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殼散

XIANG KE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女科指南》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1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3%
肝經 23%
肺經 14%
胃經 14%
心經 8%
大腸經 5%
三焦經 2%
腎經 2%
膽經 2%
脾經
肝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大腸經
三焦經
腎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7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香殼散」,主要成分是:枳殼、紅花、白芍、青皮、陳皮、甘草、烏梅、當歸、莪朮、香附,主治功效是:肌肉勞損,導致嘔吐出血。

香殼散方劑組成:

  1.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2. 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
  3. 陳皮:性溫,味苦、辛,歸脾、肺經。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
  4.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5. 莪朮:具有活血化瘀、理氣行氣、破血消癥、健脾胃和消食化積的功效。
  6. 紅花:在傳統中醫裡具有多種藥效,包括調經和通經、活血化瘀、通經絡以及清熱涼血等功效。
  7. 青皮:性辛、溫、微苦,入肝、脾、胃經,具有理氣行氣、活血化瘀、疏肝解鬱、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
  8. 烏梅:具有固澀收斂、驅蟲殺蟲、生津止渴、止咳平喘、止血、止瀉、止嘔等功效。
  9. 香附:辛散苦降,能理氣解鬱,疏肝理氣,調經止痛,散結消痞。
  10. 枳殼: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

總結:

中藥方劑「香殼散」由枳殼、紅花、白芍、青皮、陳皮、甘草、烏梅、當歸、莪朮、香附等藥材組成,具有理氣行氣、活血化瘀、疏肝解鬱、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適用於治療肌肉勞損,導致嘔吐出血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枳殼、紅花、白芍、青皮、陳皮、甘草、烏梅、當歸、莪朮、香附。
水煎服。

方劑組成解釋


枳殼、紅花、白芍、青皮、陳皮、甘草、烏梅、當歸、莪朮、香附等均具有行氣止痛、和血化瘀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骨疲勞傷嘔血。其中,枳殼、紅花、白芍、青皮、陳皮、甘草、烏梅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可緩解骨疲勞傷引起的疼痛;當歸、莪朮、香附具有和血化瘀的功效,可改善骨疲勞傷引起的瘀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孕婦及月經量多者慎用。

相關疾病


肺結核腹股溝疝氣容易焦慮恐懼嘔吐胃腸出血容易憂鬱睪丸疼痛腫脹吐血

相同名稱方劑


香殼散, 出處:《衛生總微》卷七。 組成:橘皮(洗去瓤)。 主治:小兒傷寒,心胸滿悶不快。

香殼散, 出處:《女科指南》。 組成:枳殼、紅花、白芍、青皮、陳皮、甘草、烏梅、當歸、莪朮、香附。 主治:骨疲勞傷嘔血。

香殼散, 出處:《宣明論》卷十三。 組成:舶上茴香(用鹽炒)1兩,枳殼1兩,沒藥半兩。 主治:小腸氣,臍腹攪痛急,陰股中疼悶,不省人事。

香殼散,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 組成:黑牽牛3錢,茴香1兩(炒),延胡索半兩(炒),枳殼(去瓤)半兩(麸炒)。 主治:小腸疝氣。外腎腫痛。

香殼散, 出處:《張氏醫通》卷十四。 組成:香附(薑汁炒)3錢,枳殼(炒)2錢,青皮(炒)1錢,陳皮1錢,烏藥1錢,赤芍藥1錢,蓬朮(醋炒)1錢,歸尾3錢,紅花5分,甘草炙2分,甘草生3分。 主治:理氣活血。主治:蓄血暴起,胸脅小腹作痛。傷寒癒後,因事觸怒,氣鬱血結,少腹急痛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