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越婢加附子湯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附子性溫,味辛,入心、腎、脾經,具有回陽救逆、溫補心陽、散寒止痛的作用。越婢湯本身偏寒涼,加入附子可溫補陽氣,防止寒邪內侵,避免藥性過寒導致脾胃受損。
- 扶正祛邪:附子能溫陽補氣,增強人體正氣,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抵禦外邪入侵,提高治療效果。對於某些寒邪入體,正氣不足的患者,加入附子可溫補陽氣,扶正祛邪,更好地治療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越婢加附子湯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源自《金匱要略》,由越婢湯(麻黃、石膏、生薑、大棗、甘草)加附子而成,主治「風水,陽虛惡寒者」。
傳統主治「風水」
「風水」屬水氣病之一,因外感風邪,肺失宣降,通調水道失職,導致水濕泛溢肌表,症見浮腫(多從頭面起)、惡風、脈浮等。越婢湯原方以麻黃配石膏,解表清熱、宣肺利水;生薑、大棗、甘草調和營衛。此方側重治風水兼內熱(如口渴、汗出),然若患者兼有「陽虛惡寒」,則需加附子溫陽固表。「陽虛惡寒」之病機
陽虛者,衛外不固,風水之證雖以表邪為主,但若素體陽虛或誤治傷陽,則見畏寒肢冷、脈沉遲等。此時單用越婢湯恐傷陽氣,故加附子助陽化氣,既增強溫散水濕之力,又固護陽氣,使發汗利水而不耗正。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越婢湯基礎作用
- 麻黃:開宣肺氣,發汗解表,利水消腫。
- 石膏:清泄肺胃鬱熱,制約麻黃之溫性,形成辛涼透表之效。
- 生薑、大棗、甘草:調和中焦,助麻黃發表而不傷正,兼顧脾胃運化水濕之功。
附子之增效邏輯
- 溫陽化氣:附子大熱,補命門火、溫腎陽,助氣化以利水濕排泄。
- 固表止汗:陽虛者易汗出惡寒,附子與麻黃相配,一溫一散,既可發越鬱陽,又能防止汗多亡陽。
- 協同石膏:石膏清熱,附子溫陽,二者寒熱並用,適用於風水夾內熱而陽虛之證,體現「去性存用」思路。
總結
此方以越婢湯宣肺利水為主,佐附子溫陽為輔,既解表邪,又顧護陽氣,針對「風水證兼陽虛」之複雜病機,體現仲景「標本兼顧」之法。其組方邏輯在於通過辛涼發散與溫補並施,達到「發汗不傷陽,溫補不助熱」的平衡。
傳統服藥法
越婢湯加附子。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越婢加附子湯, 出處:《金鑑》卷三十八。 組成:越婢湯加附子。 主治:風水,陽虛惡寒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