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臟丸

PING ZA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回春》卷四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29

熱/寒比例

極寒 (0.17)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2%
心經 16%
大腸經 15%
脾經 13%
肺經 11%
胃經 10%
腎經 8%
膽經 3%
肝經
心經
大腸經
脾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平臟丸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瀉火,燥濕止痢: 黃連味苦寒,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的功效。平臟丸常用於治療心火亢盛、脾胃濕熱等症,黃連可有效清除體內熱邪,達到清熱止瀉、和胃止嘔的效果。
  2. 抑制病菌生長: 黃連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可抑制腸道內致病菌的生長,有助於控制腸道炎症,緩解腹瀉、痢疾等症狀。

因此,平臟丸中加入黃連,既能清熱瀉火,又能抑制病菌生長,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平臟丸中包含枳殼,主要原因在於其「理氣行滯」之效。

枳殼味苦、酸,性寒,入脾、胃經。其功用主要在於行氣消積,化痰止嘔,疏肝理氣。平臟丸以理氣化痰、和胃降逆為主要功效,枳殼的加入能夠幫助疏通氣機,消解積滯,使脾胃運化功能恢復正常,從而達到和胃降逆,止嘔止瀉的效果。此外,枳殼亦可輔助其他藥材發揮作用,使藥效更加協調,更有效地達到治療目的。

平臟丸方劑中包含地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涼血止血: 地榆性寒,味苦澀,入肝、脾經,具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的功效。平臟丸主治血熱妄行,心煩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而地榆可有效清熱涼血,抑制血熱上擾,達到安神定志的效果。
  2. 收斂止瀉: 地榆還具有一定的收斂止瀉作用,能緩解脾虛泄瀉、腸道炎症等症狀。平臟丸中常加入一些其他收斂藥物,如黃連、白芍等,與地榆共同作用,有助於固澀止瀉,改善脾胃功能。

平臟丸中加入槐角,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一、清熱涼血:槐角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止血消腫之效。可針對肝熱引起的各種症狀,如目赤腫痛、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等,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

二、降血脂:槐角具有降血脂的作用,可改善高血脂症,降低血液中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對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有一定幫助。

因此,平臟丸中加入槐角,可起到清熱涼血、降血脂等作用,有助於改善肝臟功能,促進人體健康。

平臟丸中包含蓮子心,主要基於其清心降火、利水消腫的功效。

蓮子心味苦性寒,入心經,能清心火,降心熱,對於心煩失眠、口舌生瘡、心悸怔忡等症狀有較好療效。此外,蓮子心還能利水消腫,對於心臟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也有改善作用。

平臟丸通常用於治療心火亢盛、心煩不寐、口舌生瘡、心悸怔忡等症狀,蓮子心在其中起到清心降火、利水消腫的作用,與其他藥物配合,達到平衡臟腑、清熱解毒的效果。

平臟丸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調和氣血: 當歸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之效。平臟丸主要針對臟腑虛損,氣血不足等症,而當歸能補益氣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臟腑功能,達到扶正祛邪之效。
  2. 滋陰潤燥,養血安神: 當歸不僅補血活血,還有滋陰潤燥、養血安神之功。平臟丸中加入當歸,有助於滋養臟腑陰液,緩解因陰虛火旺造成的燥熱症狀,並能安神定志,改善睡眠,提高患者生活品質。

平臟丸中加入側柏葉,主要基於其清熱涼血,止血生肌的功效。

側柏葉性涼,味苦澀,入肝、心經,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治療外感熱病、發熱頭痛、口渴咽乾等症狀。同時,其涼血止血的作用,可用於治療外傷出血、鼻衄、吐血等症狀,而生肌功效則有助於傷口癒合。

因此,在平臟丸中加入側柏葉,可以發揮其清熱涼血、止血生肌的功效,進一步增強方劑的整體療效。

平臟丸方中加入乳香,乃取其活血化瘀之效。乳香性溫,入心、肝經,能行氣止痛,活血化瘀,對於心肝瘀血所致的胸痛、心悸、腹痛、經行腹痛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

平臟丸主治心肝血瘀所致的諸症,乳香在此方中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作用,以達到治療目的。

平臟丸中加入沒藥,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沒藥性溫,味苦辛,入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平臟丸常用於治療氣血瘀滯、經絡不通所致的腹痛、腰痛、跌打損傷等症,而沒藥的活血化瘀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瘀血,達到止痛消腫的效果。
  2. 補腎固精: 沒藥還具有補腎固精的作用,可改善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等症。平臟丸中常與其他補腎藥材配合使用,以增強補腎固精功效,達到整體調理的作用。

主治功效


平臟丸方劑功效與治療原理分析

根據《萬病回春》與《濟陽綱目》記載,平臟丸主治「漏瘡」。 漏瘡,古籍記載多指肛門廔管或其他部位的廔管疾病,表現為局部潰瘍、流膿、疼痛等症狀。 不同古籍對平臟丸組成略有差異,但核心藥物大致相同,其治療原理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一、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方中黃連、地榆、槐角、蓮子心皆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黃連苦寒,瀉心肝之火,燥濕解毒;地榆、槐角則專擅涼血止血,清熱解毒。蓮子心清心火,對於因心火亢盛而導致的漏瘡亦有輔助作用。這些藥物共同作用,可以清除腸道濕熱,抑制炎症,減少膿液分泌,控制出血。

二、 行氣活血,消腫止痛:

枳殼、當歸、乳香、沒藥四味藥物共同作用於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枳殼行氣消食,疏肝理氣,緩解腸道氣滯;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乳香、沒藥則具有活血止痛,散瘀生肌之效,能促進創面癒合。此組藥物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膿液排出,減輕腫脹和疼痛。

三、 收斂生肌:

側柏葉具有涼血止血,生髮烏髮之功,其收斂作用能促進創面癒合。 某些版本中加入京墨(墨汁),也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

四、 方劑組成差異及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萬病回春》與《濟陽綱目》所記載的平臟丸組成略有不同。《濟陽綱目》中增加了京墨,並提供了另一方劑「三八全應丸」,也用於治療痔漏。 這些差異可能反映了不同醫家根據患者病情和臨牀經驗調整用藥的結果。 例如,京墨的加入,可能針對出血較多的患者,以加強止血效果。

綜上所述,平臟丸通過清熱解毒、涼血止血、行氣活血、消腫止痛以及收斂生肌等多重作用機制,達到治療漏瘡的目的。 其治療策略是從整體出發,兼顧清熱解毒和活血化瘀,並輔以收斂生肌,以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方中藥物配伍精妙,相互協同,共同發揮治療作用。 然而,藥物療效因人而異,且古方應用需謹慎,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

傳統服藥法


黃連(酒炒)1兩,枳殼(麩炒)1兩,地榆1兩,槐角1兩,蓮蕊3錢,當歸3錢,側柏葉1錢,京墨(燒存性)5錢,乳香2錢,沒藥2錢。
上為末,水為丸。
每服100丸,空心白湯送下,漸減至60丸止。若加黑醜頭末5錢共丸尤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平臟丸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平臟丸, 出處:《回春》卷四。 組成:黃連(酒炒)1兩,枳殼(麸炒)1兩,地榆1兩,槐角1兩,蓮蕊3錢,當歸3錢,側柏葉1錢,京墨(燒存性)5錢,乳香2錢,沒藥2錢。 主治:漏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