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痧藥

白痧藥

BAI SHA Y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良方合壁》

熱性指數

24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2.0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7%
脾經 17%
肝經 14%
胃經 11%
腎經 9%
大腸經 9%
心經 7%
三焦經 5%
小腸經 2%
膀胱經 2%
膽經 1%
肺經
脾經
肝經
胃經
腎經
大腸經
心經
三焦經
小腸經
膀胱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白痧藥方中加入胡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驅寒止痛: 白痧病症多爲寒邪入侵,導致氣機鬱滯、經絡不通,出現頭痛、身痛、腹痛等症狀。胡椒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驅寒止痛的作用,可溫陽化寒,疏通經絡,緩解病痛。

2. 行氣活血,解毒消腫:胡椒辛散溫通,能夠行氣活血,促進血液循環,並具有一定的解毒消腫作用。白痧病症常伴有氣血瘀滯、腫脹疼痛,胡椒可以幫助改善血液循環,消腫止痛。

白痧藥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解表散寒:細辛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散寒解表、通鼻竅的功效。白痧症多因風寒外襲,導致衛氣不固,氣血運行不暢,出現發熱、頭痛、惡寒等症狀。細辛可以溫散寒邪,促進氣血運行,緩解表寒症狀。
  2. 宣肺通竅:細辛辛散通竅,可宣肺通鼻竅,有助於緩解白痧症引起的鼻塞、流鼻涕等症狀。

總之,細辛在白痧藥中起到解表散寒、宣肺通竅的作用,有助於緩解白痧症的相關症狀。

白痧藥中加入檀香,主要源於其芳香闢穢清熱解毒的功效。

檀香氣味芬芳,能驅散穢氣,有助於改善因暑熱或濕氣引起的痧症,如頭昏腦脹、胸悶腹痛等。同時,檀香也具備清熱解毒的特性,可緩解白痧發熱、咽喉腫痛等症狀

此外,檀香的安神定志之效,也能緩解因白痧引起的焦慮、失眠等情緒問題,有助於患者更快康復。

「白痧藥」方劑中加入「豬牙皁」的原因,主要是利用其 清熱解毒 的功效。

豬牙皁性寒,味苦,歸肺、胃經。其 清熱解毒 之效,可以有效抑制白痧引起的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此外,豬牙皁還具備 利濕消腫 的作用,有助於排除體內毒素,減輕白痧引起的炎症反應。因此,將豬牙皁加入「白痧藥」方劑中,可起到 清熱解毒,利濕消腫 的功效,進一步促進患者康復。

白痧藥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解毒:芒硝性寒,味鹹苦,入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消腫止痛之效。白痧病症多為熱毒熾盛,芒硝可清熱解毒,緩解患者發熱、咽痛、口渴等症狀。
  2. 利水消腫:芒硝具有利水消腫的作用,可促進體內毒素排出,減輕水腫,對於白痧引起的皮膚紅腫、淋巴結腫大等症狀有緩解作用。

此外,芒硝還能軟堅散結,對於白痧引起的痰熱阻肺,也能起到一定輔助作用。但芒硝性寒,使用需謹慎,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白痧藥中加入白礬,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1. 燥濕止癢: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濕止癢之功效。白痧多由濕熱所致,皮膚瘙癢,白礬可有效清熱燥濕,止癢消腫。
  2. 收斂止血: 白礬還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白痧患者常伴有皮膚破損,流血不止,白礬可收斂傷口,止血消炎,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白礬作為白痧藥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可以起到清熱燥濕、止癢消腫、收斂止血的功效,有助於治療白痧。

蟾酥是中藥方劑中常用的藥材之一,尤其在白痧藥中,其主要功效在於清熱解毒、祛風止癢。白痧是一種皮膚病,常伴隨著紅腫、瘙癢等癥狀,蟾酥的加入可以有效地減輕這些癥狀,提升療效。

蟾酥所含的生物鹼成分,對於某些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作用,能助於控制感染。此外,蟾酥具有通絡活血的功效,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從而降低炎症反應。其外用形式可直接作用於皮膚,有助於改善患處的血流狀況,並促進恢復。

總之,蟾酥在白痧藥中的組成,不僅增強了方劑的療效,還能針對疾患的特性進行靈活調整,是中醫治療中不可或缺的成分。這樣的組合能夠幫助患者更快地緩解症狀,促進康復,展現中醫藥的獨特魅力與優勢。

