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熱麥門冬散

XIE RE MAI MEN DO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惠》卷三

熱性指數

3

寒性指數

24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8%
肺經 18%
胃經 15%
脾經 12%
肝經 12%
大腸經 9%
小腸經 3%
心包經 3%
三焦經 3%
腎經 3%
膽經 3%
心經
肺經
胃經
脾經
肝經
大腸經
小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腎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瀉熱麥門冬散」中包含「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生津:麥門冬性寒,味甘,入心、肺經,具有清心除煩、養陰生津的功效。方劑中加入麥門冬,旨在清瀉心肺之熱,並滋養津液,緩解因熱邪灼傷津液所致的口渴、心煩、失眠等症狀。
  2. 潤肺止咳:麥門冬亦有潤肺止咳的功效。若病症兼見肺燥咳嗽,則加入麥門冬有助於滋潤肺燥,化痰止咳。

綜上所述,麥門冬在「瀉熱麥門冬散」中的作用,是清熱生津、潤肺止咳,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療效。

瀉熱麥門冬散方中使用地骨皮,主要是因為其具備以下兩項作用:

  1. 清熱涼血: 地骨皮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可清泄肺熱、熱毒,對於因熱邪入肺導致的發熱、咳嗽、口渴、咽痛等症狀,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2. 滋陰生津: 地骨皮可滋養陰液,生津止渴,對於陰虛火旺、津液不足所致的口乾舌燥、咽喉腫痛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地骨皮的加入,可以更好地配合麥門冬等藥材,達到清熱潤燥、滋陰生津的效果,治療因熱邪入肺、陰虛火旺導致的各種病症。

瀉熱麥門冬散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黃芩性寒,味苦,入肺、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解毒消腫的功效。方中以麥門冬滋陰潤肺,但同時也容易導致肺熱,黃芩的加入可以有效清泄肺熱,避免滋陰過度而導致痰濕。
  2. 涼血止血: 黃芩還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可以有效控制因熱傷津液而引起的出血症狀,防止病情加重。同時,黃芩與麥門冬的配伍,能夠更好地發揮其清熱生津、養陰止渴的功效,達到治療陰虛火旺、肺熱咳嗽等病症的目的。

瀉熱麥門冬散中加入茯神,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安神: 麥門冬性寒,善於清熱瀉火,但過於寒涼易傷陰,而茯神味甘性平,能滋陰安神,補益心脾,協同麥門冬清熱而不傷陰。
  2. 寧心定志: 瀉熱麥門冬散治療心火上炎、熱擾神明之症,茯神入心經,能寧心定志,與麥門冬、生地黃等藥物共同作用,使清熱降火效果更佳,防止心神不寧,達到治本之效。

因此,茯神在瀉熱麥門冬散中起著滋陰安神、寧心定志的作用,使其清熱瀉火而不傷陰,達到治病之目的。

瀉熱麥門冬散中加入大黃,是基於其「瀉熱」的藥性,以達清熱瀉火、潤燥生津之效。

大黃味苦寒,入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方中麥門冬滋陰潤肺,但若單用麥門冬,易致寒涼之氣鬱積,不利於清熱瀉火。

加入大黃,可引導麥門冬的寒涼之性下行,並助其清熱瀉火,從而達到瀉熱潤燥、生津止渴之目的。

「瀉熱麥門冬散」中加入升麻,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1. 升散清熱: 升麻性味辛涼,具有升散、透疹、清熱解毒之效。方中麥門冬滋陰清熱,但容易導致氣機鬱滯,升麻可以上行解表,使清熱之力透達肌膚,避免藥力內陷,達到清熱而不傷陰的效果。
  2. 疏風散邪: 升麻能疏散風邪,對於因風熱所致的熱病,可起到輔助清熱解表的作用,配合麥門冬等藥物,更好地清熱除邪,改善病症。

瀉熱麥門冬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麥門冬性寒,配伍甘草可緩解寒性,避免傷脾胃,使藥力平和,更易於服用。
  2. 增強療效: 甘草味甘,能調和諸藥,使麥門冬瀉熱作用更顯著,並能緩解麥門冬的苦味,提高患者的服藥順應性。

總之,甘草在瀉熱麥門冬散中起著調和藥性、增強療效的作用,使其成為方劑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瀉熱麥門冬散」方劑中加入「羚羊角」,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豁痰開竅: 羚羊角性寒,味鹹,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豁痰開竅之效。對於熱邪上擾心神,導致神志不清、煩躁不安、痰熱阻肺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2. 涼血止血、鎮驚安神: 羚羊角能涼血止血、鎮驚安神,對於熱毒入血、血熱妄行、驚癇抽搐等症狀,亦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在「瀉熱麥門冬散」方劑中加入「羚羊角」,可以更好地達到清熱解毒、豁痰開竅、涼血止血、鎮驚安神之功效,進一步提高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瀉熱麥門冬散」,主要成分有麥門冬、地骨皮、黃芩、茯神、大黃、升麻、甘草、羚羊角,主治功效是膽實熱、胸中冒悶、精神不守等症狀。方中各味藥物配合使用,具有清熱瀉火、養陰生津、健脾益氣、安神定驚等功效。

