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緩中丸中包含神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消食導滯:神麴性溫,味甘,具有消食導滯、和胃止嘔之功效。緩中丸主治脾胃虛弱,食積不化,脘腹脹滿,納呆食少等症,神麴可助其消食導滯,增強脾胃運化功能。
- 調和藥性:緩中丸中多用溫燥之藥,如陳皮、半夏等,神麴性溫,味甘,可調和藥性,避免燥性過強,損傷脾胃。
綜上所述,神麴在緩中丸中起到消食導滯、調和藥性的作用,有助於緩解脾胃虛弱、食積不化等症狀。
緩中丸中加入訶子,主要是由於其具有收斂止瀉、潤肺止咳的功效。
訶子味酸澀,性涼,入肺、大腸經。其收斂作用能固澀腸道,抑制腸蠕動,有效緩解腹瀉、腸鳴、便溏等症狀。同時,訶子還能潤肺止咳,清熱解毒,對於因肺熱燥咳、咽喉腫痛引起的咳嗽也有緩解作用。
因此,在緩中丸中加入訶子,可起到收斂止瀉、潤肺止咳的作用,有助於緩解脾胃虛弱、腹瀉、咳嗽等症狀。
緩中丸方劑中包含吳茱萸,主要原因如下:
- 溫中散寒,止痛止嘔:吳茱萸性溫,味辛苦,入肝、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嘔的功效。對於寒邪客胃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狀,吳茱萸可起到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的作用。
- 理氣止痛:吳茱萸還具有理氣止痛的功效,能緩解胃脘脹痛、疼痛劇烈等症狀。
因此,吳茱萸在緩中丸方劑中起到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作用,對於寒邪客胃所致的胃痛、嘔吐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緩中丸主治「傷乳食洩瀉」,即嬰幼兒或成人因乳食不節、消化不良所引起的腹瀉。此方針對脾胃運化失常、乳食積滯導致的泄瀉,強調「緩中」——調和中焦氣機,消積止瀉,屬消導固澀並用之劑。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神曲(炒黃)
- 作用:消食化積,和中健胃。
- 原理:神曲為發酵類藥物,能助脾胃消化乳食積滯,炒黃後更增溫中健脾之效,針對「傷乳食」之病機,從根源化解積滯。
訶子皮(炒)
- 作用:澀腸止瀉,收斂固脫。
- 原理:訶子皮炒後澀性增強,直接固攝腸道,防止津液過度流失,治標以止瀉。其性溫,兼可溫中行氣,與神曲協同調理中焦。
吳茱萸(炒黑)
- 作用:溫中散寒,燥濕止瀉。
- 原理:吳茱萸炒黑後辛烈之性減緩,專入脾胃,能溫暖中焦、散寒濕。乳食積滯易滋生濕寒,吳茱萸可祛濕邪、升脾陽,助脾胃恢復運化。
配伍邏輯與整體功效
- 消澀並用:
神曲消積治本,訶子固澀治標,符合「通因通用」與「急則治標」的思維,既消導積滯,又防泄瀉傷正。 - 溫中助運:
吳茱萸溫散中焦寒濕,神曲助化,二者恢復脾胃升降,從根本改善消化功能。 - 蜜丸棗湯:
煉蜜為丸延緩藥效,適用於慢性泄瀉;棗湯送服補脾和胃,輔助藥力溫潤不傷正。
總結:此方通過消積、溫中、固澀三法,針對乳食積滯所致的泄瀉,標本兼治,體現中醫「調理中焦為本」的核心理念。
傳統服藥法
神曲(炒黃)半兩,訶子皮(炒)半兩,吳茱萸(揀淨,炒黑色)2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麻子大。
每服20-30丸,棗湯送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緩中丸, 出處:《衛生總微》卷十。 組成:神曲(炒黃)半兩,訶子皮(炒)半兩,吳茱萸(揀淨,炒黑色)2兩。 主治:傷乳食泄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