 貝母、蒼朮:貝母潤燥化痰,蒼朮燥濕健脾,針對痰濕與瘀血互結之病理產物。
  4. 清熱防瘀化火

    • 連翹:輕清透熱,防止氣滯血瘀鬱而化火,且能散結助痰血分解。

整體方義
此方以「氣行則血行,痰化則瘀消」為思路,集中於 肺胃二經

  • 氣機條暢則衛陽得通,浮腫痞滿自消;
  • 痰瘀並治則血活痰降,紫黑瘀血從吐而出(如醫案所載「吐紫黑血後脈豁然」),反映「給邪出路」的傳統治法。全方藥量輕靈,重在「宣通」而非攻伐,契合「治上焦如羽」之旨。

現代延伸思考
從現代醫學角度,此方所治「積血證」可能類似 肺循環障礙合併炎症或水腫,其「紫黑臭血」或為肺部淤血伴感染壞死物質。方中活血化痰成分(如川芎、貝母)對改善微循環、促進分泌物排出具一定科學依據。

傳統服藥法


蘇梗4分,桔梗4分,香附5分,連翹3分,前胡6分,撫芎6分,赤芍6分,貝母5分,蒼朮4分。
水煎服。
積血證:大司馬譚石吳公甲戌季春臥病兩月,發熱咳嗽,痰喘氣急,胸膈痞滿,手足面目俱浮腫,診其脈左寸浮而無力。左關弦長,推之於外,內見洪大而芤,侵過寸部一分,左尺沈弱無力,右寸沈而帶芤,氣口脈按之緊而且牢,時或一快,右關中和無力,右尺隱隱不動。此積血在肺胃之間,壅滯其氣,氣滯則血凝。進以本湯,辰時服藥,至午宋時,氣急小便全無,將暮吐紫黑血二三升,臭不可聞,瘧頓減八九,六脈豁然。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氣滯血瘀、痰凝血結所致的胸脅脹痛、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症。但孕婦及有出血傾向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暢衛豁痰湯, 出處:《易氏醫按》。 組成:蘇梗4分,桔梗4分,香附5分,連翹3分,前胡6分,撫芎6分,赤芍6分,貝母5分,蒼朮4分。 主治:積血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