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當歸煎」顧名思義,以當歸為主要藥材,故方劑中必然包含當歸。
其原因如下:
- 藥性主治: 當歸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養血滋陰等功效。因此,當歸煎主要用於治療血虛、血瘀、月經不調、痛經、腸燥便祕等症狀,而當歸正是治療這些疾病的核心藥材。
- 命名原則: 古代醫家在命名方劑時,通常會以方劑中最重要的藥材命名,方便辨識和記憶。因此,「當歸煎」中的「當歸」不僅是藥材,也是方劑的核心代表,突顯其重要性。
當歸煎中加入赤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當歸擅長補血活血,而赤芍則以涼血止痛見長。兩者結合,可更有效地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適用於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腫脹。
- 配伍相宜,增效減毒:當歸性溫,赤芍性涼,二者相配,可起到寒熱相濟的作用,既能發揮補血活血之效,又能防止溫燥傷陰,減少藥物的副作用,提高療效。
當歸煎方中加入牡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潛陽,安神定驚: 牡蠣性寒鹹,入肝、腎經,具有滋陰潛陽、鎮心安神、軟堅散結的功效。當歸煎主治血虛心悸,失眠多夢,頭暈目眩等症狀,牡蠣的加入可起到滋陰安神、潛陽降火的作用,緩解患者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的症狀。
- 軟堅散結,化痰止咳: 牡蠣可軟堅散結,化痰止咳,對於伴有痰多咳嗽的患者,牡蠣的加入可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當歸煎方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滋陰:熟地黃味甘、性溫,入心、肝、腎經,具有補血滋陰、填精益髓的功效。當歸則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二者合用,能相輔相成,更有效地達到補血滋陰之效。
- 溫陽助陽:熟地黃性溫,可溫陽助陽,有助於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氣血運行。當歸則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液循環不暢導致的疼痛等症狀。二者合用,能溫陽助陽、活血化瘀,共同改善血瘀疼痛。
當歸煎方劑中加入阿膠,主要原因有二:
- 補血滋陰:阿膠性甘平,入血分,具有補血滋陰、潤燥止血的功效。與當歸同為補血良藥,相輔相成,可增強補血效果,並能滋潤陰血,改善血虛所致的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等症狀。
- 固本培元:阿膠具有較強的補益作用,能促進血細胞生成,提高免疫力,有助於改善體質,達到固本培元的功效。與當歸配合,可提升整體療效,使補血效果更顯著,並能促進身體恢復。
「當歸煎」中加入文蛤,看似奇特,實則暗藏玄機。文蛤性味甘鹹寒,入肺、胃經,具清熱利濕、化痰止咳、軟堅散結之效。
當歸煎中加入文蛤,主要有兩方面考量:
- 平衡藥性: 當歸性溫,補血活血,若單味使用,易燥熱傷陰。文蛤性寒,可緩解當歸溫燥之性,使藥性平和,更適合體質偏熱者使用。
- 增效協同: 文蛤清熱利濕,可與當歸活血化瘀之效相輔相成,共同治療血瘀阻滯、濕熱內蘊所致的各種病症,例如月經不調、痛經等。
當歸煎方中加入白芍,是利用兩藥的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 緩解當歸活血之性: 當歸活血化瘀力強,但亦易傷血,白芍則能斂陰止血,緩解當歸的燥烈之性,使活血而不傷血。
- 調和營血: 當歸補血,白芍養血,兩藥相合,能更有效地調和營血,改善氣血不足的情況。
白芍的加入,如同為當歸的活血功效加上一道保險,使其藥性更溫和,藥效更穩定,達到滋陰補血、活血止痛的功效。
當歸煎中加入續斷,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協同補血活血:當歸擅長補血活血,續斷則以補肝腎、強筋骨著稱。二者合用,相輔相成,可加強補血活血之效,並兼具強筋健骨之效,適用於血虛兼有筋骨疼痛者。
2. 改善血虛所致的腰膝痠軟:當歸補血,續斷補肝腎,二者皆能改善血虛所致的腰膝痠軟、肢體乏力等症狀。同時,續斷還具止痛作用,可緩解由血虛引起的疼痛。
