橐籥丸

橐籥丸

TUO YAO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2.0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9%
脾經 18%
心經 12%
腎經 10%
大腸經 9%
胃經 8%
肺經 6%
三焦經 5%
膽經 3%
心包經 2%
小腸經 2%
肝經
脾經
心經
腎經
大腸經
胃經
肺經
三焦經
膽經
心包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橐籥丸中加入硫磺,乃因其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1. 燥濕止癢: 硫磺性燥,可驅除濕邪,止癢止痛,適用於濕疹、癬症等皮膚病,配合方中其他藥物,可發揮更佳的療效。
  2. 殺蟲止癢: 硫磺具有殺蟲功效,可用於治療疥瘡、陰蝨等寄生蟲引起的皮膚病,配合方中其他藥物,可達到殺蟲止癢的功效。

總之,硫磺在橐籥丸中的加入,主要為其燥濕止癢、殺蟲止癢的功效,可有效治療濕疹、癬症、疥瘡等皮膚病。

橐籥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慢性咳嗽、肺癆等疾病,其中包含水銀(Hg)。水銀在中醫中被視為一種具有特效的藥物,因其可用於清熱解毒、消炎止痛。水銀在古代醫學中常被用來治療各種病症,特別是與熱毒相關的疾病。

然而,水銀的使用存在一定的風險和毒性,長期或過量使用可能導致重金屬中毒,對人體造成嚴重傷害。因此,現代中醫在使用橐籥丸時,通常會對水銀的含量進行嚴格控制,以確保安全性。如今,許多醫者和科研人員也在積極探索水銀的替代藥物,以減少其潛在的副作用。

總結來說,橐籥丸中的水銀是基於古代醫學理論的考量,但隨著對其毒性的瞭解加深,現代中醫越來越強調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平衡。

橐籥丸中包含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止痛: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橐籥丸主要用於治療胃脘疼痛、腹脹、噯氣等症,木香可通過行氣止痛,緩解胃腸氣機阻滯,達到止痛的目的。
  2. 健脾消食:木香亦可健脾消食,促進胃腸消化功能,對於因脾胃虛弱導致的食慾不振、腹脹等症也有改善作用。因此,在橐籥丸中加入木香,可以增強其理氣止痛和健脾消食的功效,全面調理胃腸功能。

橐籥丸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其以下兩方面功效:

  • 補血活血: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養血、活血調經的功效。橐籥丸中加入當歸,可補益心血,改善氣血運行不暢,進而增強臟腑功能,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 潤腸通便:當歸還有潤腸通便之效,可緩解因氣血不足或瘀滯導致的便祕症狀。

因此,橐籥丸中加入當歸,既可補血活血,又能潤腸通便,可改善氣血不足、瘀滯不通等病症,進而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橐籥丸中加入肉桂,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溫陽散寒: 肉桂味辛甘、性熱,具有溫陽散寒、通經活絡之效。橐籥丸主要用於治療陽虛寒凝所致的腹痛、泄瀉等症,肉桂可溫暖脾腎陽氣,驅散寒邪,改善腸胃功能,從根本上緩解病症。
  2. 助藥力: 肉桂性燥烈,能引導其他藥物深入經絡,發揮藥效。橐籥丸中其他藥物多為溫補藥,肉桂的加入,能促進藥物更好地吸收和利用,提高藥效。

橐籥丸中包含藿香,主要基於其芳香化濕、理氣解鬱的功效。

藿香性辛溫,入脾、胃經,善於化解濕邪,並能行氣止痛。其芳香之氣,可開脾胃、醒脾醒胃,促進消化功能。

此外,藿香還能解表散寒,對於因外感風寒而引起的脾胃不和、脘腹脹痛等症狀也有較好的療效。

因此,在橐籥丸中加入藿香,可有效化濕解表、理氣止痛,達到健脾和胃、消食化積的功效。

橐籥丸方劑中包含大黃,主要原因如下:

