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胃熱湯

XIE WEI RE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千金》卷十六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2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2%
脾經 18%
肝經 18%
心經 13%
胃經 13%
三焦經 4%
腎經 4%
大腸經 4%
肺經
脾經
肝經
心經
胃經
三焦經
腎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瀉胃熱湯中加入梔子,主要是基於其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

梔子味苦寒,入肝、胃、膀胱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胃熱症常表現為口乾舌燥、口苦咽乾、胃脘灼熱、泛酸嘔吐等,而梔子能清泄胃熱,緩解上述症狀。此外,梔子亦可解毒,對於因熱毒引起的胃腸不適也有一定的療效。

因此,在瀉胃熱湯中加入梔子,不僅能清熱瀉火,還可涼血解毒,達到緩解胃熱症狀的目的。

「瀉胃熱湯」中加入射干,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射干性寒,味苦,歸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利咽消腫的功效。對於胃熱引起的口舌生瘡、咽喉腫痛、胃脘灼熱等症狀,射干能有效清熱解毒,緩解炎症。
  2. 化痰止咳:射干還具有化痰止咳的作用,能有效緩解因胃熱引起的痰熱咳嗽。在「瀉胃熱湯」中,射干與其他清熱化痰藥物配合,共同達到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的效果,從而緩解胃熱所致的各種症狀。

瀉胃熱湯方劑中加入升麻,其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升麻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清除胃熱,緩解胃火上炎所致的口乾舌燥、牙齦腫痛、便祕等症狀。
  2. 升陽舉陷:升麻具有升陽舉陷的作用,可將胃中積熱向上引導,達到清熱瀉火的效果,並能促進胃氣下降,恢復胃的正常功能。

因此,升麻在瀉胃熱湯方劑中起到了清熱解毒、升陽舉陷的作用,有助於治療胃熱引起的各種症狀。

瀉胃熱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健脾利濕: 茯苓性平味甘,具有健脾利濕、滲濕止瀉的功效。胃熱常伴隨濕熱內蘊,茯苓能利濕化熱,健脾和胃,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改善胃熱所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
  2. 利水消腫: 胃熱引起的水濕停滯,會導致身體水腫,茯苓利水消腫,有助於消除水腫,改善胃熱所致的臨牀表現。

總之,茯苓在瀉胃熱湯中發揮健脾利濕、利水消腫的功效,協同其他藥物共同奏效,達到清熱瀉火、利濕止瀉的功效。

瀉胃熱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胃熱症狀: 白芍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緩急止痛之效。對於胃熱引起的口乾舌燥、胃痛灼熱、便祕等症狀,白芍能有效緩解,起到清熱降火、滋陰潤燥的作用。
  2. 保護胃黏膜: 白芍能滋養脾胃,促進胃黏膜的修復,改善胃的消化功能,避免胃熱傷陰,進一步加重胃部損傷。

「瀉胃熱湯」方中加入白朮,主要考量其健脾益氣的功效。

胃熱常伴隨脾胃虛弱,消化功能減退。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能補脾益氣,燥濕健脾,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有助於化解胃熱,促進食物消化吸收,緩解胃熱所致的腹痛、腹脹、口渴等症狀。此外,白朮還能利水滲濕,有助於排除因胃熱引起的濕熱之邪。

因此,在「瀉胃熱湯」中加入白朮,能起到健脾益氣,助消化,利水滲濕的作用,協同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清熱瀉火、和胃止痛的目的。

瀉胃熱湯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涼血: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胃熱症狀常伴有口乾舌燥、煩躁不安、便祕等,生地黃可清熱解毒,緩解胃熱引發的症狀。
  2. 滋陰潤燥:胃熱易傷津液,導致胃腸乾燥,生地黃能滋陰潤燥,緩解胃熱引起的口乾舌燥、便祕等症狀,同時也能保護胃黏膜,避免胃熱繼續損傷胃腸。

總之,生地黃在瀉胃熱湯中發揮著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重要作用,是治療胃熱症狀的關鍵藥材。

主治功效


瀉胃熱湯:清熱瀉火,消除胃實熱

瀉胃熱湯是一個中醫方劑,具有清熱瀉火、消除胃實熱的功效。該方劑由梔子、射干、升麻、茯苓、白芍、白朮、生地黃七味中藥組成。

組成介紹:

  1. **梔子:**具有清熱解毒、清熱瀉火、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等功效。適用於治療各種熱證,如心煩、失眠、心悸、口渴、黃疸、發熱、小便短赤、吐血、衄血、便血等。

  2. **射干:**具有清熱解毒、清熱瀉火、清肺熱利咽、散血、散結等功效。適用於治療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痢疾、瘡癤腫毒等症狀。

  3. **升麻:**具有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熱解毒、補血養肝、散風熱、透疹、補陽等功效。適用於治療感冒發燒、頭暈頭痛、口渴、口腔潰瘍、便祕、黃疸、病毒性肝炎、貧血、月經不調、失眠、心血管疾病、風熱上攻、陽明頭痛、雷頭風證、麻疹透發不暢、氣虛下陷、久瀉脫肛、崩漏下血等疾病。

  4. **茯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適用於治療水腫、尿路感染、膀胱炎、腎炎、風濕痹痛、關節炎、水腫、孕婦水腫、先兆流產、脾虛諸證、虛弱、食少納呆、倦怠乏力、氣血兩虛、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失眠、多夢等症狀。

  5. **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適用於治療肝陰不足、肝氣不舒或肝陽偏亢引起的頭痛、眩暈、抽搐等症狀;補血養肝功效可調節肝臟功能,增強其解毒和代謝能力,達到養肝之效;健脾胃功效可治療脾胃虛弱、腹痛泄瀉、陰血不足等症狀。

  6. **白朮:**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適用於治療脾虛氣弱、食慾不振、肢體乏力、水腫、黃疸、自汗、盜汗、口渴、口乾舌燥、安胎、食少、腹脹、泄瀉、風濕疼痛、關節炎等症狀。

  7. **生地黃:**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適用於治療陰虛發熱、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經不調、胎動不安、陰傷便祕等症狀。

主治功效:

  • 胃實熱:胃中有實熱,表現為胃脹痛、口苦、口乾、便祕等。

  • 苦頭痛:劇烈的頭痛,伴有苦味。

  • 汗不出如溫瘧:類似溫瘧的發熱,但沒有出汗。

  • 脣口乾:嘴脣和口腔乾燥。

  • 善噦:容易噁心想吐。

  • 乳癰:乳腺炎,表現為乳房腫脹、疼痛、發紅等。

  • 缺盆腋下腫痛:腋下淋巴結腫大疼痛,常伴有皮膚破潰。

傳統服藥法


梔子仁2兩,射乾2兩,升麻2兩,茯苓2兩,芍藥4兩,白朮5兩,生地黃汁1升,赤蜜1升。
上(口父)咀。以水7升,煮取1升半,去滓,下地黃汁煮兩沸,次下蜜,煮取2升,分三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瀉胃熱湯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頭痛乳腺炎乳房硬結瘧疾乳房腺體瘤原發性高血壓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暴食症口乾口渴腋下腫痛

相同名稱方劑


瀉胃熱湯, 出處:《千金》卷十六。 組成:梔子仁2兩,射乾2兩,升麻2兩,茯苓2兩,芍藥4兩,白朮5兩,生地黃汁1升,赤蜜1升。 主治:胃實熱,苦頭痛,汗不出如溫瘧,唇口乾,善噦,乳癰,缺盆腋下腫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