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附丸
HUANG FU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三十六引《衛生家寶》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60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60.00)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33%
脾經 33%
心經 33%
腎經
脾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黃附丸中包含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溫陽散寒,回陽救逆:附子為溫熱藥,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效,可用於治療陽氣虛衰、寒邪入侵所致的各種疾病,如四肢厥冷、面色蒼白、呼吸微弱等。
- 配合黃芪,扶正祛邪:黃附丸中黃芪為補氣藥,與附子相配,一補一溫,相輔相成,能扶正祛邪,增強機體抗病能力。附子溫陽散寒,黃芪補氣昇陽,共同作用,可有效治療脾腎陽虛、寒溼凝滯所導致的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黃附丸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黃附丸傳統主治「翻胃嘔吐」,即現代醫學所稱之胃氣上逆、嘔吐反胃等症狀。在古代中醫理論中,此類症狀多因脾胃虛寒、陽氣不足所致,導致胃失和降、氣機逆亂而上逆作嘔。
組成分析
藥物組成
- 附子(炮,去皮臍):辛甘大熱,有毒,歸心、腎、脾經,具有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之功效。
- 大黃(為衣):苦寒,歸脾、胃、大腸、肝、心包經,具有瀉下攻積、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逐瘀通經之功效。
配伍特點
- 炮附子經炮製後毒性減弱而溫陽之力仍存,能溫暖脾胃、祛除寒邪。
- 大黃作為外衣,取其寒涼之性與附子形成「寒熱並用」的配伍特點。
治療原理
陰陽相濟
此方採取「寒熱並用」的配伍方式:
- 附子溫陽散寒以治本(脾胃虛寒)
- 大黃清熱降逆以治標(胃氣上逆) 形成「寒因寒用」的治療思路,表面看似矛盾,實則暗合陰陽相濟之理。
升降相因
- 附子性升,能振奮陽氣
- 大黃性降,能通降胃氣 二者相配構成升降相因的治療架構,有利於恢復胃氣和降的正常功能。
標本兼治
- 治本:附子溫暖中焦,消除嘔吐的寒性病因
- 治標:大黃清熱導滯,直接緩解嘔吐症狀
可能功效推論
- 溫陽降逆:通過附子溫補脾腎之陽,配合大黃降胃氣,達到止嘔效果。
- 寒熱並調:既可治療寒性嘔吐,又可防止單純用熱藥導致的上火症狀。
- 通補兼施:在溫補的同時保持胃腸通降,避免純補壅滯之弊。
- 毒效制衡:大黃的寒性能部分制約附子的燥熱毒性,形成內在的平衡機制。
此方體現了中醫「相反相成」的用藥智慧,通過藥物性味的對立統一關係達到治療目的。
傳統服藥法
附子(炮,去皮臍)。
上為末,糊為丸,如梧桐子大,以大黃為衣。
每服10丸,溫水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黃附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十六引《衛生家寶》。 組成:附子(炮,去皮臍)。 主治:翻胃嘔吐。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