  1. 瀉熱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積止痛之效。橐籥丸主治氣滯血瘀、熱結腸胃所致的腹痛、便祕等症,大黃可通過瀉熱通便,疏通腸道,解除腸胃熱結,達到止痛通便之目的。
  2. 活血化瘀: 大黃還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腸胃局部血液供應,從而減輕腹痛、便祕等症狀。

因此,大黃在橐籥丸中起到瀉熱通便、活血化瘀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橐籥丸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首載於《聖濟總錄》,主治範疇以「陰陽升降失調」為核心,具體表現在三方面:

  1. 氣機痞塞:如胸膈痞悶、結胸不舒,此乃痰氣交阻或寒熱互結所致。
  2. 嘔逆不降:產後吐逆、男子氣痛伴嘔吐,反映胃氣上逆、陰陽不相順接。
  3. 正虛邪擾:中暑毒、元氣虛損者,需調和陰陽以扶正祛邪。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全方以「硫黃-水銀」為君藥,配伍寒溫並用、升降相因之品,構成獨特藥理架構:

  1. 硫黃與水銀(君藥)
      - 硫黃性熱,溫補命門火;水銀性寒,沉降下行。二者「同研結砂」形成化學結合(可能為硫化汞),既緩和水銀毒性,又形成「熱藥攜寒性」之特質,可激發陽氣之餘引火歸元。此配伍暗合「坎離既濟」思想,調節陰陽升降之根本。

  2. 木香-藿香-當歸(臣藥)
      - 木香行氣滯,藿香化濕醒脾,當歸養血和營。三者共治「氣血不和」之基礎病機,尤其產後氣血逆亂或久病氣滯所致嘔逆。

  3. 大黃-肉桂(佐使藥)
      - 大黃煨製後寒性減而存通降之性,與肉桂辛溫相伍,形成「寒熱互用」之局。大黃導濁陰下行,肉桂助硫黃溫陽,一降一升,契合「橐籥」(古代風箱)之名,喻示「推蕩氣機、往復循環」之功。

全方作用原理
此方以「水火既濟」為綱,通過硫黃-水銀的極性配伍,結合行氣藥疏通中焦、寒熱藥調節氣機偏頗,使陰陽交泰。其治嘔逆非單純鎮吐,而是從命門火衰或陽浮於上之本入手;治痞悶亦非專攻痰結,重在恢復氣化樞紐。對於中暑毒或虛損者,可能透過激發元氣自穩態(self-regulation)發揮效應,體現宋代方劑「以調代補」之特色。

潛在現代適用推論
若以當代病理觀之,此方或適用於:

  • 功能性胃腸疾病(如胃食道逆流伴寒熱錯雜)
  • 自主神經失調所致嘔吐(如化療後或產後體質)
  • 代謝低下與炎症並存狀態(需進一步驗證其調節氧化壓力作用)

總括而言,橐籥丸體現了「動態平衡」的治法思維,其組方之妙在於不直接鎮逆或攻痞,而是透過水火交濟重建人體升降機制。

傳統服藥法


硫黃1兩,水銀1兩(2味同研,結成砂子),木香半兩,當歸半兩,肉桂(去粗皮)半兩,藿香葉半兩,大黃(濕紙裹,連灰火內煨熟,去紙)1兩。
升降陰陽。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兩作10丸。
每服1丸,生薑米飲化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橐籥丸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服用橐籥丸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胰臟炎膽囊炎慢性腎衰竭嗜眠症(嗜睡症)細菌性食物中毒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嘔吐腹瀉噁心反胃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橐籥丸, 出處:《禦藥院方》卷四。 組成:硫黃1兩,水銀1兩(2味同研,結成砂子),木香半兩,當歸半兩,肉桂(去粗皮)半兩,藿香葉半兩,大黃(濕紙裹,連灰火內煨熟,去紙)1兩。 主治:升降陰陽。主治:胸膈不利,痞悶結胸;産後吐逆,陰陽不調;男子氣痛及諸嘔吐;兼治傷轉令元氣虛損,及中暑毒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