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鄭氏人參散以人參為君藥,主要原因如下:
- 補氣固本: 人參味甘性溫,入脾肺經,具有大補元氣、益氣復脈、補脾益肺、生津止渴之效。方劑中以人參為君,旨在補益元氣,增強體質,為其他藥物發揮療效奠定基礎。
- 扶正祛邪: 人參具有扶正固本的作用,能提高人體免疫力,抵抗外邪入侵。方劑中加入人參,有助於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疾病恢復。
鄭氏人參散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固表: 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之功效。人參性溫,味甘,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之功效。二者合用,可增強補氣固表之效,提高機體抵抗力,抵禦外邪入侵。
2. 扶正祛邪: 鄭氏人參散主要用於治療氣虛乏力、面色蒼白、脈虛無力等症狀。黃耆補氣固表,可增強正氣,而人參則益氣生津,有助於扶正祛邪,改善氣虛症狀,恢復機體功能。
鄭氏人參散中加入阿膠,主要原因如下:
- 補血滋陰:阿膠性甘平,入肝腎經,具有補血滋陰、潤燥止血之效。人參補氣,但偏於燥性,容易耗血。阿膠加入,可起到滋陰補血的作用,避免人參過於燥烈,使藥力更加平和,協調人參補氣之效。
- 固本培元:阿膠能補益精血,固本培元。人參補氣,能提升人體正氣,但不足以完全固本。阿膠加入,可以起到固本培元的作用,使人體更加強健,不易受外邪侵襲。
鄭氏人參散中加入竹茹,主要基於其清熱止嘔的功效。
竹茹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化痰、止嘔的功效。人參散以人參補氣養陰為主,但對於氣陰兩虛伴有痰熱內擾、胃氣上逆者,僅用人參補氣不足以治本。而竹茹清熱化痰,降逆止嘔,可協同人參,共奏清熱補氣、和胃止嘔之效。因此,竹茹的加入,使方劑更加完善,更能針對病症進行調理。
鄭氏人參散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調和脾胃: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經。人參性溫,甘補氣血,但過於滋膩,易損脾胃。木香可行氣消食,健脾和胃,與人參相配,可避免人參滋膩傷脾,使補氣養血之功更加有效。
二、行氣止痛:木香有行氣止痛之效,對於脾胃氣滯所致的腹痛、脹滿等症,可起到緩解作用。人參補氣益血,與木香搭配,可使氣血運行通暢,達到氣血雙補、行氣止痛的效果。
鄭氏人參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藥性,緩解人參的燥熱之性,避免因單味使用人參而引發上火、口乾舌燥等副作用。
其二,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解毒消腫等功效,能增強人參補氣益血的作用,並能減輕人參的毒性,使藥效更加溫和有效。
因此,甘草在鄭氏人參散中扮演著重要的協調與增效作用,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鄭氏人參散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陽救逆: 人參散旨在補氣益血,但若患者陽氣虛衰,寒邪內侵,單用人參補益恐難奏效。附子性溫熱,能溫陽散寒,回陽救逆,有助於提升人參的補益效果,從根本上改善患者體質。
- 扶正祛邪: 溫陽之餘,附子亦能祛除寒邪,與人參合用,達到扶正祛邪之效。這對於氣虛陽衰,寒邪阻滯的患者尤為重要,可有效改善其氣血循環,恢復正常生理功能。
鄭氏人參散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通經絡,活血化瘀:川芎性溫,味辛,入肝、膽經,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功效。人參散以補氣養血為主,加入川芎可以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改善氣血瘀滯所致的症狀,如頭昏頭脹、肢體麻木等。
-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人參偏補氣,性偏溫熱,容易出現上火或燥熱的副作用。川芎性涼,可中和人參的燥熱之性,使藥性更平和,避免出現副作用,並能更有效地改善氣血不足、頭昏乏力等症狀。
