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味膽草湯

八味膽草湯

BA WEI DAN CAO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證因方論集要》卷四引黃錦芳方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偏寒 (0.6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4%
肺經 13%
胃經 13%
心經 10%
肝經 10%
脾經 10%
膀胱經 10%
膽經 3%
大腸經 3%
腎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肝經
脾經
膀胱經
膽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八味膽草湯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滋陰補血: 熟地黃性溫,味甘,歸腎經,具有滋陰補血、益精填髓之效。八味膽草湯治以肝膽濕熱,瘀血阻絡,可引致肝陰不足,血虛氣弱。熟地黃可補肝陰,養血氣,緩解肝膽濕熱導致的陰虛血虧,從而緩解疼痛。
  2. 引藥入肝: 八味膽草湯中,熟地黃與其他藥物合用,能引藥入肝,增強藥效。熟地黃入腎,而肝腎同源,熟地黃入腎後,可透過肝腎同源的關係,將其他藥物引入肝經,提高藥效,更好地治療肝膽濕熱。

八味膽草湯中加入牡丹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牡丹皮性寒,味苦,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八味膽草湯主要用於治療膽囊炎、膽石症等,而這些疾病往往伴隨發熱、疼痛等症狀,牡丹皮可以有效清熱解毒,緩解炎症反應,降低疼痛。
  2. 活血化瘀:牡丹皮還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改善膽囊局部血液循環,有利於消腫止痛,促進疾病的康復。

總而言之,牡丹皮在八味膽草湯中發揮著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藥材。

八味膽草湯中的大棗,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 補中益氣:大棗性甘溫,入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生津的功效。膽草湯常用於治療膽囊炎、膽石症等,而這些疾病往往伴隨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等症狀。大棗的加入,可以補益脾胃,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疾病的康復。

2. 和胃健脾:膽草湯中含有苦寒藥物,容易損傷脾胃,而大棗具有和胃健脾的作用,可以緩解藥物對脾胃的刺激,保護脾胃功能,使其更好地吸收藥物,發揮藥效。

八味膽草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濕:茯苓味甘淡,性平,具有利水滲濕之功效。膽石症常伴隨濕熱內蘊,導致膽汁分泌減少、膽管阻塞。茯苓能利水消腫,通暢膽道,促進膽汁分泌,有助於緩解膽石症。
  2. 健脾益氣:茯苓同時具有健脾益氣的作用,可改善因膽石症引起的消化不良、腹脹等症狀。膽石症患者常因疾病影響食慾,導致脾胃虛弱,茯苓能補益脾氣,增強消化功能,促進營養吸收,有助於患者恢復健康。

八味膽草湯中加入山藥,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脾益氣,固本培元: 山藥性平味甘,入脾、肺、腎經,具有補脾益氣、滋陰養腎的功效。膽草湯主要用於治療膽囊炎、膽石症等病症,而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常會加重病情。山藥可以補脾益氣,增強機體抵抗力,為治療膽病提供良好的基礎。
  2. 健脾和胃,促進消化: 膽囊炎、膽石症患者常伴有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症狀。山藥具有健脾和胃、促進消化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患者消化功能,促進營養吸收,有利於疾病的康復。

八味膽草湯中加入澤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利水滲濕: 澤瀉性寒味甘,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泄熱除煩的功效。八味膽草湯主治濕熱蘊結,膽腑不暢,因此加入澤瀉,可以利水滲濕,將體內濕熱之邪排出體外,達到清熱利濕的效果。
  2. 健脾利濕: 澤瀉亦可健脾利濕,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水液代謝,進一步促進濕熱之邪的排出。

總之,澤瀉在八味膽草湯中起到利水滲濕、健脾利濕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清熱利濕、化濕止痛的效果。

八味膽草湯中加入黃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黃柏味苦寒,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膽草湯主治濕熱蘊結、膽道不暢所致的膽囊炎、膽石症等疾病,黃柏可清熱除濕,瀉火解毒,配合其他藥物,可有效緩解濕熱症狀。
  2. 利濕通淋,排石止痛: 黃柏具有利濕通淋之功效,可幫助排出體內濕熱,同時也可促進膽汁分泌,有利於膽石的排出。此外,黃柏還有止痛作用,可減輕膽石症引起的疼痛。

八味膽草湯中加入知母,主要是為了其清熱瀉火、滋陰降火的功效。

知母味苦寒,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降燥的作用。方中膽囊炎常伴有濕熱蘊結、肝膽鬱熱,知母能清瀉肝膽濕熱,同時滋陰降火,緩解熱象,配合其他藥物,起到清熱利膽、止痛消炎的作用。

八味膽草湯中包含龍膽草,主要由於其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

龍膽草味苦寒,入肝膽二經,可清泄肝膽濕熱,對於肝膽濕熱所致的目赤腫痛、口苦咽乾、脅肋疼痛、小便赤澀等症狀,具有顯著的治療作用。

此外,龍膽草還具有抗菌消炎、利膽退黃等作用,在治療肝膽疾病中發揮重要作用。因此,八味膽草湯中加入龍膽草,可以更好地發揮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從而治療肝膽濕熱所致的相關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八味膽草湯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疝氣」屬「水衰火蔽」之證,且患者「脾氣尚強,谷食未減」。所謂「水衰火蔽」,意指腎陰不足(水衰),導致虛火內擾(火蔽),下焦氣化失司,引發疝氣疼痛。而脾氣尚強、飲食未減,說明病機以腎陰虧虛為主,脾胃未受明顯影響,故治療側重滋腎瀉火,兼清肝膽濕熱。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補腎陰瀉虛火

    • 熟地、山藥、棗皮(山茱萸):此三味為「六味地黃丸」之核心,補益腎陰、填精益髓,針對「水衰」根本。
    • 澤瀉、茯苓、丹皮:配合前三味成「六味」結構,瀉腎濁、健脾滲濕(茯苓、澤瀉),清肝涼血(丹皮),防滋膩滯邪。
    • 知母、黃柏:即「知柏地黃丸」之配伍,清降腎中虛火(瀉火蔽),主治陰虛火旺。
  2. 清肝膽濕熱

    • 龍膽草:苦寒沉降,專瀉肝膽實火、下焦濕熱,針對疝氣可能合併的肝經鬱熱或濕熱下注。

整體方義推論
此方以「六味地黃丸」為基礎,滋腎陰以治本;加入知母、黃柏增強清虛火之效,再配伍龍膽草直折肝膽火熱。全方標本兼顧,既補腎水之虧,又瀉肝腎相火與濕熱,適用於腎陰不足兼肝經濕熱所致之疝氣,尤其適合虛火偏旺而脾胃未虛者。

備註
古人所稱「疝氣」範疇廣泛,包含少腹墜痛、睪丸腫痛等,多與肝腎經絡相關。此方通過調補肝腎、清熱瀉火,改善下焦氣機壅滯,符合「水衰火蔽」之病機邏輯。

傳統服藥法


熟地、丹皮、棗皮、茯苓、山藥、澤瀉、黃柏、知母、龍膽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腹股溝疝氣睪丸疼痛腫脹

相同名稱方劑


八味膽草湯, 出處:《證因方論集要》卷四引黃錦芳方。 組成:熟地、丹皮、棗皮、茯苓、山藥、澤瀉、黃柏、知母、龍膽草。 主治:疝氣,水衰火蔽,脾氣尚強,谷食未減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