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虛湯

BU XU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7%
心經 18%
肺經 18%
胃經 10%
心包經 4%
三焦經 4%
腎經 4%
肝經 4%
膽經 4%
大腸經 4%
脾經
心經
肺經
胃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腎經
肝經
膽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補虛湯中加入人參,主要是由於人參具有大補元氣的功效。人參味甘性溫,歸脾、肺、心經,能益氣補脾、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對於虛弱症狀,例如氣虛乏力、食慾不振、面色蒼白、心悸失眠等,人參能有效改善。它可增強機體免疫力,促進細胞生長,並調節中樞神經系統,從而達到補虛扶正的效果。

補虛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助補益之效: 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與補虛湯中其他藥材共同作用,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使藥物更易吸收,進一步增強補益效果。
  2. 配伍協調,相輔相成: 白朮與補虛湯中其他藥材,如人參、黃芪等,具有協同作用。白朮能健脾和胃,提高人參、黃芪等藥材的吸收利用率,使其補益效果更加顯著。同時,白朮還能減少補益藥材的燥性,使補虛湯更平和易於服用。

補虛湯中加入黃耆,主要是因為其補氣作用顯著,可增強人體正氣,抵禦外邪。

黃耆味甘性溫,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託毒生肌、利水消腫等功效。對於脾氣虛弱、氣血不足、體虛乏力、容易感冒等症狀,黃耆能有效改善。

此外,黃耆還能與補虛湯中其他藥材相互協調,發揮更佳的補益效果,例如與人參、當歸等藥材配伍,可增強補氣養血的作用。因此,黃耆是補虛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補虛湯中加入川芎,主要是利用其活血行氣之功效,以提升整體藥效。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心包經,具有行氣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補虛湯往往用於氣血不足、虛弱乏力等症狀,而川芎的活血行氣作用,有助於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氣血運行,提升藥物營養的吸收效率,進而達到補益的效果。此外,川芎還可通經活絡,緩解因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的疼痛不適。

因此,補虛湯中加入川芎,不僅可以加強補益效果,還能改善血液循環,提升藥效。

補虛湯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健脾:陳皮味辛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效。補虛湯多用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之症,而陳皮可理氣健脾,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增強消化吸收能力,促進氣血生化。
  2. 調和藥性:陳皮味辛,能調和藥性,使其不至於過於寒涼或燥熱。補虛湯中常含有較多滋補藥材,而陳皮加入其中可以起到中和的作用,使藥性更為平和,減少副作用。

補虛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補虛湯往往由多種藥材組成,各藥材性質各異,甘草可將各藥材的藥性調和平衡,使藥力協同發揮,避免藥性相剋。
  2. 補益脾氣: 補虛湯多用於治療氣血虧虛、脾胃虛弱等症狀,而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的功效,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使藥物更容易被吸收利用,進一步增強補虛的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補虛湯」

補虛湯,出自《婦人良方》,為婦科常用方劑。

組成

  • 人參:補氣養血、益氣生津、增強免疫力。
  • 白朮:健脾益氣、燥濕利水、固表止汗。
  • 黃耆:補氣固表、利水消腫、增強免疫力。
  • 川芎: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
  • 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止咳化痰。
  • 甘草:補中益氣、清熱解毒、緩解疼痛。

功效

補虛湯主要用於產後出現的各種疾病,如產後氣虛、血虛、盜汗、水腫、腹瀉、便溏等。

方劑組成介紹

  • 甘草: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 白朮:白朮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
  • 陳皮:陳皮性溫,味苦、辛,歸脾、肺經。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
  • 川芎: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
  • 黃耆: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
  • 人參:人參具有多種傳統代功效。它能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還能安神益智,緩解神經衰弱、失眠等症狀。

總結

補虛湯是由人參、白朮、黃耆、川芎、陳皮、甘草六味藥物組成的中藥方劑。具有補氣、養血、益氣生津、健脾益氣、燥濕利水、固表止汗、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等功效。主要用於產後出現的各種疾病,如產後氣虛、血虛、盜汗、水腫、腹瀉、便溏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補虛湯具有大補元氣、益氣養血的功效,但是由於其藥性較為強烈,因此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有感冒、發熱、腹瀉等症狀,不宜服用補虛湯。

相關疾病


肺結核耳聾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咳嗽腹瀉忽冷忽熱多痰呼吸氣短言語無力舌頭僵硬,活動不靈呼吸急促,氣不接續之症

相同名稱方劑


補虛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 組成:赤芍藥1分,木香半兩,黃連(去須)半分。 主治:肝腎虛目暗,兼治耳聾。

補虛湯, 出處:《濟陰綱目》卷十三。 組成:人參1錢,白朮1錢,黃耆5分,川芎5分,陳皮5分,甘草(炙)3分。 主治:大補氣血。主治:産後一切雜病。

補虛湯, 出處:《葉氏女科》卷三。 組成:人參1錢半,黃耆(蜜炙)1錢半,肉桂5分,炙甘草5分,川芎1錢,當歸1錢,白芍1錢,白朮1錢(蜜炙)。 主治:蓐勞。

補虛湯, 出處:《醫略六書》卷三十。 組成:人參1錢半,黃耆3錢(蜜炙),白朮1錢半(制),當歸3錢,川芎1錢,茯神1錢半(去木),炙草8分,生薑3片,大棗3枚。 主治:産後虛羸寒熱,脈軟弦澀。

補虛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八。 組成:半夏(湯洗7遍,焙)3兩,乾薑(炮)3兩,白茯苓(去黑皮)2兩,甘草(炙,銼)2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2兩,五味子2兩,黃耆2兩半,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半。 主治:肺虛寒,咳嗽下利,少氣。

補虛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四。 組成: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熟乾地黃(焙)1兩,當歸(切,焙)1兩,肉蓯蓉(酒浸,切,焙)1兩,柴胡(去苗)1兩,黃耆1兩,芍藥(炒)3分,人參3分,白茯苓(去黑皮)3分,川芎3分。 主治:産後虛羸,寒熱往來。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