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青黛丸中包含青黛,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清熱解毒:青黛性寒,味苦,入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對於外感風熱、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皮膚濕疹、瘡瘍腫毒等症,青黛能有效地清熱解毒,消炎止痛。
二、涼血止血:青黛還具有涼血止血的作用,可用於治療熱毒血瘀所致的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症。
因此,青黛丸中加入青黛,旨在發揮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效果。
青黛丸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理氣,止痛止瀉:青黛丸主治熱毒壅盛、咽喉腫痛等症,而木香性辛溫,具有疏肝理氣、止痛止瀉之功效,可輔助青黛清熱解毒,緩解因熱毒鬱結所致的胸悶、腹痛等症狀。
- 行氣止痛,緩解咽喉腫痛: 木香行氣止痛,可以疏通氣機,緩解咽喉腫痛,配合青黛清熱解毒,更有利於消除炎症,緩解疼痛。
綜上所述,木香在青黛丸中起到疏肝理氣、止痛止瀉、行氣止痛等作用,輔助青黛清熱解毒,達到治療咽喉腫痛的功效。
青黛丸方劑中加入草荳蔻,主要有以下原因:
- 行氣止痛:草荳蔻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止嘔的功效。青黛丸中常配伍清熱解毒藥,草荳蔻可溫中和寒,防止清熱藥傷及脾胃,並促進氣血運行,緩解因寒凝氣滯所致的疼痛。
- 芳香化濕:草荳蔻有芳香化濕的作用,可以去除濕邪,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治療濕熱所致的各種病症。青黛丸常用於治療濕熱蘊結的瘡瘍,草荳蔻的加入可以幫助清熱解毒藥更好地祛除濕熱,達到更好的療效。
青黛丸中加入檳榔,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 瀉火通便: 青黛丸主治熱毒壅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檳榔性味辛溫,能瀉火通便,有助於清熱解毒,促進毒素排出,緩解咽喉腫痛。
- 消積化滯: 青黛丸中常加入其他化解積滯的藥物,如山楂、麥芽等。檳榔具有消積化滯之效,能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增強藥效,更有效地解除積滯,改善症狀。
總之,檳榔在青黛丸中起到瀉火通便、消積化滯的作用,有助於治療熱毒壅盛、咽喉腫痛等症。
青黛丸中含有麝香,主要原因有二:
- 開竅醒神,活血止痛: 麝香性溫,氣味芳香,能開竅醒神,活血止痛,對於因血瘀、氣滯導致的頭昏、頭痛、神志不清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 引藥入經,增強療效: 麝香氣味濃烈,能引導其他藥物迅速進入經絡,增強藥效。在青黛丸中,麝香能引導青黛入肝經,更有效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青黛丸方劑中包含續隨子葉,其原因主要為以下兩點: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續隨子葉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其藥性與青黛相輔相成,能加強全方清熱解毒之力,並促進瘡瘍潰瘍的消腫癒合,對於治療熱毒壅盛、瘡瘍腫痛等症狀有顯著效果。
- 活血化瘀,止血生肌:續隨子葉亦具有活血化瘀、止血生肌之效。在青黛丸中,能輔助青黛散瘀消腫,並促進傷口癒合,有助於治療跌打損傷、外傷出血等症狀。
青黛丸為一傳統中醫方劑,其組成成分多樣,其中包含了一味特殊材料「蝦蟆」。在中醫學中,每味藥物的選用均基於其性味歸經以及治療特點。「蝦蟆」即我們常說的蟾蜍,在中醫藥材裡是一種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功效的藥物。據《本草綱目》記載,蝦蟆性寒、味苦,主要入心、肝二經,擅長於清熱解毒、利水消腫,對於治療疔瘡、痄腮等症有獨到之處。
