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味茱連丸

四味茱連丸

SI WEI ZHU LIAN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偏熱 (1.4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1%
脾經 21%
肝經 15%
大腸經 10%
心經 10%
膽經 10%
腎經 5%
肺經 5%
胃經
脾經
肝經
大腸經
心經
膽經
腎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四味茱連丸中包含吳茱萸,主要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1. 溫中散寒止痛: 吳茱萸性溫,味辛,入肝、脾、胃經,能溫中散寒,止痛,適用於寒邪客胃,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狀。
  2. 降逆止嘔: 吳茱萸辛散升散,能降逆止嘔,適用於胃寒嘔吐,呃逆不止等症狀。

因此,四味茱連丸中加入吳茱萸,可以發揮其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的功效,有效治療寒邪客胃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狀。

四味茱連丸中含有黃連,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瀉火: 黃連味苦性寒,擅長清熱瀉火,可抑制腸胃熱症,並可緩解因熱所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四味茱連丸主治熱毒蘊結,症狀如口苦咽乾、煩躁不安、小便赤澀、大便乾結等,而黃連正好可以發揮清熱瀉火的作用,緩解這些症狀。
  2. 燥濕止瀉: 黃連亦有燥濕止瀉的功效,能抑制腸道濕熱,減少腹瀉次數,並改善腹瀉引起的腹痛、腹脹等不適。四味茱連丸中,黃連配合其他藥材,能更有效地控制濕熱,達到止瀉的效果。

四味茱連丸的組成中包含神麴,主要原因如下:

  1. 理氣和胃: 神麴性溫,能理氣和胃,消食積,緩解由脾胃氣滯引起的腹痛、腹脹等症狀。茱連丸主治濕熱蘊積,脾胃不和所致的腹痛、腹瀉、消化不良等症狀,神麴能增強其理氣和胃功效,促進脾胃運化,更好地解決腹痛、腹脹等症狀。
  2. 調和藥性: 四味茱連丸中含有苦寒的黃連,神麴性溫,能調和藥性,避免黃連過寒傷胃,使藥效更溫和,更好地發揮藥效。

四味茱連丸中加入荷葉,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清熱解暑: 荷葉性味甘寒,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暑、利濕止渴的功效。四味茱連丸用於治療暑溼內蘊、胸悶脘痞、頭痛發熱等症,荷葉能清熱解暑,配合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增強療效。
  2. 行氣止痛: 荷葉亦具行氣止痛之效,可緩解胸悶、胃痛等症狀。四味茱連丸中,茱萸、蓮子等藥物具有溫中散寒、健脾止瀉的作用,加入荷葉可協同行氣止痛,使藥效更加全面。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四味茱連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腹脹、噫氣、吞酸、食不化」,屬脾胃失調、氣滯濕阻之證。腹脹因氣機壅滯;噫氣、吞酸為胃氣上逆,或肝胃鬱熱熏蒸;食不化則因脾胃運化無力,濕濁內停。全方以疏肝和胃、消食化滯為核心,兼清熱燥濕,調理中焦升降。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吳茱萸(炒)

    • 性辛熱,歸肝、脾、胃經,能疏肝下氣、溫中降逆。炒製後減其燥烈之性,專於降胃氣、止嘔酸,針對「吞酸噫氣」之肝郁犯胃病機。
  2. 黃連(炒)

    • 性苦寒,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炒製後寒性稍緩,避免傷胃,專清胃中鬱熱,與吳茱萸相配(仿「左金丸」之意),辛開苦降,調和肝胃,針對熱性吞酸。原文特註「黃連當量病微甚」,熱重則生用或炒黑(存性),熱輕則炒黃,靈活調節寒熱比例。
  3. 神曲(炒)

    • 消食化滯,健脾和中。炒後增強醒脾作用,助脾胃運化積滯,解決「食不化」問題。此處更以神曲糊為丸,既為賦形劑,又增消食之效。
  4. 荷葉

    • 性平,升清降濁,既能輕宣氣機助脾胃升清,又可化濕濁以緩腹脹。其清芳之性可醒脾,與神曲協同調暢中焦氣機。

全方配伍特點

  • 辛開苦降:吳茱萸之辛配黃連之苦,一溫一寒,調肝胃氣機,平逆止酸。
  • 消導與升降並行:神曲消食、荷葉升清,一消一升,恢復中焦運化。
  • 寒熱靈活調整:黃連炒製程度依熱象輕重變化,確保方藥與病機契合。

此方適用於肝胃不和、夾熱夾滯之證,症見胃脘痞滿、嘔酸噯腐、納呆腹脹,反映古代醫家對「鬱熱食積」病機的精准把握,透過藥物炮製與配伍權衡,達到調氣、清热、消食之效。

傳統服藥法


吳茱萸(炒)、黃連(炒)、神曲、荷葉各等分。上為末,水煮神曲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白湯送下。黃連當量病微甚,或炒黑炒黃用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辛溫燥烈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噯氣胃潰瘍胃及十二指腸炎胃下垂

相同名稱方劑


四味茱連丸, 出處:《保嬰撮要》卷十。 組成:吳茱萸(炒)、黃連(炒)、神曲、荷葉各等分。 主治:腹脹噫氣吞酸,食不能化。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