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胃熱湯

瀉胃熱湯

XIE WEI RE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千金》卷十六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0.35)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2%
脾經 18%
肝經 18%
胃經 13%
心經 13%
大腸經 4%
三焦經 4%
腎經 4%
肺經
脾經
肝經
胃經
心經
大腸經
三焦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瀉胃熱湯中加入梔子,主要是基於其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

梔子味苦寒,入肝、胃、膀胱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胃熱症常表現為口乾舌燥、口苦咽乾、胃脘灼熱、泛酸嘔吐等,而梔子能清泄胃熱,緩解上述症狀。此外,梔子亦可解毒,對於因熱毒引起的胃腸不適也有一定的療效。

因此,在瀉胃熱湯中加入梔子,不僅能清熱瀉火,還可涼血解毒,達到緩解胃熱症狀的目的。

「瀉胃熱湯」中加入射干,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射干性寒,味苦,歸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利咽消腫的功效。對於胃熱引起的口舌生瘡、咽喉腫痛、胃脘灼熱等症狀,射干能有效清熱解毒,緩解炎症。
  2. 化痰止咳:射干還具有化痰止咳的作用,能有效緩解因胃熱引起的痰熱咳嗽。在「瀉胃熱湯」中,射干與其他清熱化痰藥物配合,共同達到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的效果,從而緩解胃熱所致的各種症狀。

瀉胃熱湯方劑中加入升麻,其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升麻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清除胃熱,緩解胃火上炎所致的口乾舌燥、牙齦腫痛、便祕等症狀。
  2. 升陽舉陷:升麻具有升陽舉陷的作用,可將胃中積熱向上引導,達到清熱瀉火的效果,並能促進胃氣下降,恢復胃的正常功能。

因此,升麻在瀉胃熱湯方劑中起到了清熱解毒、升陽舉陷的作用,有助於治療胃熱引起的各種症狀。

瀉胃熱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健脾利濕: 茯苓性平味甘,具有健脾利濕、滲濕止瀉的功效。胃熱常伴隨濕熱內蘊,茯苓能利濕化熱,健脾和胃,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改善胃熱所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
  2. 利水消腫: 胃熱引起的水濕停滯,會導致身體水腫,茯苓利水消腫,有助於消除水腫,改善胃熱所致的臨牀表現。

總之,茯苓在瀉胃熱湯中發揮健脾利濕、利水消腫的功效,協同其他藥物共同奏效,達到清熱瀉火、利濕止瀉的功效。

瀉胃熱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胃熱症狀: 白芍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緩急止痛之效。對於胃熱引起的口乾舌燥、胃痛灼熱、便祕等症狀,白芍能有效緩解,起到清熱降火、滋陰潤燥的作用。
  2. 保護胃黏膜: 白芍能滋養脾胃,促進胃黏膜的修復,改善胃的消化功能,避免胃熱傷陰,進一步加重胃部損傷。

「瀉胃熱湯」方中加入白朮,主要考量其健脾益氣的功效。

胃熱常伴隨脾胃虛弱,消化功能減退。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能補脾益氣,燥濕健脾,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有助於化解胃熱,促進食物消化吸收,緩解胃熱所致的腹痛、腹脹、口渴等症狀。此外,白朮還能利水滲濕,有助於排除因胃熱引起的濕熱之邪。

因此,在「瀉胃熱湯」中加入白朮,能起到健脾益氣,助消化,利水滲濕的作用,協同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清熱瀉火、和胃止痛的目的。

瀉胃熱湯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涼血: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胃熱症狀常伴有口乾舌燥、煩躁不安、便祕等,生地黃可清熱解毒,緩解胃熱引發的症狀。
  2. 滋陰潤燥:胃熱易傷津液,導致胃腸乾燥,生地黃能滋陰潤燥,緩解胃熱引起的口乾舌燥、便祕等症狀,同時也能保護胃黏膜,避免胃熱繼續損傷胃腸。

總之,生地黃在瀉胃熱湯中發揮著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重要作用,是治療胃熱症狀的關鍵藥材。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瀉胃熱湯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要針對「胃實熱證」,其症狀表現可分三層面:

  1. 熱邪上攻:頭痛、汗不出如溫瘧(陽明經熱盛)、唇口乾
  2. 胃氣上逆:善哕(呃逆頻繁)
  3. 熱毒壅滯:乳癰(乳房化膿性疾病)、缺盆腋下腫痛(淋巴結腫痛) 關鍵在「實熱」二字,說明病機為熱邪熾盛於胃,循陽明經上擾,並灼傷津液,甚則熱毒凝聚成癰腫。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 清熱核心組合:

  • 梔子仁2兩:瀉三焦火鬱,通利下行(清胃熱兼利小便)
  • 射乾2兩:清熱解毒,消痰散結(針對腫痛與熱毒)
  • 升麻2兩:既散陽明熱邪,又升清透毒(「火鬱發之」之妙用)

◆ 養陰護津組合:

  • 生地黃汁1升:甘寒直折胃火,滋陰生津(針對熱灼津傷)
  • 赤蜜1升:緩急潤燥,解毒和藥(助地黃滋潤之功)

◆ 健脾滲濕組合:

  • 白朮5兩:固護中焦,防寒涼傷脾(用量最大彰顯「護胃氣」思想)
  • 茯苓2兩:利水泄熱,導火下行

◆ 調和配伍:

  • 芍藥4兩:酸斂陰血,緩急止痛(制約過散,防燥熱傷陰)
  • 升麻與梔子升降相因:一透發鬱熱,一降泄火毒

治療機理體現「清、透、滋、滲」四法:

  1. 清:梔子、射乾直清胃經實熱
  2. 透:升麻疏散陽明鬱火(符合「陽明火鬱當發」理論)
  3. 滋:地黃汁、赤蜜救被灼之陰津
  4. 滲:茯苓、白朮引熱從小便出,健脾杜絕生濕化熱之源

特殊配伍啟示: ◆ 升麻與芍藥的比例(2:4)暗合「散收並用」原則,既透邪又防疏散太過。 ◆ 全方寒涼藥配五兩白朮,體現張仲景「陽明病當顧胃氣」的學術影響。 ◆ 生地用汁非乾品,取其「流動之性」速達病所;赤蜜用「升」為單位,反映漢唐時期度量特色。

傳統服藥法


梔子仁2兩,射乾2兩,升麻2兩,茯苓2兩,芍藥4兩,白朮5兩,生地黃汁1升,赤蜜1升。
上(口父)咀。以水7升,煮取1升半,去滓,下地黃汁煮兩沸,次下蜜,煮取2升,分三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瀉胃熱湯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頭痛乳腺炎乳房硬結瘧疾乳房腺體瘤原發性高血壓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暴食症口乾口渴腋下腫痛

相同名稱方劑


瀉胃熱湯, 出處:《千金》卷十六。 組成:梔子仁2兩,射乾2兩,升麻2兩,茯苓2兩,芍藥4兩,白朮5兩,生地黃汁1升,赤蜜1升。 主治:胃實熱,苦頭痛,汗不出如溫瘧,唇口乾,善噦,乳癰,缺盆腋下腫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