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散

FU Z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得效》卷六

熱性指數

46

寒性指數

12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40%
脾經 20%
心經 20%
膀胱經 20%
腎經
脾經
心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附子散中包含附子,乃因其藥性峻猛,主治陽氣虛衰、寒邪內伏之症。

附子為烏頭的塊根,性熱,味辛,歸心、腎經,具有回陽救逆、溫腎壯陽、散寒止痛的功效。附子散中以其為主藥,旨在溫補陽氣,驅散寒邪,從根本上治療陽虛寒凝之病。

因此,附子散以附子為君藥,可見其在方劑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治療陽虛寒證不可或缺的藥材。

附子散中加入澤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火利水,解毒消腫:附子散以附子、乾薑等溫熱藥為主,溫陽化寒,但易於助火生熱。澤瀉味甘淡,性寒,具有利水滲濕、清熱瀉火之功,可以制約附子、乾薑的燥熱之性,避免藥性過於偏燥,同時也能協助附子散溫陽化寒的同時,利水消腫,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2. 配合附子,消除水腫:附子散治療的是寒凝水飲,導致的四肢厥冷、面色蒼白、水腫等症狀。澤瀉利水滲濕,可將體內積聚的水分排出,配合附子溫陽化寒,促進血液循環,從而消除水腫。

總而言之,澤瀉的加入,不僅能調節藥性,更能協同附子散的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附子散:溫陽利水的方劑

附子散是中醫中一個常用的方劑,主要由附子和澤瀉組成。具有溫陽利水、通便利尿的功效,常被中醫師用來治療陽氣虛弱、小便不通暢等疾病。

附子散組成如下:

  • **附子:**辛、甘,大熱,有毒。入肺、腎經。具有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之功。
  • **澤瀉:**性寒,味甘。入腎、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利尿、澀精止遺、強筋骨、止嘔、清熱利濕等功效。

附子散的藥理作用主要體現在溫陽利水方面,附子溫熱身體,促進血循,增強心臟功能,加快新陳代謝,排毒。此外,附子能補腎陽、益火消陰,治療腎陽虛寒性陽萎宮冷、腰膝冷痛、夜尿頻多等症。另外,附子還能活絡止痛,治療寒邪內侵之胃腹疼痛、洩瀉,以及寒濕阻絡之痹痛。澤瀉能通行小便,幫助身體排出多餘的水分,被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疾病。澤瀉能清熱利尿,是中醫學中之澀精止遺要藥,主治遺精、早洩等男性疾病。澤瀉含多種有效成分,如澤瀉苷、澤瀉素等,能促進骨骼和肌肉組織細胞分裂和生長,提高骨骼和肌肉組織的強度和彈性,增強骨骼和肌肉的力量,起到強筋骨的作用。澤瀉亦可止嘔,具平肝瀉火、疏通腸胃之效,可緩解消化不良、腹瀉等消化系統疾病,調節神經系統,減輕胃部不適、噁心感。

附子散臨牀應用廣泛,常被用於治療陽氣虛弱、小便不通暢等疾病。在中醫中,陽氣虛弱是指身體陽氣不足,從而導致身體出現一系列症狀,如畏寒怕冷、精神不振、容易疲勞、小便不利等。附子散可以溫陽利水,促進排尿,緩解小便不利症狀。此外,附子散還可以增強身體抵抗力,預防感冒等疾病的發生。

總之,附子散是中醫中一個非常有用的方劑,具有溫陽利水、通便利尿的功效。在臨牀中,附子散主要用於治療陽氣虛弱、小便不通暢等疾病。使用附子散時,應嚴格遵照醫囑,不可擅自服用。

傳統服藥法


附子1枚(炮裂,去皮臍),龍骨半兩,赤石脂半兩(研細),密陀僧1分(研細),黃丹1分(微炒),胡粉1分(炒微黃),烏賊魚骨1分(燒灰),赤芍藥1分,棗5枚(燒灰),訶黎勒1分(煨,用皮),炭皮1分。
上為細散。
每服半錢,以粥飲調下,1日3-4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膀胱炎動脈粥樣硬化氣喘陰道炎肺結核扁桃腺炎前列腺炎胰臟炎霍亂麻痺腹股溝疝氣白帶半身不遂排尿困難心內膜炎尿道炎原發性高血壓腦炎心包炎心肌炎

相同名稱方劑


附子散, 出處:《得效》卷六。 組成:綿附子1兩(炮,去皮臍,鹽水內浸良久),澤瀉(不蛀者)1兩。 主治:陽虛小便不通,兩尺脈俱沉微,用淋閉通滑之劑不效者。

附子散, 出處:《傅青主女科·産後編》卷下。 組成:白朮1錢,當歸2錢,陳皮4分,黑薑4分,丁香4分,甘草4分(1本有附子5分)。 主治:産後霍亂吐瀉,手足逆冷。

附子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四九引《衛生家寶》。 組成:附子1兩(炮,去皮尖臍),胡椒半兩,川楝子10個(炒,去核),舶上茴香半兩(炒),馬藺花半兩(醋半盞,煮乾)。 主治:小腸疝氣。

附子散, 出處:《活人書》卷十六。 組成:附子3分(炮裂,去皮),桂心半兩,當歸半兩(銼,微炒),乾薑1分(炮裂,銼),半夏1分(湯洗7次去滑),白朮半兩。 主治:陰毒傷寒,及諸沉寒痼冷等陰盛陽虛之證。

附子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六一引《傅氏活嬰方》。 組成:附子、白及、百合、川烏、南星、柏子仁、五加皮(皆生用)各等分。 主治:胎寒風證,頭項軟弱;小兒中風卒死,四肢厥冷,口內涎流,眼目斜,身首反張。

附子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四六引《千金》。 組成: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細辛3分,乾薑(炮裂,銼)半兩,白朮半兩,甘草(炙微赤,銼)半兩,茴香子半兩。 主治:傷寒後陰陽易,小腹急痛,陰腫,四肢乏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