青黛丸通常用於治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病症,加入蝦蟆的目的在於增強方劑整體的清熱解毒之力,使療效更為顯著。由於蝦蟆本身含有蟾酥等活性成分,因此還具備一定的抗炎鎮痛作用,能有效緩解疼痛症狀。然而,由於蝦蟆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必須嚴格控制劑量,並確保炮製得當,以免引起不良反應。總體而言,青黛丸中添加蝦蟆是為了提升其治療效果,但應用時應謹慎對待,最好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青黛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小兒驚食哽氣」,指小兒因受驚或飲食不化導致氣機阻滯、咽喉或胸膈哽塞不適之症。古代醫家認為,小兒臟腑嬌弱,易受驚嚇而氣亂,或食積停滯,痰氣交阻,引發哽噎、呼吸不暢等症狀。青黛丸以清熱、行氣、消積、通竅為法,旨在化解氣道痰食阻滯,恢復氣機通暢。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 青黛:性寒,清熱解毒,涼血定驚。針對小兒因驚熱內擾所致的氣逆不順,兼能解鬱火。
- 蛤蟆(炙黃):古代用於消積化滯、解毒散結,炙後減其毒性,取其攻逐痰食停滯之效。
- 木香、檳榔:
- 木香辛溫,行脾胃滯氣,緩解胸腹脹滿。
- 檳榔破氣下行,消食導滯,協同木香開泄氣道,除「哽氣」之因。
- 麝香:芳香走竄,開竅通絡,能速通氣機壅塞,助痰食消散。
- 續隨子:辛溫有毒,逐水消癥,破積導滯,與蛤蟆共逐有形之邪。
配伍特點
- 寒溫並用:青黛清熱,佐以木香、蛤蟆等溫通之品,防寒涼遏滯氣機。
- 消補兼施:糯米飯為丸,護胃和中,緩和峻藥之性,適合小兒體質。
- 通竅與導滯並重:麝香開上焦之閉,檳榔、續隨子通下焦之滯,上下分消哽氣。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通過清熱定驚、行氣破結、消積通竅的多重作用,化解小兒因驚恐或食積導致的氣機紊亂。氣行則痰食自消,咽喉胸膈通暢,哽氣自除。其製法強調「避鐵器」,或因部分藥物(如青黛)與鐵易生化學變化,影響藥效,亦符合古代醫家對藥材炮製的經驗認知。
傳統服藥法
青黛1分(細研),蛤蟆1個(炙令黃色),木香1分,檳榔1顆(大者),麝香1分(細研),續隨子2分。上為末,入研了藥令勻,用糯米飯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1丸,以溫水化破服之,其水於銀銚子內煎。
不得犯鐵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青黛丸是一味中藥方劑,在使用時需要遵醫囑。如果對青黛丸過敏,或者有其他不適症狀,應該立即停止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青黛丸, 出處:《傷寒總病論》卷三。 組成:青黛、丁香、黃連各等分。 主治:(匿蟲)瘡。
青黛丸, 出處:《博濟》卷四。 組成:青黛1分,木香1分,豆蔻1分,檳榔1分,麝香1錢,續随子1兩(去皮),蛤蟆3個(燒存性)。 主治:小兒驚食哽氣。
青黛丸, 出處:《慈幼新書》卷九。 組成:橘紅2錢,杏仁2錢,枳實2錢,黃芩2錢,茯苓2錢,白附子2錢,栝樓霜3錢,半夏3錢,膽星3錢,大黃(蒸)1錢,礞石1錢,百部1錢,麻黃1錢,皂角1條。 主治:小兒驚癇,寒熱痘疹。
青黛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二。 組成:青黛1分,檳榔1枚,木香1分,麝香半分(細研),黃連1兩(去須),肉豆蔻1枚(去殼),巴豆半兩,大黃半兩(銼,微炒),鱉半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襕)。 主治:小兒氣疳,腹內有積惡滯結之物。
青黛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六。 組成:青黛(細研)1分,牛黃(細研)1分,麝香(細研)1分,蘆薈(細研)1分,朱砂(細研)1分,雄黃(細研)1分,犀角屑1分,珍珠末1分,琥珀末1分,胡黃連1分,蟾酥1杏仁大(研入),夜明砂半分(微炒),瓜蒂半分,龍腦半分(細研),乾蟾1枚(燒灰),蟬殼7枚(微炒),虎睛1對(酒浸1宿,微炙),母丁香10枚,蜣螂2枚(用大麥面作餅子裹,燒灰)。 主治:小兒驚疳,肌膚羸瘦,心神煩熱,口鼻疳(匿蟲)。
青黛丸, 出處:《古今醫鑑》卷十三引郭師傅方。 組成:青黛(水飛)2錢,黃連(豬膽汁炒)2錢,石膏(火煅)2錢,連翹(去瓤)3錢,桔梗1錢半,升麻1錢半,黃芩(酒炒)2錢,薄荷2錢,防風2錢半,半夏(薑制)2錢,牛膽南星2錢,貝母2錢,枳實(麸炒)1錢半,莪朮(醋炒)1錢半,木香2錢,檳榔2錢,香附(童便浸)3錢,山楂肉2錢,砂仁1錢半,人參(去蘆)1錢半,白朮(麸炒)3錢,茯苓(去皮)3錢,甘草(炙)1錢,紫蘇2錢,麻黃2錢。 主治:小兒癖疾發熱,上攻牙齦,腮頷腫痛生瘡;諸熱痰嗽,傷風身熱,並痘疹出不快,身極熱眼黃;大人傷酒、傷食、傷風、傷氣、頭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