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腎雙補丸

PI SHEN SHUANG BU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廣筆記》卷二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4.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9%
腎經 16%
肺經 15%
胃經 15%
心經 10%
肝經 8%
膀胱經 6%
大腸經 4%
小腸經 2%
心包經 1%
脾經
腎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肝經
膀胱經
大腸經
小腸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脾腎雙補丸中加入人參,乃因其具備補氣益血之功效,對於脾腎兩虛所致的症狀,具有顯著的改善作用。

人參味甘性溫,入脾、肺、心經,能補氣益血,健脾益腎。脾為後天之本,主運化水谷精微,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納氣。當脾腎兩虛時,人體元氣不足,脾胃運化功能減弱,腎精虧虛,導致一系列症狀,如乏力、食慾不振、面色蒼白、腰膝痠軟等。

人參補氣益血,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營養吸收,同時滋補腎精,改善腎氣不足,從而達到雙補的效果。

脾腎雙補丸中加入蓮子,主要是因為蓮子具有以下功效:

1. 補脾止瀉: 蓮子味甘性平,入脾經,能益脾氣、固精氣,對於脾虛泄瀉、食慾不振等症狀有改善作用。

2. 滋腎固精: 蓮子亦可入腎經,具有滋陰補腎、固精止遺的功效,能緩解腎虛引起的腰膝痠軟、遺精、早洩等症狀。

因此,蓮子在脾腎雙補丸中可以起到補益脾腎、固精止瀉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功效,達到雙向補益的效果。

脾腎雙補丸中包含菟絲子,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補腎益精:菟絲子性溫,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益精、壯陽固精之效。其富含生物鹼、黃酮類等活性成分,可促進腎氣充盈,改善腎虛引起的腰膝痠軟、陽痿早洩等症狀。
  2. 補脾益氣:菟絲子亦能補脾益氣,健脾胃,增強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有助於改善脾虛引起的食慾不振、乏力倦怠等症狀。

因此,菟絲子在脾腎雙補丸中,可起到補腎益精、補脾益氣的雙重功效,與其他藥材配合,達到整體調節脾腎功能的作用。

脾腎雙補丸中加入五味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腎固精: 五味子味酸甘,性溫,入肺、腎經,具有收斂固澀、益氣生津之效。其能補腎氣,固精氣,有助於改善脾腎氣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遺精、滑精等症狀。

2. 滋補脾胃: 五味子亦能滋補脾胃,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有助於改善脾虛所致的食慾不振、腹瀉等症狀。

因此,五味子在脾腎雙補丸中,能起到補腎固精、滋補脾胃的雙重功效,協同其他藥材,達到整體調理脾腎之效。

脾腎雙補丸中加入山茱萸,是基於其 補益肝腎、固澀止汗 的功效。

山茱萸性溫,味酸澀,入肝、腎經。其酸澀之性,可 收斂固澀, 有助於 固腎止遺, 並可 滋陰補腎,改善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盜汗等症狀。同時,山茱萸亦可 補益肝血,有助於 改善肝腎虧虛 所引起的頭暈目眩、耳鳴等症狀。

因此,在脾腎雙補丸中加入山茱萸,可 增強其補益肝腎、固澀止汗 的功效,更好地 調理脾腎虧虛 所致的各種症狀。

脾腎雙補丸中包含山藥,主要是因為山藥具有以下兩方面的功效:

  1. 補脾益氣: 山藥味甘性平,入脾、肺、腎經,具有健脾益氣、滋陰補腎的功效。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山藥能補益脾氣,促進脾胃運化功能,改善消化吸收,有助於提高機體的免疫力。
  2. 補腎固精: 腎主藏精,山藥能滋補腎精,固腎氣,改善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遺精早洩等症狀。

因此,山藥作為脾腎雙補丸的組成成分,能夠有效地補益脾腎,改善脾腎虛弱所致的各種病症。

「脾腎雙補丸」方劑中,加入車前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利水滲濕,健脾利濕: 車前子性寒,味甘,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毒之效。脾腎虛弱常導致水濕停滯,車前子可利水滲濕,將體內多餘水分排出,減輕脾腎負擔,有助於脾腎功能的恢復。
  2. 清熱解毒,輔助脾腎: 車前子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輔助脾腎清熱解毒,改善因濕熱造成的脾腎虛損,進一步促進脾腎雙補的效果。

