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附子散中包含附子,乃因其藥性峻猛,主治陽氣虛衰、寒邪內伏之症。
附子為烏頭的塊根,性熱,味辛,歸心、腎經,具有回陽救逆、溫腎壯陽、散寒止痛的功效。附子散中以其為主藥,旨在溫補陽氣,驅散寒邪,從根本上治療陽虛寒凝之病。
因此,附子散以附子為君藥,可見其在方劑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治療陽虛寒證不可或缺的藥材。
附子散中加入澤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瀉火利水,解毒消腫:附子散以附子、乾薑等溫熱藥為主,溫陽化寒,但易於助火生熱。澤瀉味甘淡,性寒,具有利水滲濕、清熱瀉火之功,可以制約附子、乾薑的燥熱之性,避免藥性過於偏燥,同時也能協助附子散溫陽化寒的同時,利水消腫,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 配合附子,消除水腫:附子散治療的是寒凝水飲,導致的四肢厥冷、面色蒼白、水腫等症狀。澤瀉利水滲濕,可將體內積聚的水分排出,配合附子溫陽化寒,促進血液循環,從而消除水腫。
總而言之,澤瀉的加入,不僅能調節藥性,更能協同附子散的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附子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陽虛小便不通,兩尺脈俱沉微」,此屬腎陽虛衰、膀胱氣化無力所致之癃閉證。其關鍵病機在於下元虛寒,陽氣不運,故常見小便頻數清長或點滴難出,兼見腰膝痠冷、面色蒼白等症。兩尺脈沉微為腎陽不足之典型脈象,而「用淋閉通滑之劑不效」更凸顯非濕熱實證,乃真陽不足之本質。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
- 附子(炮):大辛大熱,溫補命門真火,助膀胱氣化,為治陽虛癃閉之核心。炮製後減其毒性,保留溫陽效能。
臣藥:
- 赤石脂、龍骨:收澀固下,防陽氣外泄。與附子相配,形成「溫陽+固攝」結構,針對腎陽不固之滲漏或癃閉並存之證。
- 密陀僧、黃丹、胡粉:三味礦物藥,傳統用於收濕斡瘡,此處取其「鎮墜下行」之力,助水道通調,尤適合陽虛兼濁陰不降者。
佐使藥:
- 烏賊骨、棗灰、炭皮:澀中寓通。烏賊骨既止血又消瘀,棗灰與炭皮具吸附之性,於溫陽中兼化濁瘀,針對久病可能存在的微絡瘀滯。
- 訶黎勒(煨用皮):溫澀並行,既助固攝膀胱,又防溫藥過散。
- 赤芍藥:少量反佐,防諸藥溫燥太過,微通血脈以利氣化。
配伍特點:
全方以「溫腎陽為本,固澀降濁為標」,體現「標本兼治」思路。附子振奮氣化,配合礦物藥沉降通利,佐以收澀防陽氣耗散,適用於陽虛為本、兼夾下焦不固或濕濁停留之複雜病機。煎服法中「粥飲調下」更護胃氣,助藥力綿長。
此方展現中醫「欲通先固」之辯證思維,對陽虛型癃閉非單純利尿,而是透過溫陽化氣、斡旋升降以恢復水道自調功能。
傳統服藥法
附子1枚(炮裂,去皮臍),龍骨半兩,赤石脂半兩(研細),密陀僧1分(研細),黃丹1分(微炒),胡粉1分(炒微黃),烏賊魚骨1分(燒灰),赤芍藥1分,棗5枚(燒灰),訶黎勒1分(煨,用皮),炭皮1分。
上為細散。
每服半錢,以粥飲調下,1日3-4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附子散, 出處:《得效》卷六。 組成:綿附子1兩(炮,去皮臍,鹽水內浸良久),澤瀉(不蛀者)1兩。 主治:陽虛小便不通,兩尺脈俱沉微,用淋閉通滑之劑不效者。
附子散, 出處:《傅青主女科·産後編》卷下。 組成:白朮1錢,當歸2錢,陳皮4分,黑薑4分,丁香4分,甘草4分(1本有附子5分)。 主治:産後霍亂吐瀉,手足逆冷。
附子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四九引《衛生家寶》。 組成:附子1兩(炮,去皮尖臍),胡椒半兩,川楝子10個(炒,去核),舶上茴香半兩(炒),馬藺花半兩(醋半盞,煮乾)。 主治:小腸疝氣。
附子散, 出處:《活人書》卷十六。 組成:附子3分(炮裂,去皮),桂心半兩,當歸半兩(銼,微炒),乾薑1分(炮裂,銼),半夏1分(湯洗7次去滑),白朮半兩。 主治:陰毒傷寒,及諸沉寒痼冷等陰盛陽虛之證。
附子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六一引《傅氏活嬰方》。 組成:附子、白及、百合、川烏、南星、柏子仁、五加皮(皆生用)各等分。 主治:胎寒風證,頭項軟弱;小兒中風卒死,四肢厥冷,口內涎流,眼目斜,身首反張。
附子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四六引《千金》。 組成: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細辛3分,乾薑(炮裂,銼)半兩,白朮半兩,甘草(炙微赤,銼)半兩,茴香子半兩。 主治:傷寒後陰陽易,小腹急痛,陰腫,四肢乏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