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痧藥蟾酥丸中包含蟾酥,主要因其具有以下特性:
- 解毒消腫: 蟾酥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熱毒壅盛、咽喉腫痛、疔瘡腫毒等症。
- 祛風止痛: 蟾酥亦有祛風止痛的作用,可用於治療風濕痺痛、跌打損傷等症。
綜上所述,蟾酥在痧藥蟾酥丸中,主要發揮解毒消腫、祛風止痛的功效,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效果。
痧藥蟾酥丸方中加入麝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通竅開竅,化瘀止痛: 麝香性溫,入心經、脾經,具有開竅醒神、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痧症多因氣滯血瘀、經絡阻滯所致,麝香可通達經絡,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改善瘀血癥狀。
- 配合蟾酥,增強療效: 蟾酥性寒,入心經、肝經,具有解毒消腫、止痛化瘀的功效。與麝香相配,寒熱並用,既能清熱解毒,又能活血化瘀,相互協同,增強療效。
痧藥蟾酥丸中加入冰片,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冰片性寒涼,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有效緩解痧症引起的發熱、疼痛、腫脹等症狀。
- 開竅醒神,通經活絡:冰片具有開竅醒神、通經活絡的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助於消除痧毒,緩解疼痛。
因此,冰片在痧藥蟾酥丸中可發揮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開竅醒神的功效,有助於治療痧症。
痧藥蟾酥丸中加入丁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痧症所致的腹痛、寒邪凝滯等症狀,丁香能起到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作用,配合蟾酥等藥物,可更好地消除痧症。
- 解毒消腫: 丁香亦具有一定的解毒消腫之效。蟾酥性寒,毒性較強,與丁香配伍,可減輕蟾酥的毒性,並增強其解毒消腫的作用,更好地治療痧症。
痧藥蟾酥丸方劑中加入硃砂,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 硃砂性寒,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可解蛇蟲毒、消腫止痛,與蟾酥、雄黃等藥材搭配,可增強解毒效果,治療痧症、疔瘡、癰腫等。
- 鎮心安神: 硃砂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之效,可平息煩躁、心悸、失眠等症狀,對於痧症伴隨的心神不安,亦有輔助作用。
然而,硃砂亦有毒性,使用需謹慎,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痧藥蟾酥丸之傳統功效與組方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乃「痧藥」範疇,專治「中暑觸穢,腹痛吐瀉」。古代所謂「痧症」,泛指夏日感受穢濁暑濕,或飲食不潔所致之急性病症,症見突發胸悶腹痛、嘔吐泄瀉,甚則昏厥。此方以「宣濁辟穢」為核心,能疏通氣機、驅除穢濁之邪,緩解急症。
二、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闢穢開竅,醒神止痛
- 蟾酥(主藥,7.5兩):辛溫有毒,善通絡止痛、辟穢開竅,為治痧症要藥,能迅速緩解腹痛悶脹。
- 麝香(3.2兩)、冰片(6兩):辛香走竄,活血通絡,開竅醒神,助蟾酥宣透穢濁之邪,兼治暑邪蒙蔽清竅之頭昏。
解毒燥濕,和中止瀉
- 腰黃(雄黃,20兩)、飛朱砂(40兩):雄黃燥濕殺蟲、辟穢解毒;朱砂重鎮安神,二者合用以解穢毒、定心神。
- 生月石(硼砂,20兩):清熱解毒,化痰止嘔,緩解暑濕鬱熱上攻之嘔吐。
溫中行氣,調暢升降
- 公丁香(8兩):辛溫香烈,溫中降逆,與麝香、冰片協同,調理氣機升降,止嘔止瀉。
三、配伍特色與作用機理
- 辛香溫通為主:全方多用香竄之品,能快速通絡散結,破除暑濕穢濁之鬱滯,恢復脾胃氣機。
- 酒泛丸增效:以高梁酒泛丸,取其辛散之力,助藥物迅捷走竄,直達病所。
- 朱砂衣安神:外衣朱砂加強鎮靜之效,防止穢濁擾神致煩躁。
此方以「急則治標」為原則,針對暑濕穢濁內阻、氣機逆亂之急症,通過辟穢、通絡、溫中、解毒等多途徑協同取效,體現中醫「痧藥」急救之特色。
傳統服藥法
蟾酥7兩5錢,麝香3兩2錢,冰片6兩,腰黃20兩,公丁香8兩,生月石20兩,飛朱砂40兩。
宣濁辟穢。
上藥各取淨末,共研極細為度,用高梁酒3斤,泛丸曬乾,另加飛朱砂8兩為衣,約成丸102兩,每分約乾重16粒。
每服8粒,開水化服。重症加倍,小兒減半。
孕婦忌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痧藥蟾酥丸, 出處:《中藥成方配本》蘇州方。 組成:蟾酥7兩5錢,麝香3兩2錢,冰片6兩,腰黃20兩,公丁香8兩,生月石20兩,飛朱砂40兩。 主治:宣濁闢穢。主治:中暑觸穢,腹痛吐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