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歸和血散

當歸和血散

DANG GUI HE XUE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脾胃論》卷下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偏熱 (1.7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3%
心經 15%
脾經 13%
胃經 12%
肺經 12%
大腸經 8%
膽經 7%
腎經 3%
心包經 3%
肝經
心經
脾經
胃經
肺經
大腸經
膽經
腎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當歸和血散方中加入川芎,是基於其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與方劑整體目的相輔相成。

首先,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的特性,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經絡瘀阻,與當歸共同增強活血功效,更有效地治療血瘀所致的病症。

其次,川芎還具備行氣止痛的作用,能疏通氣血,緩解疼痛。當歸和血散方常用於治療經期腹痛、痛經等症,川芎的加入能協同當歸,有效緩解疼痛,提高療效。

當歸和血散方中加入青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痛: 青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解鬱、消食導滯的功效。當歸和血散方中常用於治療血瘀阻滯、經絡不通所致的疼痛,青皮加入後可協同當歸行氣活血,疏通經絡,減輕疼痛。
  2. 消瘀散結: 青皮具有消積化瘀的作用,與當歸、川芎等活血化瘀藥配合,能有效地消除血瘀,散結止痛,從而改善血瘀所致的各種症狀。

當歸和血散中加入槐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涼血止血:槐花性涼,味苦,具有清熱涼血、止血消腫之效。可輔助當歸活血化瘀,改善出血症狀,尤其針對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如鼻衄、齒衄、咯血等。
  2. 收斂止瀉:槐花亦有收斂止瀉之效,可與當歸共同作用,緩解因血熱妄行或脾胃虛弱所致的腹瀉。

因此,槐花在當歸和血散中發揮著涼血止血、收斂止瀉的輔助作用,使方劑功效更全面,療效更顯著。

當歸和血散方劑中加入荊芥,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疏散風熱,透邪外出: 荊芥性辛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透邪外出之效。當歸和血散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血瘀証,而風熱往往是血瘀証的病因之一。加入荊芥,可疏散風熱,防止風熱之邪阻礙血行,加強活血化瘀的效果。

二、 配合當歸,活血止痛: 荊芥具有活血止痛之效,與當歸相配,能更有效地活血化瘀,緩解疼痛。

當歸和血散方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血滋陰,養血生血:熟地黃性溫,味甘苦,歸肝、腎經,具有補血滋陰、養血生血之功效。與當歸共同使用,能更好地達到補血和血的作用,尤其適用於血虛兼有陰虛者。
  2. 固精止血,調和藥性:熟地黃亦能固精止血,與當歸、川芎等藥材搭配使用,可更好地止血止痛,並能調和藥性,避免單味藥材過於寒涼或燥熱,使藥效更加協調。

「當歸和血散」方中加入白朮,是基於其健脾燥濕、益氣昇陽的功效,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白朮能健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有助於改善因血虛引起的脾胃虛弱,促進藥物吸收和利用。同時,白朮燥濕,可祛除體內濕邪,防止藥物濕困脾胃,減輕藥物對脾胃的負擔,提高藥效。

此外,白朮還可升陽氣,促進氣血運行,配合當歸活血補血,更有效地改善血虛所致的頭暈目眩、面色蒼白、四肢乏力等症狀。

「當歸和血散」方劑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 當歸為常用補血藥,能補血養血、活血止痛。方劑中加入當歸,可補益氣血,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
  2. 調和藥性: 當歸性溫,味甘辛,能調和藥性,使其更易於吸收利用。同時,當歸還能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發揮更好的療效。

因此,當歸在「當歸和血散」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助於改善氣血循環,促進血液運行,達到治療目的。

當歸和血散方中加入升麻,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升舉陽氣,引血歸源:升麻性微溫,味甘,具有升舉陽氣、散寒解表、升提中氣的作用。當歸和血散方中,當歸補血活血,但若血虛不升,則難以起到滋養的作用。升麻的升舉陽氣作用,可使氣血上行,引血歸源,促進血液運行至病竈部位,發揮更好的治療效果。
  2. 疏散瘀滯,活血止痛:升麻還能疏散血瘀,活血止痛。當歸和血散方中,若瘀血阻滯,則會加重疼痛症狀。升麻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促進血行,疏通經絡,減輕疼痛,輔助當歸活血止痛。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當歸和血散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腸澼下血」與「濕毒下血」:

  1. 腸澼下血:指因濕熱、氣滯或氣虛導致的腸道病變(如痢疾、腸風),症見腹痛、便血,血色或鮮紅或暗紫,多與濕熱藴結、血絡損傷有關。
  2. 濕毒下血:因濕熱毒邪下注大腸,迫血妄行,常見下血色暗、黏稠異臭,或伴肛門灼熱、舌苔黃膩,屬濕熱夾瘀之證。

此方通過調和氣血、清熱祛濕、升舉脾陽,以達止血、化瘀、除濕之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當歸身(君藥)

    • 補血和血,性溫潤而能行血,用於便血可防留瘀,兼顧血虛與瘀滯。
  2. 熟地黃、川芎(臣藥)

    • 熟地滋陰養血,助當歸補血之效;川芎為血中氣藥,活血行氣,與當歸協調氣血,改善血行不暢。
  3. 槐花、荊芥穗(佐藥)

    • 槐花涼血止血,清大腸濕熱,專治腸風便血;荊芥穗炒炭後增強止血力,兼祛風理血,助血歸經。
  4. 升麻、白朮、青皮(佐使藥)

    • 升麻升舉陽氣,防氣陷加重下血,引藥上行以調氣機;
    • 白朮健脾燥濕,固中焦以斷濕毒之源;
    • 青皮疏肝破滯,理氣止痛,防氣滯血瘀。

三、全方配伍特點

  • 動靜結合:當歸、熟地補血靜守,川芎、青皮行氣活血,調和而不留瘀。
  • 升降同調:升麻升清陽,槐花降濁涼血,斡旋中焦氣機,復腸道正常運化。
  • 標本兼治:以止血治標(槐花、荊芥),補血理氣治本(當歸、熟地、白朮),契合「和血」之名。

此方適用於氣血失調、濕熱夾瘀之便血,體現「補而不滯、行而不傷」的配伍智慧。

傳統服藥法


川芎4分,青皮6分,槐花6分,荊芥穗6分,熟地黃6分,白朮6分,當歸身1錢,升麻1錢。
上為細末。
每服2-3錢,清米飲湯調下,食前服。
槐花散(《蘭室秘藏》卷下)、當歸和血湯(《濟陽綱目》卷六十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當歸和血散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痢疾志賀桿菌病阿米巴病胃腸出血大腸激擾綜合症腹瀉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

相同名稱方劑


當歸和血散, 出處:《證治寶鑑》卷八。 組成:當歸、白芍、川芎、桔梗、秦艽、黑薑。 主治:泄瀉。

當歸和血散, 出處:《脾胃論》卷下。 組成:川芎4分,青皮6分,槐花6分,荊芥穗6分,熟地黃6分,白朮6分,當歸身1錢,升麻1錢。 主治:腸澼下血,濕毒下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