脾腎雙補丸中加入肉荳蔻,主要是基於其 溫脾止瀉、澀精止遺 的功效。肉荳蔻味辛甘,性溫,入脾、腎經,能溫中散寒,燥濕止瀉,並可固腎澀精,改善脾腎虛寒所致的腹瀉、遺精、腰膝痠軟等症狀。

例如,脾腎陽虛所致的慢性腹瀉,常伴有畏寒肢冷、腰膝痠軟等症狀,肉荳蔻溫脾腎、固澀精,可有效改善症狀。因此,將肉荳蔻加入脾腎雙補丸中,有助於增強補益脾腎之效。

脾腎雙補丸中加入橘紅,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健脾: 橘紅味辛、性溫,入肺、脾經,具有理氣化痰、健脾和胃的作用。脾為後天之本,主運化水穀精微,橘紅能理氣健脾,有助於脾胃運化功能的恢復,進而提高藥物的吸收利用率,增強補益效果。
  2. 燥濕化痰: 脾腎雙補丸通常用於脾腎氣虛、痰濕阻滯等證。橘紅能燥濕化痰,清除痰濕,有助於改善脾腎氣虛導致的痰濕內停,使補益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

脾腎雙補丸中加入砂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脾胃,助消化: 砂仁味辛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消食的功效。脾胃虛寒,運化失常,常伴隨脘腹冷痛、食慾不振等症狀。砂仁溫暖脾胃,促進消化功能,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寒所致的消化不良。
  2. 行氣化濕,健脾利濕: 砂仁還具有行氣化濕之效。脾腎虛弱,易導致水濕內停,出現肢體沉重、小便不利等症狀。砂仁行氣化濕,可以幫助脾腎運化水濕,改善水濕停滯所致的症狀。

因此,脾腎雙補丸中加入砂仁,可溫脾胃,助消化,同時行氣化濕,健脾利濕,配合其他藥物,達到雙補的效果。

脾腎雙補丸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脾腎雙補丸中多為補益藥材,性偏溫燥,甘草的加入可以起到緩解燥性、調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燥烈,進而更好地發揮補脾腎之效。

二、補脾益氣: 甘草入脾經,具有補氣益脾的功效,可以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使藥材更好地被吸收利用,進而達到補益脾腎的效果。

總之,甘草在脾腎雙補丸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既能調和藥性,又能補脾益氣,使藥效發揮更佳。

脾腎雙補丸中加入補骨脂,乃因其藥性溫腎助陽、健脾益氣,與方劑補脾益腎之功效相契合。

補骨脂性溫,入腎經,可溫腎壯陽,對於脾腎陽虛所致的腰膝酸軟、畏寒肢冷、陽痿早洩等症狀有較好的改善作用。同時,補骨脂亦具健脾益氣之效,能改善脾胃虛弱、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對於脾腎雙虛患者的整體調理有積極作用。

因此,補骨脂的加入,不僅能溫腎助陽,更能健脾益氣,與方劑的整體功效相輔相成,使脾腎雙補丸具有更好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脾腎雙補丸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分析以下醫學典籍,脾腎雙補丸主要針對以下病症及病機發揮治療作用:

一、 脾腎兩虛之久痢:

《類證治裁》、《續名醫類案》、《六因條辨》、《先醒齋醫學廣筆記》、《傷寒廣要》、《顧松園醫鏡》等多部醫籍均提及脾腎雙補丸用於治療久痢。其中,《類證治裁》明確指出“數年久痢,必傷腎陰”,並記載使用脾腎雙補丸後“一服而效”。《六因條辨》更強調久痢不止,不僅脾虛氣陷,腎臟亦失攝納之權,需用脾腎雙補丸兼補先後二天。《續名醫類案》記載了用脾腎雙補丸加味治療八年沉疴之久瀉,並獲顯效。這些記載均表明脾腎雙補丸是治療脾腎兩虛型慢性腹瀉的常用方劑。