「當歸煎」方劑中加入「地榆」,主要有兩個原因:
1. 止血固澀: 地榆性寒,味苦澀,入肝、脾經,具有涼血止血、收斂止瀉的功效。當歸則有補血活血之效,兩者搭配可協同止血,並防止血瘀,使血液流通順暢,更適合治療各種出血症。
2. 清熱解毒: 地榆能清熱解毒,對於由熱毒引起的出血症,如吐血、咯血、便血等,能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搭配當歸,可增強補血活血之效,並防止血瘀,使患者恢復健康。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名為「當歸煎」,主治「婦人室女,赤白不止,腹內疼痛,四肢煩疼,不欲飲食,日漸羸瘦」。其核心病機為氣血虛弱兼瘀滯,症狀特點如下:
- 赤白不止:指婦女帶下赤白相雜,屬衝任不固、血分瘀熱夾濕。
- 腹內疼痛、四肢煩疼:氣血不足致經絡失養,瘀血阻絡則痛,涉及肝脾失調。
- 不欲飲食、羸瘦:脾虛氣弱,運化失常,久而氣血生化不足。
此方兼具內服外塗雙重用法,顯示其針對虛瘀交雜、內外兼治的設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分類與配伍思路
補益氣血:
- 當歸、黃耆、生地黃:補血養陰,兼能活血(當歸)與益氣(黃耆)。
- 甘草:和中調藥,緩急止痛。
活血化瘀止痛:
- 沒藥、乳香、川芎、赤芍、自然銅、麒麟竭:化瘀通絡,治腹內疼痛與四肢煩疼。
- 麝香:開竅通絡,增強血行,適合頑固瘀滯。
溫通行氣:
- 桂心、丁香、木香、沈香、檳榔:溫通經脈,散寒行氣,助藥力透達。
收斂固澀:
- 雲母粉、密陽僧(密陀僧):外用可收濕斂瘡,內服或助固澀帶下。
特殊用藥:
- 野駝臘、黃犬脂:動物油脂滋潤藥性,助藥貼附患處;內服可潤燥補虛。
- 漏蘆、白芷、白蘞:清熱解毒,治帶下赤白夾熱。
二、方劑作用特點
內服機理:
- 補虛化瘀並行:以當歸、黃耆補氣血,配合大量活血藥疏通瘀滯,改善腹痛羸瘦。
- 酒煎地黃汁:酒行藥勢,地黃滋陰,共煮成膏,緩和藥性而滋養。
外用機理:
- 膏劑塗貼:利用油脂與活血藥(如乳香、沒藥)直接作用患處,療局部疼痛或瘡瘍。
三、推論可能功效
此方通過補虛、活血、溫通三者結合,針對婦科「虛中夾瘀」證候:
- 氣血得補則衝任固,帶下減;
- 瘀去絡通則腹痛止;
- 脾氣健運則食欲復,羸瘦漸改善。
外用時,活血成分或可療跌打損傷或局部瘀腫,但古籍主述仍以婦科為重。
總結:當歸煎體現「攻補兼施」思維,尤其適合氣血虛弱而瘀血內阻之複雜病證,其膏劑形式便於長期調理,符合慢性虛瘀交雜的治療需求。
傳統服藥法
當歸1兩,沒藥3分,麝香半兩(細研),乳香半兩,桂心半兩,朱砂半兩(細研),黃耆3分,漏蘆半兩,自然銅半兩,丁香半兩,木香3分,芎窮半兩,麒麟竭3分,檳榔半兩,雲母粉半兩,沈香半兩,甘草半兩,白蘞半兩,白芷半兩,密陽僧半兩,赤芍藥3分,野駝臘3分,黃犬脂3分(兩),生地黃半斤(絞取汁)。
上除脂,並為末,銀鍋內,先用好酒5升,以慢火煎去2升,即下地黃汁,更煎漸濃,次入野駝脂,不住手以柳木蓖攪如膏,即下藥末,更攪令勻,以瓷盒盛。
每日空心、午時、晚間服1彈丸大,以甘草酒調下。外取塗貼患處,亦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當歸煎, 出處:《普濟方》卷三二七。 組成: 當歸煎(《普濟方》卷三二七。)出處:《普濟方》卷三二七。組成:四物湯加甘草半兩。主治:去敗血,生好血。 。 主治:去敗血,生好血。
當歸煎, 出處:《宋氏女科》。 組成:當歸(酒洗,浸)1兩,牡蠣(火煅)1兩,阿膠(炒)1兩,白芍藥(酒炒)1兩,續斷(酒浸)1兩,地榆5錢,白茯苓1兩,荊芥(炒黑)1兩。 主治:赤白帶不止,腹內疼痛,四肢煩疼,不用飲食,日漸羸瘦。
當歸煎, 出處:《濟生》卷六。 組成:當歸(去蘆,酒浸)1兩,赤芍藥1兩,牡蠣(火煅,取粉)1兩,熟地黃(酒蒸,焙)1兩,阿膠(銼,蛤粉炒成珠子)1兩,白芍藥1兩,續斷(酒浸)1兩,地榆半兩。 主治:婦人室女,赤白不止,腹內疼痛,四肢煩疼,不欲飲食,日漸羸瘦。
當歸煎, 出處:《聖惠》卷六十一。 組成:當歸1兩,沒藥3分,麝香半兩(細研),乳香半兩,桂心半兩,朱砂半兩(細研),黃耆3分,漏蘆半兩,自然銅半兩,丁香半兩,木香3分,川芎半兩,麒麟竭3分,檳榔半兩,雲母粉半兩,沉香半兩,甘草半兩,白蘞半兩,白芷半兩,密陀僧半兩,赤芍藥3分,野駝脂3分,黃犬脂3分(兩),生地黃半斤(絞取汁)。 主治:腸內生癰腫,令人心膈間氣滯,急痛,肚熱,嘔逆,小便黃赤焮,腹表發腫,腸中夜間如湯沸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