白痧藥方劑中包含丁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解毒止痛:丁香味辛性溫,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解毒消腫的功效。白痧病症多因外感風寒濕邪,或暑熱內鬱,導致氣血瘀滯,經絡阻滯而引起,丁香可溫散寒邪,行氣活血,緩解疼痛不適。
  2. 芳香闢穢:丁香氣味芳香,可闢穢氣,有助於驅除外邪,預防感染。白痧病多伴有惡寒發熱、頭痛頭暈等症狀,丁香的芳香之氣可提振精神,改善氣血循環,有助於恢復元氣。

白痧藥中加入冰片,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功效。

  1. 清熱解毒:冰片性涼,味辛,具有清熱解毒之功,能有效抑制白痧病邪的毒性,減少其對人體的傷害。
  2. 涼血止痛:白痧常伴隨發熱、疼痛等症狀,冰片能涼血止痛,緩解這些不適,有助於患者更快恢復。

此外,冰片揮發性強,可散發清涼氣息,有助於患者舒適度提升,進一步增強治療效果。

白痧藥中加入麝香,主要基於其 開竅醒神解毒 的功效。

白痧症狀多為高熱、神昏、舌苔白膩,與邪毒閉阻心竅、神識不清相關。麝香氣味芳香,性辛溫,具有開竅醒神、闢穢解毒的作用,可 疏通心竅,使神識清醒,並 驅散邪毒,消除白痧症狀。

此外,麝香亦可 活血化瘀,有助於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白痧症狀的消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白痧藥」主治「暑痧」,為古代應對夏季暑濕穢濁之邪所致痧症的特效方。
「暑痧」乃暑熱夾濕穢之氣鬱閉肌表、阻滞氣機,常見頭暈胸悶、惡心嘔吐、腹痛欲瀉,甚則肢冷神昏。此方以「嗅鼻取嚏」為法,藉藥氣直達肺竅,開閉泄穢,使邪從嚏而出,屬「急救外治」之劑,契合古人「痧症宜通不宜滯」的治療原則。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藥物配伍核心:以「辛香走竅、化濁逐穢」為主軸,兼顧「醒神、化痰、解毒」

  1. 開竅醒神
    • 麝香、冰片:辛竄透絡,直達病所,開閉通竅。
    • 蟾酥:攻毒散結,善治中惡昏厥,與麝香協力醒神。
  2. 辛溫化濁
    • 白胡椒、北細辛、丁香:溫散寒濕、降逆止嘔,針對暑痧之腹痛嘔瀉。
    • 檀香木:理氣寬胸,解胸膈痞悶。
  3. 化痰通絡
    • 牙皂:辛烈滌痰,配合焰硝(硝石)之軟堅瀉下,疏通氣血痰滯。
  4. 解毒收澀
    • 明礬:燥濕解毒,防穢毒內陷;金箔(若加)鎮心安神,輔助定驚。

(2)治療原理

  • 取嚏祛邪:辛香藥組(細辛、牙皂、麝香等)刺激鼻黏膜發嚏,使肺氣宣通、腠理開泄,暑穢隨嚏而解。
  • 氣機通調:檀香、丁香理三焦滯氣,焰硝、明礬一瀉一收,調節腸道濕濁。
  • 寒熱並用:白胡椒、細辛之溫,佐冰片、蟾酥之涼,平衡暑熱與濕濁之性。

(3)推測擴展應用

  • 除暑痧外,或可緩解濕濁中阻之暈車船、山嵐瘴氣所致胸悶,然須依具體證候調整。此方注重「通竅泄濁」而非內服補益,符合外治急救之特色。

三、方劑結構特色

全方以「通、散、降」為綱,藥物多為氣味濃烈之品,符合「治痧如救火」的急症需求。輕劑量麝香、冰片畫龍點睛,避免過耗正氣,體現「以少勝多」的配伍智慧。

傳統服藥法


白胡椒1兩, 北細辛2錢, 檀香木3錢, 牙皂1錢, 焰硝3錢, 明礬3錢,蟾酥3錢, 丁香3錢, 冰片5分, 麝香5分。
上為極細末,或加金箔2張,研勻收貯。嗅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辛溫燥烈,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白痧藥, 出處:《醫方易簡》卷四。 組成:蟾酥5錢,冰片5錢,牙消3錢,硼砂1錢5分,珍珠1錢5分,白檀香1錢5分,飛滑石7錢。 主治:痧證。

白痧藥, 出處:《良方合壁》。 組成:白胡椒1兩,北細辛2錢,檀香木3錢,牙皂1錢,焰消3錢,明礬3錢,蟾酥3錢,丁香3錢,冰片5分,麝香5分。 主治:暑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