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平肝飲中加入柴胡,主要基於其疏肝解鬱、降逆止嘔的功效。
柴胡味苦辛,性微寒,歸肝膽經,具有疏解肝氣鬱結、降逆止嘔的作用。肝氣鬱結會導致頭痛眩暈、胸脅脹痛、情緒煩躁等症狀,而柴胡能疏解肝氣,使肝氣舒暢,從而緩解這些症狀。同時,柴胡還能降逆止嘔,對於肝氣上逆引起的嘔吐也有較好的療效。
因此,平肝飲中加入柴胡,可以起到疏肝解鬱、降逆止嘔,緩解肝氣鬱結導致的各種症狀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平肝飲中加入白芍,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作用:
- 緩解肝陽上亢: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的功效,可滋養肝陰,緩解肝陽上亢所致的頭痛、眩暈、失眠等症狀,起到平肝的作用。
- 調和氣血:白芍能養血柔肝,調和氣血,改善肝血不足所致的肝氣不舒、脅肋疼痛等症狀,進一步輔助平肝飲達到改善肝臟功能的目的。
平肝飲中加入香附,主要是因為香附具有以下功效:
- 疏肝解鬱:香附味辛、苦,性溫,能行氣解鬱,疏肝理氣,對於肝鬱氣滯所致的胸悶、脅痛、腹脹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 調和肝脾:香附入肝經,又兼入脾經,能調和肝脾,使肝氣疏暢,脾氣健運,對於肝脾不和所致的月經不調、乳房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也有療效。
因此,在平肝飲中加入香附,可以起到疏肝解鬱、調和肝脾的功效,有助於治療肝氣不舒、肝脾不和等症狀。
平肝飲中加入青皮,主要是利用其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
青皮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變種的未成熟果皮,味苦辛,性溫,入肝、脾經。其疏肝解鬱作用,可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痞滿、消化不良等症狀。而理氣止痛作用,則可緩解因肝氣不舒引起的疼痛,例如頭疼、乳房脹痛等。因此,在平肝飲中加入青皮,可以更好地達到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從而改善肝氣不舒所致的各種症狀。
平肝飲中加入鱉甲,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項藥性:
- 滋陰潛陽: 鱉甲性寒,味甘鹹,入肝、腎經,具有滋陰降火、潛陽安神之效。對於肝陽上亢、頭暈目眩、心煩易怒、失眠多夢等症狀,鱉甲能有效地滋陰降火,平息肝陽,達到潛陽安神之目的。
- 軟堅散結: 鱉甲還具有軟堅散結之效,對於一些由肝氣鬱結所致的症狀,例如乳房腫塊、頸部淋巴結腫大等,鱉甲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綜上所述,平肝飲中加入鱉甲,旨在通過滋陰潛陽、軟堅散結的功效,達到平肝息風、安神定志的效果。
平肝飲中包含檳榔,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作用:
- 降逆止嘔: 檳榔味辛性溫,入胃、大腸經,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對於肝氣上逆所致的眩暈、頭痛、嘔吐等症狀,檳榔能有效平復肝氣,緩解不適。
- 疏肝理氣: 檳榔能行氣消積,有助於疏通肝氣鬱結,改善肝氣不舒所致的胸悶、脅痛、腹脹等症狀。
總之,平肝飲中加入檳榔,是為了協同其他藥材,綜合發揮降逆止嘔、疏肝理氣的功效,達到平肝止眩、舒肝解鬱的目的。
平肝飲中包含莪朮,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行氣止痛,消瘀散結: 莪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止痛、消瘀散結之效。對於肝氣鬱結所致的頭暈目眩、胸脅脹痛、乳房脹痛等症狀,莪朮能疏肝理氣,緩解疼痛。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莪朮亦具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在一些肝火上炎、肝熱目赤等情況下,莪朮能清熱瀉火,減輕炎症反應。
因此,平肝飲中加入莪朮,可綜合發揮其行氣止痛、消瘀散結、清熱解毒等功效,達到平肝疏肝、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效果。
平肝飲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疏肝解鬱:吳茱萸性溫,味辛,入肝經,可疏肝理氣,解鬱止痛。對於肝氣鬱結所致的頭暈目眩、胸脅脹痛、情緒抑鬱等症狀,吳茱萸能起到緩解作用。
- 降逆止嘔:吳茱萸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能抑制肝氣上逆所致的噁心嘔吐。平肝飲中加入吳茱萸,有助於穩定肝氣,防止其上逆犯心,達到止嘔的目的。
