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楚歌

四面楚歌

SI MIAN CHU GE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得效》卷十九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偏寒 (0.5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8%
肝經 15%
肺經 15%
心經 13%
胃經 9%
小腸經 9%
腎經 6%
大腸經 4%
心包經 2%
三焦經 2%
膀胱經 2%
脾經
肝經
肺經
心經
胃經
小腸經
腎經
大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四面楚歌」中包含「荊芥」,主要原因如下:

  1. 疏散風熱,解表透疹: 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解表透疹之功效,可有效治療外感風熱所致的發熱、頭痛、鼻塞、咳嗽等症狀。方中以荊芥配合其他藥物,可更有效地驅散外邪,緩解病症。
  2. 通鼻竅,利頭目: 荊芥具有通鼻竅、利頭目之功效,可治療鼻塞不通、頭昏腦脹等症狀。方中加入荊芥,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呼吸道症狀,使其頭腦清醒。

總之,荊芥在「四面楚歌」方中起到疏散風熱、解表透疹、通鼻竅、利頭目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可有效治療外感風熱、頭昏腦脹等症狀,達到治病的目的。

「四面楚歌」方劑中包含赤芍,主要原因如下:

  1. 活血化瘀: 赤芍具有涼血止血、活血化瘀的功效。方劑中可能因病患出現瘀血阻滯,導致疼痛、腫脹等症狀,而赤芍能有效改善血瘀,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病患的不適。
  2. 清熱解毒: 赤芍也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若病患伴隨有熱毒入侵,赤芍能幫助清除體內熱毒,達到清熱解毒的效果,進一步促進病患康復。

「四面楚歌」方劑中包含當歸,主要原因有二:

一、 活血化瘀,調和氣血: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三經,具有活血化瘀、養血補血、調經止痛的功效。方中可能因病症導致氣血瘀阻,而當歸能有效改善血瘀,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不適。

二、 滋陰補血,潤燥養膚:當歸亦有滋陰補血的作用,可改善因氣血不足導致的面色蒼白、皮膚乾燥等症狀。方中若包含當歸,可能是為了滋養血氣,使氣色紅潤,改善膚質。

「四面楚歌」方劑中包含大黃,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作用:

  1. 瀉熱通便: 大黃味苦性寒,能瀉熱通便,清瀉腸胃積熱,對於因熱毒壅滯腸道,導致腹痛、便祕等症狀,有明顯療效。
  2. 活血化瘀: 大黃亦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瘀血,對於因熱毒壅滯、氣血運行不暢所引起的疼痛、腫脹等症狀,具有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在「四面楚歌」方劑中,大黃的加入,可以起到瀉熱通便、活血化瘀的雙重作用,幫助患者解除熱毒壅滯、氣血運行不暢的病症。

中藥方劑「四面楚歌」的組成中,包含白芷,其主要原因如下:

  1. 疏散風寒,通竅止痛:白芷具有疏散風寒、通竅止痛之效,適用於外感風寒、鼻塞流涕、頭痛、齒痛等症。四面楚歌方劑主治外感風寒,頭面部疼痛,白芷可有效緩解這些症狀,配合其他藥物,達到通鼻竅、止頭痛之效。
  2. 升清降濁,開竅醒神:白芷亦有升清降濁、開竅醒神之功效,能提振精神,改善頭昏腦脹、神志不清等症狀。四面楚歌方劑中,白芷有助於改善因風寒所致的頭昏腦脹、神志不清等,提升患者的整體療效。

中藥方劑「四面楚歌」中,包含天南星,其主要原因如下:

  1. 散結消腫:天南星性溫,味辛、苦,具有散結消腫、止痛、祛風濕的功效。方劑中以天南星配合其他藥物,可有效消散痰飲、瘰癧等病竈,改善氣機阻滯,達到通竅止痛之效。
  2. 通竅開鬱:天南星入肺、脾、胃經,具有開竅醒神之功,可化痰濁、開胸膈,解除氣鬱,使人神志清醒,解除因痰飲阻滯所致的頭昏、胸悶、呼吸不暢等症狀。

四面楚歌方劑中包含赤小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消腫:赤小豆性平味甘,入心、脾經,具有利水消腫、清熱解毒之功效。四面楚歌方劑主要用於治療水腫,赤小豆能有效去除體內多餘水分,促進水腫消退。
  2. 健脾和胃:赤小豆同時具有健脾和胃的作用,可以改善脾胃功能,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緩解水腫伴隨的脾胃虛弱症狀。

因此,赤小豆的加入不僅可以利水消腫,更能健脾和胃,協同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療效,達到治療水腫的目的。

「四面楚歌」方劑中使用商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商陸性寒,入肺、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效。此方用於治療熱毒壅盛,肺氣不宣所致的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等症。商陸可以清熱解毒,並散結消腫,緩解患者的呼吸道炎症。
  2. 商陸在方中配伍其他藥材,相輔相成。方中常與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如金銀花、連翹等配伍,增強其清熱解毒之力,同時又與一些化痰止咳藥物如杏仁、貝母等搭配,以達痰熱並解、止咳化痰之效。

