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斷下丸
DUAN XIA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百一》卷六引孫盈仲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熱 (17.0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斷下丸中加入神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消食導滯:神麴為麥芽經發酵製成,性味甘溫,善於消食導滯,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分解食物中的澱粉和蛋白質,幫助脾胃運化,對於食積停滯、消化不良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 調和脾胃:神麴具有健脾和胃的作用,能緩解脾胃虛弱引起的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症狀,同時還能改善脾胃功能,促進營養吸收。
斷下丸中加入神麴,可以有效地改善因脾胃不和導致的便祕,起到潤腸通便的作用。
斷下丸中包含吳茱萸,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止嘔降逆: 吳茱萸性溫,入肝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降逆之效。斷下丸多用於寒凝氣滯、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腹瀉等症,吳茱萸可溫暖脾胃,驅寒止痛,並能降逆止嘔,緩解因寒凝氣滯所引起的嘔吐。
-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 斷下丸中通常包含其他藥材,如肉桂、乾薑等,這些藥材與吳茱萸共同作用,可增強溫中散寒、止嘔降逆的效果,更好地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腹痛、腹瀉等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斷下丸之傳統功效分析
此方主治「暴瀉」,即急性腹瀉,其病機多因濕邪壅滯中焦(中宮),脾失健運,清濁不分而致。古人強調「燥中宮之濕」,可見其核心在於祛濕以復脾升清降濁之能。
組成藥物邏輯解析
頭二蠶沙(炒):
- 蠶沙性微溫,味甘辛,傳統用於祛風濕、和胃化濁。炒後溫燥之性增強,尤善燥濕止瀉。
- 其作用類似於「風藥勝濕」,通過升發脾胃之氣,促進水濕運化。
黃荊子(炒):
- 性溫味苦辛,能化濕行氣、止瀉。炒後溫澀之效更顯,直接針對中焦濕阻引起的泄瀉。
- 與蠶沙相配,一升一化,共調脾胃氣機。
海螵蛸(烏賊骨):
- 味鹹澀,性微溫,具收斂固澀之功,能「研去甲」以純其效。
- 主要針對暴瀉後期的滑脫不禁,佐製前兩藥之辛散,防其過耗正氣。
樗根白皮(臭椿皮):
- 苦澀而寒,清熱燥濕、固腸止瀉,尤長於治濕熱下注之瀉痢。
- 與海螵蛸協同,寒溫並用,既清濕熱,又防溫燥太過。
配伍與治療原理
- 祛濕為本:蠶沙、黃荊子主攻中焦濕滯,從源頭消除致瀉之因。
- 標本兼顧:海螵蛸、樗根白皮澀腸固脫,治瀉之標,尤其適用於瀉下滑脫或帶黏液者。
- 動靜結合:辛散(蠶沙、黃荊子)與收澀(海螵蛸、樗皮)並施,既化濕邪,又防過利。
臨床推論
此方適合濕濁偏重(非純寒或純熱)之暴瀉,或見糞便溏濁、腸鳴、舌苔白膩。若濕熱明顯(如肛門灼熱),樗皮可調節全方溫性;若寒象顯著,或需加薑、朮等溫藥助效。丸劑「午後服」之理,可能因午後陽氣漸衰,濕邪易滯,此時投藥可助脾胃克化。
總之,斷下丸以「燥濕運脾」為主軸,結合「收澀止瀉」,體現古人「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辨治思維。
傳統服藥法
頭二蠶沙(炒)3兩,黃荊子(炒)2兩,海螵蛸(研,去甲)1兩,樗根白皮1兩。
燥中宮之濕。
上為末,面糊為丸。
午後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斷下丸, 出處:《退思集類方歌注》。 組成:香連丸加訶子、龍骨、烏梅。 主治:久痢滑脫。
斷下丸, 出處:《百一》卷六引孫盈仲方。 組成:神曲1兩(微炒),吳茱萸(綠色者揀淨,泡洗7遍)1兩。 主治:暴瀉。
斷下丸, 出處:《婦科不謝方》。 組成:頭二蠶沙(炒)3兩,黃荊子(炒)2兩,海螵蛸(研,去甲)1兩,樗根白皮1兩。 主治:燥中宮之濕。主治:濕熱白崩。
斷下丸, 出處:《醫方簡義》卷五。 組成:杞子1兩,覆盆子1兩,車前子1兩(炒),煅龍骨1兩,煅牡蠣1兩,黨參1兩,茯苓1兩,淮山藥1兩,杜仲1兩(酒炒),柴胡1兩,赤石脂1兩,生地黃1兩,棉花子仁2兩。 主治:赤白帶下。
斷下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二一。 組成:白龍骨1兩,乾薑1兩,白茯苓1兩,牡蠣1兩,伏龍肝1兩,黃耆1兩(生),厚朴1兩,烏梅肉1兩,黃牛角腮1兩(燒灰),海螵蛸1兩,赤石脂(炒,淬醋,研)1兩。 主治:婦人血氣虛弱,漏下五色,淋瀝不斷。
斷下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八引《家藏經驗方》。 組成:枯白礬2兩,華陰細辛1兩半(去枝葉、土),訶子皮2兩,乾薑3兩(炒,銼),龍骨(去舌緊者)3兩,赤石脂3兩(桃花色者,火煅),黑附子(炮裂,去皮尖,嘗不辣方入藥)1兩,石榴皮(用好醋浸軟,炒令乾)2兩,牡蠣(用鹽泥固濟,火煅通赤爲度)2兩。 主治:泄瀉無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