因此,吳茱萸在平肝飲中扮演著疏肝解鬱、降逆止嘔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治療肝氣不舒、肝陽上亢引起的各種症狀。
平肝飲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緩和藥性:平肝飲常以較為辛辣、苦寒的藥物組成,如龍膽草、柴胡等,容易傷及脾胃。甘草性甘溫,可調和藥性,避免過於寒涼,保護脾胃,使藥物更易於吸收。
- 增強藥效:甘草味甘,具有益氣健脾、和緩心神的作用,可以協同其他藥物,更有效地平肝息風、安神定志。例如,甘草與柴胡搭配,可增強柴胡疏肝解鬱的功效,並減輕其燥性。
主治功效
平肝飲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左脅下痞滿,宗筋努張不快
平肝飲的主要功效是疏肝理氣,消痞除滿,主要用於治療由於肝氣鬱結導致的左脅下痞滿,宗筋努張不快等症狀。多篇古文均有相關記載,例如:
- 《仁齋直指方論》:「平肝飲子,專治喜怒不節,肝氣不平,邪乘脾胃,心腹脹滿,頭暈嘔逆,脈來浮弦。」
- 《世醫得效方》:「平肝飲子 治喜怒不節,肝氣不平。邪乘脾胃,心脹滿,連兩脅妨悶,頭暈嘔逆,脈來浮弦。」
- 《嚴氏濟生方》:「治喜怒不節,肝氣不平,邪乘脾胃,心腹脹滿,連兩脅妨悶,頭暈嘔逆,脈來浮弦。」
- 《雜病廣要》:「平肝飲子,治喜怒不節,肝氣不平,邪乘脾胃,心腹脹滿,連兩脅妨悶,頭暈嘔逆,脈來浮弦。」
- 《醫學入門》:「平肝飲子用防歸,枳梗川芎木桂枝,揀參橘芍檳甘草,腹脅妨暈嘔脹醫。」「因怒傷肝勝脾者,痞滿喘急,平肝飲子,甚者當歸龍薈丸。」
- 《醫方選要》:「平肝飲子,治喜怒不節,肝氣不平,邪乘脾胃,心腹脹滿,頭眩嘔逆,脈來浮弦。」
- 《醫方集宜》:「治怒氣傷肝,邪中脾胃,心腹脹滿,嘔逆,脈弦」
- 《濟陽綱目》:「因怒傷肝勝脾者,痞滿喘急,平肝飲子。」
- 《保命歌括》:「如因怒傷肝,肝克脾,脾氣不勝,必脹於胃,名曰勝克。怒乘肺,肺氣不傳,必脹於大腸,名曰乘克。宜平肝飲子主之。」
- 《保命歌括》:「平肝飲子,治喜怒不節,肝氣不平,邪乘脾胃,心腹脹滿,頭暈,嘔逆,脈來浮弦。」
- 《古今醫統大全》:「平肝飲子,治喜怒不節,肝氣不平,邪乘脾胃,心腹脹滿,頭暈嘔逆,脈浮而弦。」
治療原理
平肝飲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
方中柴胡為君藥,疏肝解鬱,升舉清陽;香附、青皮疏肝理氣,解鬱止痛;白芍養血柔肝,緩急止痛。四藥合用,共奏疏肝解鬱,理氣止痛之功,使肝氣條達,氣機通暢,則脅下痞滿、宗筋努張等症狀可除。
2. 行氣消痞,化痰散結
方中檳榔消食行氣,殺蟲除積;莪朮活血散瘀,消癥破積;吳茱萸溫中散寒,降逆止痛;鳥甲滋陰補肝,軟堅散結。四藥合用,可以行氣消痞,化痰散結,有助於消除由於氣滯、痰濕、瘀血等因素導致的痞滿。
3. 調和脾胃,健運中焦
方中甘草調和諸藥,益氣和中。肝氣鬱結,常可影響脾胃功能,導致脾失健運,出現腹脹、嘔逆等症狀。平肝飲中雖未直接使用健脾藥物,但通過疏肝理氣,使肝氣條達,則脾胃功能自可恢復,這也是中醫“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的治療原則的體現。
4. 標本兼治,攻補兼施
平肝飲以疏肝理氣為主,兼顧化痰散結、調和脾胃,體現了標本兼治的原則。方中雖以疏肝理氣藥物為主,但也配伍了甘草來益氣和中,體現了攻補兼施的思想。
其他應用
除了治療上述主症外,部分古文還提到了平肝飲的其他一些應用:
- 《奇效良方》和《醫方集宜》中提到平肝飲可以治療因情志不遂,肝氣鬱結,影響脾胃功能,導致的心腹脹滿,頭眩嘔逆,脈來浮弦等症狀。
- 《醫學指要》中提到平肝飲可以作為治療左關肝脈,三按有力為實證的方劑之一。
- 《辨證錄》中提到可以用香梔平肝飲治療飢餓之後,腹中腸鳴,手按之鳴少止的症狀,認為此方「脾肝同治」,「妙在行肝氣之郁居多」。
- 《濟陽綱目》中提到平肝飲可以治療因怒傷肝勝脾導致的痞滿喘急。
- 《身經通考》和《救生集》中提到了四順平肝飲,可以治療頭悶火滯不清。
這些記載提示平肝飲在古代還被用於一些與肝氣鬱結相關的其他疾病的治療。
綜上所述,平肝飲以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為主要功效,通過行氣消痞、化痰散結、調和脾胃等作用,達到治療肝氣鬱結所致的左脅下痞滿、宗筋努張不快等症狀的目的,是一個針對性強、療效確切的方劑。
傳統服藥法
柴胡1錢3分,芍藥1錢3分,香附1錢3分,青皮1錢,鱉甲1錢,檳榔1錢,莪朮8分,吳茱萸5分,甘草少許。
若積熱者,加胡黃連;腹滿,加枳實、厚朴;大便秘,加大黃。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辛溫,有一定的刺激性,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平肝飲, 出處:《觀聚方要補》卷三。 組成:柴胡1錢3分,芍藥1錢3分,香附1錢3分,青皮1錢,鱉甲1錢,檳榔1錢,莪朮8分,吳茱萸5分,甘草少許。 主治:左脅下痞滿,宗筋努張不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