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蘅丸

DU HE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惠》卷七十

熱性指數

31

寒性指數

1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2%
肺經 17%
腎經 17%
心經 17%
肝經 12%
膀胱經 6%
膽經 5%
胃經 0%
心包經 0%
脾經
肺經
腎經
心經
肝經
膀胱經
膽經
胃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4

主治功效


杜蘅丸

杜蘅丸是中醫中藥中的一種方劑,由多種中藥材組成,具有溫經散寒、祛風除濕、活血行氣、止痛化瘀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婦女不孕症。

組成

  • 桂枝:性溫、味辛,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通經絡、活絡止痛、溫經散寒的作用。
  • 白薇: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養陰潤燥的作用。
  • 半夏:性溫、味辛,具有溫化寒痰、降逆止嘔、燥濕化痰的作用。
  • 川牛膝:性溫、味苦,具有活血通絡、祛風除濕、強筋骨、利尿消腫的作用。
  • 花椒: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健脾止瀉、溫腎壯陽、止嘔的功能。
  • 防風:性溫、味辛,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的作用。
  • 茯苓:性平、味甘,具有利水滲濕、健脾胃、寧心安神、補益氣血的作用。
  • 附子:性大熱、味辛,具有溫裡陽、散寒止痛、回陽救逆的作用。
  • 藁本:性溫、味辛,具有發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活絡止痛的作用。
  • 秦艽:性微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祛風除濕、清熱利尿、強筋骨的作用。
  • 沙參:性涼、味甘,具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止咳化痰的作用。
  • 蛇牀子:性微寒、味苦辛,具有止癢、祛風除濕、驅蟲殺蟲、壯陽活絡止痛、燥濕的作用。
  • 細辛:性溫、味辛,具有辛溫散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開竅的作用。
  • 水菖蒲:性溫、味辛,具有化痰開竅、除濕健胃、殺蟲止癢的作用。

主治

杜蘅丸主要用於治療婦女不孕症,由風寒濕邪引起的氣血凝結、不通暢,導致氣滯血瘀,胞宮閉塞而引起的。

功效

杜蘅丸具有溫經散寒、祛風除濕、活血行氣、止痛化瘀等功效。

使用方法

杜蘅丸通常以口服方式服用,每日一次或兩次,每次服用三到五克,連續服用一個月左右。

注意

  • 杜蘅丸應在醫師的指導下服用,不宜自行服用。
  • 杜蘅丸不宜與寒涼藥物同服,以免影響藥效。
  • 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禁用杜蘅丸。
  • 服用杜蘅丸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油膩、生冷等食物。

總結

杜蘅丸是一種中藥方劑,具有溫經散寒、祛風除濕、活血行氣、止痛化瘀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婦女不孕症。該方劑由多種中藥材組成,包括桂枝、白薇、半夏、川牛膝、花椒、防風、茯苓、附子、藁本、秦艽、沙參、蛇牀子、細辛和水菖蒲。杜蘅丸應在醫師的指導下服用,不宜自行服用。

傳統服藥法


杜蘅1兩,防風1兩(去蘆頭),白茯苓1兩,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白薇2分,牛膝2分(去苗),半夏2分(湯洗7遍去滑,微炒),沙參3分(去蘆頭),秦艽3分(去苗),川椒3分(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出汗),桂心3分,菖蒲3分,藁本3分,細辛1兩,蛇床子3分。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空心及晚食前以溫酒送下。有子即住服。

方劑組成解釋


杜蘅丸由防風、茯苓、附子、白薇、川牛膝、半夏、沙參、秦艽、花椒、桂枝、水菖蒲、藁本、細辛、蛇床子等中藥組成。其中,防風、茯苓、附子、白薇、川牛膝、半夏、沙參、秦艽、花椒、桂枝、水菖蒲、藁本、細辛等中藥均具有溫經散寒、通經活血、利水消腫的功效。因此,杜蘅丸具有溫經散寒、通經活血、利水消腫的功效,主治婦人腹臟久積風冷,血氣凝澀,不能宣通,故令無子。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杜蘅丸是一味中藥方劑,具有溫經散寒、通經活血、利水消腫的功效,主治婦人腹臟久積風冷,血氣凝澀,不能宣通,故令無子。但是,杜蘅丸性溫,有一定的活血作用,因此,孕婦、月經期間、哺乳期婦女以及有出血傾向的患者慎用。

相關疾病


女性不孕症

相同名稱方劑


杜蘅丸, 出處:《聖惠》卷七十。 組成:杜蘅1兩,防風1兩(去蘆頭),白茯苓1兩,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白薇2分,牛膝2分(去苗),半夏2分(湯洗7遍去滑,微炒),沙參3分(去蘆頭),秦艽3分(去苗),川椒3分(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出汗),桂心3分,菖蒲3分,藁本3分,細辛1兩,蛇床子3分。 主治:婦人腹臟久積風冷,血氣凝澀,不能宣通,故令無子。

杜蘅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三。 組成:杜蘅(三月三日採根,洗,曬乾,銼)1兩,半夏(湯洗20遍,碎用,生薑炒)1兩,白薇1兩,桔梗(銼,炒)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牛膝(切,酒浸經宿)1兩,石菖蒲半兩,蜀椒(去合口并目,炒出汗)半兩,細辛(去苗葉)半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半兩,沙參(去蘆頭)半兩,防風(去叉)半兩,乾薑(炮,銼)半兩,桂(去粗皮)半兩。 主治:婦人久無子,斷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