二、 脾腎陽虛之泄瀉:

《臨證指南醫案》記載了“早晨腹鳴瘕泄”的案例,辨證為“積勞久傷陽氣”,並使用脾腎雙補丸治療,體現了該方劑可用於治療脾腎陽虛引起的泄瀉。

三、 脾腎不足,氣血虧虛之證:

《類證治裁》提及“胃虛食少者,水穀不充,精髓失旺,脾腎雙補丸”可作為治療選擇之一,表明該方劑具有補益脾腎,改善因脾腎不足導致的食少、精髓失旺等症狀。《傅氏驗方秘方》則更詳細地描述了脾腎雙補丸的功能為“健脾暖腎”,主治“身體虛弱,羸弱自汗,夢遺滑精,不思飲食”,突出了其補益脾腎,兼顧氣血的功效。

四、 脾腎兩虛引起的眼疾:

《銀海指南》指出“翳霧羞明者,脾腎兩虧也,宜脾腎雙補丸”,說明該方劑可用於治療因脾腎虧虛引起的眼部疾病,如視物模糊、羞明等。

治療原理分析:

脾腎雙補丸的配伍,旨在同時補益脾腎之陰陽氣血,以恢復其生理功能,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方中人參大補元氣,益脾氣以運化水穀,化生氣血,為補氣健脾之要藥。山藥健脾益氣,滋補脾陰,亦能補腎固精。蓮子補脾止瀉,兼能益腎固精,清心安神。菟絲子補腎益精,養肝明目,固精縮尿。山茱萸補益肝腎,收斂固澀,能固精止遺。《傅氏驗方秘方》認為此方乃“培土建中,壯水益火”,正概括了其補益脾腎陰陽的治療核心。

肉荳蔻、砂仁、橘紅等藥則具有溫中行氣,開胃消食,理氣化痰的作用,有助於脾胃運化,防止滋補藥物的壅滯。補骨脂補腎壯陽,溫脾止瀉,加強溫補脾腎陽氣的作用。五味子酸溫收斂,能補腎澀精,益氣生津。車前子利水滲濕,導濕下行,亦有明目之效。甘草調和諸藥,益氣和中。

諸藥合用,共奏健脾益氣,滋養脾陰,溫補腎陽,固澀精氣之功,從根本上調理脾腎功能,使脾能健運,腎能固攝,氣血得以化生,陰陽歸於平衡,從而有效治療脾腎兩虛引起的各類病症。

傳統服藥法


人參(去蘆)1斤,蓮肉(去心,每粒分作8小塊,炒黃)1斤,菟絲子(如法另末)1斤半,五味子(蜜蒸,烘乾)1斤半,山茱萸肉(揀鮮紅肉厚者,去核烘乾)1斤,真淮山藥(炒黃)1斤,車前子(米泔淘淨,炒)12兩,肉豆蔻10兩,橘紅6兩,砂仁6兩(炒,最後入),巴戟天12兩(甘草汁煮,去骨),補骨脂(圓而黑色者佳,鹽水拌炒,研末)1斤。
如虛而有火者,火盛肺熱者,去人參、肉豆蔻、巴戟天、補骨脂。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5錢,空心、飢時各1次。
忌羊肉、羊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補益脾腎的功效,因此不宜長期服用。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脾腎雙補丸, 出處:《廣筆記》卷二。 組成:人參(去蘆)1斤,蓮肉(去心,每粒分作8小塊,炒黃)1斤,菟絲子(如法另末)1斤半,五味子(蜜蒸,烘乾)1斤半,山茱萸肉(揀鮮紅肉厚者,去核烘乾)1斤,真淮山藥(炒黃)1斤,車前子(米泔淘淨,炒)12兩,肉豆蔻10兩,橘紅6兩,砂仁6兩(炒,最後入),巴戟天12兩(甘草汁煮,去骨),補骨脂(圓而黑色者佳,鹽水拌炒,研末)1斤。 主治:腎泄。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