麥門冬味甘性寒,入心肺經,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的功效。用於治療陰虛津虧的各種症狀,如乾咳少痰、口乾咽燥、舌紅少苔;心肺氣陰兩虛所致的咳嗽、氣喘、心悸、失眠;以及熱病津傷、煩躁、身熱、神昏等症狀。

地骨皮性寒味甘,具有清虛熱、清熱瀉火、清熱涼血、止血的功效。它能清散外感風熱,退內傷陰虛之熱,常用於治療外感風熱、內傷陰虛引起的發熱、口乾、咽喉腫痛、煩躁不安等症狀。地骨皮亦可清熱瀉火,清熱涼血,止血,治療肺熱咳喘、吐血、衄血、血淋、消渴、高血壓、癰腫、惡瘡等多種熱性疾病。

黃芩性味苦、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可治外感熱病,中上焦鬱熱所致的壯熱煩渴、面赤脣燥、溲赤便祕、苔黃脈數,濕熱蘊結、腸燥便祕,輕微出血症,如外傷、牙血,肺熱壅遏,肺失清降所致的咳嗽痰稠、咽喉腫痛等症,血熱吐衄,氣鬱不暢,氣逆上衝,皆因氣滯而起,瘡瘍、腫毒、痢疾等熱毒病症,肝臟和膽囊疾病,小便不利等症。

茯神性甘、平,歸心、脾經,具有安神定驚、健脾益胃、利水滲濕等功效。茯神常被用於治療失眠,驚悸,心神不寧等症狀;也可改善脾胃虛弱,食少便溏,腹脹等症狀;此外,茯神還能利尿消腫,改善水腫脹滿,小便不利等症狀。

大黃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等功效。大黃清熱利尿,可治療實熱便祕、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大黃瀉下,可治療熱結便祕、實熱結而兼氣血虛虧、脾陽不足、冷積便祕、濕熱痢疾初起、食積腹痛等症。大黃止血,可治療血熱妄行所致之吐血、衄血等症。大黃活血化瘀,可治療產後瘀阻腹痛、惡露不盡、瘀血腫痛等症。大黃清熱解毒,可治療實熱便祕、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腹痛、癰腫疔瘡、瘀血經閉、跌打損傷、水火燙傷等。大黃降氣,可治療腹痛、脹氣、嘔吐等消化系統問題。大黃清熱涼血,可治療血熱妄行之吐血、咳血、衄血等症。大黃清熱瀉火,能使感染所致發熱患者和致熱動物體溫明顯降低。

升麻性味辛、苦、甘,微寒,可入肝、膽、脾、胃經,具有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熱解毒、補血養肝、散風熱、透疹、補陽等功效。升麻可治療感冒發燒、頭暈頭痛、口渴、口腔潰瘍、便祕、黃疸、病毒性肝炎、貧血、月經不調、失眠、心血管疾病、風熱上攻、陽明頭痛、雷頭風證、麻疹透發不暢、氣虛下陷、久瀉脫肛、崩漏下血等疾病。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臨牀上,甘草可適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羚羊角性味甘鹹、寒,入心、肝經,具有滋陰清熱、養心安神、鎮驚熄風、清肝明目、退翳散風、補氣血、活絡止痛等功效。羚羊角常被用於治療熱病傷陰、陰虛發熱、煩躁不眠、心悸驚恐、肝火上炎、目赤腫痛、視物模糊、中風偏癱、手足抽搐、痙攣疼痛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麥門冬半兩(去心),地骨皮半兩,黃芩半兩,茯神半兩,川大黃半兩(銼,微炒),川升麻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羚羊角屑半兩。
上為散。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入竹茹1分,煎至6分,去滓,每於食後溫服。
忌炙爆物。
升麻湯、麥門冬湯(《聖濟總錄》卷四十二)。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清熱瀉火、養陰安神的功效,適合於膽實熱證患者使用。但本方有一定的副作用,如大黃有瀉下作用,使用不當會引起腹瀉;羚羊角有降肝火的作用,使用不當會引起肝火上升。因此,在使用本方前,一定要諮詢醫生。

相同名稱方劑


瀉熱麥門冬散, 出處:《醫方類聚》卷十引《神巧萬全方》。 組成:麥門冬1兩(去心),青葙子半兩,黃芩半兩,茯神半兩,地黃半兩,苦參半兩,甘草(炙)半兩,羚羊角屑半兩。 主治:膽實,心胸冒悶,精神不守。

瀉熱麥門冬散, 出處:《聖惠》卷三。 組成:麥門冬半兩(去心),地骨皮半兩,黃芩半兩,茯神半兩,川大黃半兩(銼,微炒),川升麻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羚羊角屑半兩。 主治:膽實熱,胸中冒悶,精神不守。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