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飲子

附子飲子

FU ZI YIN ZI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60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60.0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33%
脾經 33%
心經 33%
腎經
脾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附子飲子方劑中包含附子,主要原因如下:

  1. 溫陽散寒: 附子性熱,味辛,入心、腎經,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效。對於寒邪侵襲導致的陽氣虛衰、肢冷脈微、心悸氣短等症狀,附子可起到溫暖臟腑、振奮陽氣的作用。
  2. 回陽救逆: 附子為回陽救逆之要藥,對於寒邪深入,陽氣衰竭,危及生命的症狀,如亡陽證、厥脫證等,附子可溫陽回陽,救逆固脫。

附子性峻,需謹慎使用,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服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附子飲子」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陰毒」,即體內陰寒之邪極盛,陽氣極度衰弱之證。具體表現為:

  1. 脈沉微欲絕:陽氣虛衰,無力鼓動血脈,脈象沉伏微弱,幾近消失。
  2. 四肢逆冷:陽氣無法達於四肢末端,手足冰冷甚至過肘膝。
  3. 大躁而渴不止:此為「真寒假熱」之危候,因陰寒內盛,逼迫殘存陽氣浮越於外,故見煩躁、口渴等假熱之象,然渴卻不欲飲或飲而不解。

此證關鍵在於「陽氣將脫」,需急用大辛大熱之品回陽救逆,附子飲子即為此而設。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全方僅用附子一味,其炮製與煎服法極具巧思,反映古人對藥性與病機的深刻掌握:

  1. 附子選材與炮製

    • 選用半兩以上者:附子為「回陽救逆第一品」,較大者藥力雄厚,能迅速復壯元陽。
    • 炮製去皮尖:生附子毒性較強,炮後減毒存效,去皮尖進一步降低刺激性。
    • 四破:增大煎煮接觸面積,充分萃取有效成分。
  2. 煎煮與服法原理

    • 九升煮至三升:久煎進一步減毒,濃縮藥力,使辛熱之性專注於溫陽。
    • 去附子沉井冷服:(關鍵步驟)
      • 井底沉冷:井水性寒沉潛,冷服可制約附子燥烈之性,使其藥效緩釋下達,避免陽氣暴脫;亦暗合「甚者從之」治法,假寒外象中反佐冷服,引陽藥直入陰分,破陰回陽。
      • 油單密封:防止藥氣外泄,確保藥力純厚。
  3. 單味附子之效

    • 破陰回陽:附子大熱,直入少陰,溫通十二經,驅散沉寒,挽救垂絕之陽。
    • 引火歸元:針對「大躁渴」之假熱,附子能導浮越虛陽下歸腎元,解除陰盛格陽之危。
    • 通行氣血:陽氣復則血脈通,四肢逆冷自解,沉微之脈漸復。

三、總結

此方雖僅一味附子,但通過炮製減毒、濃煎取峻、冷服反佐,充分發揮其「救急回陽」之力,對治陰寒內盛、陽氣欲脫之險證,體現中醫「簡而效專」的用藥智慧。

傳統服藥法


附子1枚(半兩以上者,炮,去皮尖,四破)。
以水9升,煮至3升,去附子,入瓶,油單緊封,沈井底,候極冷,取飲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附子飲子, 出處:《傷寒總病論》卷三。 組成:附子1枚(半兩以上者,炮,去皮尖,四破)。 主治:陰毒,脈沉微欲絕,四肢逆冷,大躁而渴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