鄭氏人參散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理氣健脾: 陳皮性溫,味辛苦,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效。人參性溫,味甘微苦,補氣益血,但容易滋膩。加入陳皮可以疏肝理氣,促進脾胃運化,避免人參過於滋膩而影響藥效。
- 調和藥性: 人參補氣,但性溫燥,容易引起上火。陳皮則能降火燥,與人參相配,既能補益,又能調和藥性,避免燥熱之弊。
因此,陳皮在鄭氏人參散中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與人參相輔相成,提高藥效,使其更適合臨牀應用。
鄭氏人參散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溫中散寒: 人參性微溫,但偏於補氣,對於寒性體質或脾胃虛寒者,僅用人參可能不足以溫中散寒。生薑性溫,入脾胃經,能溫中散寒,助人參溫補脾胃,達到更好的效果。
二、和胃止嘔: 人參補氣過度,易致氣盛反胃,生薑具有和胃止嘔之效,能緩解人參可能引起的嘔吐,使藥效更穩定。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鄭氏人參散之分析
一、傳統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醫鈔類編》,主治**「漏胎,敗血湊心,日漸胎乾,子母危困」**,屬妊娠危急之證。「漏胎」指孕期陰道出血,恐胎元不穩;「敗血湊心」為瘀血上沖,擾亂心神;「日漸胎乾」則提示陰血虧耗,胎失所養。全證乃氣虛血弱、衝任不固,兼寒凝血瘀所致,故治需溫補固攝、化瘀安胎。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方劑組成
- 君藥:人參、黃耆(炙)— 大補元氣,固攝胎元,助母體氣血充盛。
- 臣藥:阿膠(炒)、苧根— 養血止血,阿膠滋陰潤燥,苧根清熱安胎,合用可止漏胎出血。
- 佐藥:
- 附子(炮)、生薑(炮黑)— 溫陽散寒,暖胞宮以除陰寒,炮黑減其峻性,兼止血。
- 川芎— 活血行氣,少量用(僅1分)防瘀血滯留,助血行而不傷胎。
- 木香、陳皮— 理氣調中,疏解氣滯,防補藥壅滯。
- 使藥:甘草(炙)— 調和諸藥,補脾益氣;竹茹— 清絡止血,兼防溫藥化熱。
- 引藥:糯米— 護胃養胎,助藥性溫和運行。
2. 配伍特點
- 氣血雙補:人參、黃耆配阿膠,補氣生血,針對氣虛不攝之漏胎。
- 溫通並行:附子、生薑溫胞宮,川芎、木香活血行氣,寒瘀得化則敗血不致上沖。
- 動靜結合:補益藥中佐少量辛散之品(如川芎、陳皮),使補而不滯。
3. 治療原理
此方從氣、血、寒、瘀四方面入手:
- 氣虛不固→補氣攝血(參、耆);
- 陰血虧損→養血止血(膠、苧);
- 胞宮虛寒→溫陽散寒(附、薑);
- 瘀阻衝任→活血行氣(芎、香)。
全方標本兼治,既止漏胎出血,又調理母體氣血陰陽,使胎得濡養而危困自解。
三、潛在應用推論
依藥性推測,此方可擴展用於:
- 氣血兩虛型胎動不安(伴畏寒、乏力、漏紅)。
- 產後惡露不盡屬寒凝血弱者(加減化裁)。
然須辨證明確,非所有妊娠出血皆宜,尤須注意附子用量及炮製,避其辛熱劫陰之弊。
(分析終)
傳統服藥法
人參5分,黃耆(炙)5分,阿膠(炒)5分,竹茹5分,木香5分,甘草(炙)5分,附子(炮)5分,川芎1分,淨陳皮1分,生薑3錢(炮黑),苧根1錢。上(口父)咀。每服四錢,加糯米三七粒,水煎,熱服。
忌生冷、雞、鴨、魚、面。
(《醫鈔類編》卷十七)。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鄭氏人參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補氣養血、固胎止漏的功效,適用於漏胎、敗血湊心、日漸胎乾、子母危困等症。但孕婦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鄭氏人參散, 出處:《永類鈐方》卷十八。 組成:人參5分,黃耆(炙)5分,阿膠(炒)5分,竹茹5分,木香5分,甘草(炙)5分,附子(炮)5分,川芎1分,淨陳皮1分,生薑3錢(炮黑),苎根1錢。 主治:漏胎,敗血湊心,日漸胎乾,子母危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