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庭丸

北庭丸

BEI TING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60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60.0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33%
脾經 33%
心經 33%
腎經
脾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北庭丸中包含附子,主要由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陽散寒,回陽救逆: 附子性熱,入心、腎、脾經,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北庭丸主要用於治療陽虛寒凝所致的陽氣不足,四肢厥冷、面色蒼白、呼吸微弱等症狀。附子的溫陽之力,可溫煦陽氣,散寒止痛,回陽救逆,從根本上解決陽氣不足的問題。
  2. 助藥力,增效力: 附子性溫燥,可助其他藥物發揮其藥效。北庭丸中包含一些性寒涼的藥物,例如黃連、黃芩等,附子的溫陽之力可緩解這些藥物可能帶來的寒涼之性,使藥效更加溫和有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北庭丸主治「夢鬼交」(即夢中與異性交合而遺精),此症在傳統中醫理論中歸因於腎氣虛衰,導致外邪乘虛入侵臟腑。腎主藏精,若氣虛不固,則精關失守,夢中感邪而精液自洩。長期不癒將耗傷精氣,症見形體枯瘦、膚色晦暗、氣短乏力。

此方針對「腎虛不固,邪擾精室」之病機,結合「固腎澀精」與「溫陽驅邪」兩大方向,既補益腎氣以固本,又通過溫散之性祛除內擾之邪,標本兼治。


二、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解析

  • 北庭(飛過,煎成霜)
    推測「北庭」可能為古代西域地區(北庭都護府)傳入的礦物藥,經炮製後質地輕揚(飛過)、純化(煎成霜)。其性當屬沉降,可能具收斂固澀之效,直接針對精關不固;亦可能借其金石之質鎮攝浮越之陽氣,安神定志。

  • 附子(研末)
    大辛大熱,通行十二經,功能溫補腎陽、驅散陰寒。腎陽得補則氣化有權,精室得溫則邪不可干;其性走而不守,可逐內伏之寒邪,切中「客邪所乘」之病機。

  • 生薯蕷(山藥)砂盆研磨
    甘平質潤,既能健脾益氣(後天養先天),又能滋腎固精。生用研磨保留黏滑之性,與附子剛柔相濟,調和藥性。

  • 禹餘糧、鹽(外煅研末輔助)
    禹餘糧為礦物類澀劑,主收斂止脫;鹽鹹入腎,引藥直達下焦。二者共煅後增強固澀之力,輔助內服丸劑加強療效。

2. 配伍邏輯與原理

  • 固本驅邪並行
    以附子溫腎陽為君,振奮根本;北庭收澀為臣,鎖住精關;山藥為佐,平補脾腎;禹餘糧、鹽為使,增強固攝。全方形成「溫—澀—補」的協同作用。

  • 炮製與劑型設計
    礦物藥(北庭、禹餘糧)經飛、煅等法減毒增效,丸劑緩圖治本,空心服藥使藥力直趨下焦。外煅輔藥「點服」巧妙結合內外治法,強化止遺效果。

3. 潛在功效延伸

此方結構嚴謹,除主治夢遺外,對以下證候或有延伸效果:

  • 腎陽虛衰之腰膝酸冷(附子溫陽、山藥補虛)。
  • 心神不寧之虛性夢擾(北庭鎮靜、鹽引藥入腎安神)。

三、總結

北庭丸以溫澀兼施為核心,通過礦物藥與草木藥的協同,既補腎氣之虛,又祛客邪之擾,體現了古代中醫「標本同治」的思維,尤其適合腎陽不足、精關不固的虛性遺精證候。

傳統服藥法


北庭半兩(飛過,煎成霜),附子1兩(研為末)。
上藥以生薯蕷於砂盆內研,調前藥為丸,如梧桐子大。
仍用禹餘糧、鹽等分,入瓶內固濟,煅通赤,放冷研細。以末1錢,空心湯點下15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北庭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十九。 組成:北庭半兩(飛過,煎成霜),附子1兩(研爲末)。 主治:凡夢鬼交者,蓋由腎氣虛,爲客邪所乘,入於臟則喜夢,腎既虛不能制於精,因夢感而動泄,久不止,則令人枯瘁不澤,少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