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響骨膏
XIANG GU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永樂大典》卷一三八八○引《風科集驗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熱 (1.33)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響骨膏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清熱解毒的功效。響骨膏主要針對骨骼疼痛、筋骨不適,而生地黃可以清熱涼血,緩解因熱毒或瘀血引起的骨骼疼痛,同時也能滋陰潤燥,改善骨骼的營養供應。
2. 緩解燥熱: 一些骨骼問題可能伴隨燥熱症狀,例如骨質疏鬆、關節炎等。生地黃可以滋陰降火,緩解燥熱,有助於改善骨骼的健康狀況,促進骨骼再生。
響骨膏中加入骨碎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腎壯骨: 骨碎補性溫,味甘,入肝、腎經,具有補腎壯骨、止血生肌的功效。它能補益肝腎,促進骨骼生長,對於骨折、骨質疏鬆、腰膝痠軟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
- 活血化瘀: 骨碎補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營養,有利於骨折癒合和骨骼修復。
因此,響骨膏中加入骨碎補,可以發揮其補腎壯骨和活血化瘀的功效,促進骨折癒合,加速骨骼修復,達到治療效果。
響骨膏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散寒,止痛消腫: 生薑性溫,入肺、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消腫的功效。響骨膏多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筋骨疼痛等症,生薑可溫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散寒止痛,並減輕局部腫脹,有助於傷勢恢復。
- 解毒止癢: 生薑具有解毒止癢的功效,可緩解跌打損傷導致的局部瘙癢,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療效。
總之,生薑的加入,可增強響骨膏溫經散寒、止痛消腫、解毒止癢的效果,提升藥效。
響骨膏中加入蒲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蒲黃性味甘平,入肝、膀胱經,具有活血化瘀、止血生肌的功效。響骨膏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瘀血腫痛等,蒲黃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加速傷口癒合,有助於骨骼恢復。
- 消腫止痛:蒲黃還具有一定的消腫止痛作用,能緩解因跌打損傷或骨折引起的疼痛和腫脹,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響骨膏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風寒濕痹,筋骨腫脹,走注疼痛」,屬中醫痹證範疇,多因風寒濕邪侵襲經絡,氣血瘀滯所致。其特點為關節腫脹、疼痛遊走不定,或固定不移,影響肢體活動。外用膏劑直接敷貼患處,能活血散瘀、祛風除濕、消腫止痛,適用於慢性筋骨損傷或風濕痹痛。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生地黃(炒):
- 性甘微寒,炒製後寒性減緩,兼顧滋陰養血與活血之效。
- 此方取炒用,避其滋膩,轉為活血散瘀,協助修復筋骨損傷,緩解局部瘀熱腫痛。
骨碎補(炒):
- 苦溫歸腎,炒後溫通力增,為傷科要藥。
- 強筋續骨,兼祛風濕,直接針對筋骨損傷及痹痛,改善氣血不通所致腫脹。
敗薑(炒):
- 即乾薑或老薑,炒後辛熱之性更甚,溫經散寒力強。
- 能驅除經絡寒濕,促進局部氣血流通,與骨碎補協同增強溫通止痛之效。
蒲黃(炒):
- 生用活血,炒用偏於化瘀止血,此方取炒用。
- 能消散瘀血,減輕腫脹,與生地黃共奏活血消腫之效。
配伍特點:
- 溫通為主,兼顧活血:骨碎補、敗薑溫散寒濕,生地黃、蒲黃活血化瘀,契合痹證「不通則痛」病機。
- 外敷藥直達病所:以米醋熬膏,醋能軟堅散結,助藥滲透;配芸台子散(推測為散瘀消腫之劑)加強療效。
治療原理:
此方通過溫通經絡、散寒祛濕、活血消腫,改善局部氣血瘀滯。風寒濕邪得散,則痹痛減輕;瘀血化解,則腫脹消退。外敷反覆施藥,持續刺激患處,促進修復,體現中醫「內病外治」與「急則治標」思路。
傳統服藥法
生地黃(炒)半斤,骨碎補(炒)半斤,敗薑半斤(炒)半斤,蒲黃4兩(炒)。
上為細末。
每服用藥3匙,入面半匙,米醋熬成膏。熱貼患處,10-20遍訖。然後再敷上芸台子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本方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孕婦慎用。
- 本方有溫熱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響骨膏, 出處:《永樂大典》卷一三八八○引《風科集驗方》。 組成:生地黃(炒)半斤,骨碎補(炒)半斤,敗薑(炒)半斤,蒲黃4兩(炒)。 主治:風寒濕痹,筋骨腫脹,走註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