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蒲黃散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蒲黃性寒,生薑性溫,二者相配,可緩解蒲黃的寒性,避免過寒傷胃,使藥性更加平和,更易於人體吸收。
- 增強止血功效:生薑具有溫中散寒、止血化瘀的功效,與蒲黃一同使用,可加強止血效果,並促進血液循環,有利於傷口癒合。
總體而言,生薑的加入,不僅使蒲黃散的藥性更加協調,更能提升其止血功效,使之更好地發揮療效。
蒲黃散中包含蒲黃,乃取其活血化瘀,利水消腫之效。
蒲黃性味甘平,入心、肝、膀胱經,具有活血化瘀、利水消腫、止血止痛之功效。其藥理研究表明,蒲黃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並具有抗炎、抗血栓形成的作用。
因此,蒲黃散中加入蒲黃,意在通過其活血化瘀、利水消腫的作用,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蒲黃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婦人胎前産後赤白痢」,即孕婦或產後婦女所患之赤白痢疾。古代醫家認為,此類痢疾多因氣血失調、寒熱交雜,或產後瘀血未淨所致。赤痢偏熱,白痢偏寒,赤白相兼則寒熱錯雜,需兼顧氣血雙調、止血化瘀,同時顧護產後體虛或胎前氣血不穩之特質。
方劑組成邏輯推理及治療原理
蒲黃(3合):
- 性味甘平,主入肝、心包經,具有活血化瘀、止血止痛之效。生用偏活血,炒用偏止血。此方未註明炮製,可能生熟並用,兼顧產後瘀血(活血)與痢下出血(止血)。
- 針對赤白痢,蒲黃能調節腸道氣血,消除滯下膿血,符合「行血則便膿自愈」之治痢原則。
當歸(1兩):
- 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為補血調經要藥,兼具潤腸通便之效。
- 在產後或胎前應用,可補益虧虛之血,同時緩解痢疾導致的血虛腸燥;其辛散之性亦助蒲黃活血,避免瘀滯。
鹿茸(1枚,燒):
- 甘鹹溫,歸腎、肝經,傳統用於補益精血、溫養衝任。此方特別註明「燒」,可能為製成鹿茸炭,增強止血固澀之功,兼保留溫陽之效。
- 產後或胎前體虛,鹿茸可溫補下元,提振陽氣,改善因虛寒導致的白痢;其固澀之性亦能收斂赤白痢之滑脫。
全方配伍思路
- 氣血同調:當歸補血、蒲黃活血,解決產後或胎前氣血失和。
- 寒熱兼顧:鹿茸溫陽散寒,蒲黃清熱止血(若生用),契合赤白痢寒熱錯雜病機。
- 通澀並用:蒲黃、當歸活血通滯以祛邪,鹿茸炭固澀止痢以防脫,標本兼治。
延伸推論
此方可能適用於產後惡露不盡合併痢疾,或孕期因氣血虛弱、感染所致之下痢。鹿茸溫補特性顯示患者或有陽虛見證(如畏寒、脈弱),若純屬熱毒赤痢則非所宜。整體展現古代婦科痢疾治療中,注重體質與病邪並治的特色。
傳統服藥法
蒲黃3合,當歸1兩,鹿茸1枚(燒)。上為散。
每服方寸匕,食前飲調下,每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蒲黃散, 出處:《鬼遺》卷二。 組成:麻勃1兩(7月7日者),蒲黃2兩。 主治:金瘡內瘻。
蒲黃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九七引《儒門事親》。 組成:蒲黃1兩,血竭半兩。 主治:痔漏。
蒲黃散, 出處:《得效》卷十四。 組成:車前子1分,黃芩1分,蒲黃1分,生地黃1分,牡蠣1分,芍藥1分。 主治:婦人産後大小便不利,下血。
蒲黃散, 出處:《濟陰綱目》卷一。 組成:黃芩5分,當歸4分,柏葉4分,蒲黃4分,生薑2分,艾葉1分,生地黃24分,伏龍肝12分。 主治:婦人血經不止。
蒲黃散, 出處:《得效》卷六。 組成:生薑自然汁(年少者)10兩(年老者)20兩,鴨子1個(打碎,入薑汁內攪勻),蒲黃3錢。 主治:婦人胎前産後赤白痢。
蒲黃散, 出處:《雞峰》卷十。 組成:生地黃8兩,蒲黃1升,地骨皮5兩,黃芩3兩,芍藥3兩,生竹茹3兩。 主治:勞熱所致大便出血,及口鼻出血,血上心胸,氣急。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