總之,商陸在「四面楚歌」方劑中,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作用,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效果。

四面楚歌方劑中包含白芨,主要原因如下:

  1. 止血生肌: 白芨性寒,味甘微苦,入肺、胃經,具有涼血止血、生肌斂瘡之效。方劑中可能因外傷出血或創傷難愈,白芨可以有效止血生肌,促進傷口癒合。
  2. 潤肺止咳: 白芨兼具潤肺止咳作用,能滋陰潤燥,清熱化痰,對於肺熱咳嗽、燥咳痰少等症狀亦有輔助療效。若方劑中涉及肺部疾病,白芨可發揮潤肺止咳的功效。

四面楚歌方劑中包含白蘞,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白蘞性寒,味甘苦,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四面楚歌方劑多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瘡瘍腫毒、咽喉腫痛等,白蘞可有效清熱解毒,消散腫痛,促進創口癒合。
  2. 利水消腫,通絡止痛: 白蘞亦具利水消腫、通絡止痛之效。四面楚歌方劑中常配伍其他利水消腫藥物,白蘞可協同作用,促進水液代謝,消除水腫,並通絡止痛,緩解疼痛。

因此,白蘞在四面楚歌方劑中發揮著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以及利水消腫、通絡止痛的多重作用,有助於治療相關病症。

「四面楚歌」方劑中包含寒水石,其原因主要有二:

  1. 清熱瀉火: 寒水石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利尿通淋之功。方中若出現熱證,如口渴煩躁、小便赤澀等,寒水石可起到清熱瀉火的作用,使熱邪得到控制。
  2. 止血生肌: 寒水石亦可止血生肌,對於因熱邪導致的出血或潰瘍,寒水石能起到收斂止血、促進傷口癒合的作用,有助於改善症狀。

總而言之,寒水石在「四面楚歌」方劑中的作用是清熱瀉火、止血生肌,有助於治療因熱邪引起的各種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名「四面楚歌」,喻其圍剿瘡毒之勢,主治「諸般疽發腫赤,痛不可忍」,即各類癰疽瘡腫急性發作,局部紅腫熱痛劇烈之證。其用法強調外敷患處四周(「塗角四畔」),或保留瘡口以泄毒,應對的是陽證、實證之瘡瘍,屬中醫「瘡瘍腫毒」範疇。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全方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為主,佐以活血散瘀、化痰散結,並注重外用藥物局部刺激與滲透作用。

  1. 清熱瀉火

    • 寒水石:清熱瀉火,解肌膚熱毒。
    • 山大黃、商陸乾:瀉熱通便,導火毒下行,外用亦能解毒散結。
    • 赤芍藥:涼血散瘀,緩解腫痛。
  2. 活血散瘀

    • 土當歸:活血養血,改善局部氣血壅滯。
    • 赤小豆:利水消腫,散血排膿。
  3. 化痰散結

    • 天南星:化痰散結,消腫止痛,針對痰瘀互結之腫塊。
    • 白斂、赤斂:斂瘡散結,一赤一白,分入血分氣分,協調消腫。
  4. 祛風止痛

    • 荊芥:祛風解表,透邪外達,兼能散瘀。
    • 草烏:大辛大熱,反佐於寒涼藥中,外用可麻痹止痛、開通經絡。
  5. 生肌斂瘡

    • 白及:黏潤收斂,助瘡口癒合。
    • 大柏皮(黃柏):清熱燥濕,防腐生肌。
  6. 局部刺激與引經

    • 生地黃汁/苦齋根汁調敷:涼血滋陰,緩解藥物燥性,增強滲透。
    • 商陸根汁:逐水消腫,針對腫勢明顯者,峻藥外用以速消其腫。

【整體治療邏輯】
此方外敷,通過藥物直接作用於患處,以「圍截」之法阻斷邪毒擴散。方中寒熱並用(如寒水石配草烏),既清熱解毒,又辛散開結,符合瘡瘍「熱毒壅滯,氣血不通」之病機。而活血藥與斂瘡藥同施,體現「散收並行」的思路,既可消腫,又防潰後難斂。

【特色】

  • 「留出瘡口」:體現中醫瘡瘍治療「給邪出路」的原則,避免閉門留寇。
  • 藥汁調敷:隨證選汁,靈活增強藥效,如熱重用生地黃汁,腫甚用商陸根汁。

此方集中醫外科「消、托、補」三大法中之「消法」,針對初期瘡瘍未潰者,以清熱活血為主,力截病勢,故名「四面楚歌」。

傳統服藥法


荊芥(和根銼碎)、赤芍藥、大柏皮、土當歸、山大黃、土白芷、天南星、赤小豆、商陸乾(即中榕根,銼片子,焙)、白及、赤斂、白斂、草鳥、寒水石(煨或炒)各等分。
上為末。
生地黃自然汁調塗角四畔,或苦齏根汁調;腫用商陸根研汁,未潰則滿體塗上,或有尖起處,則留出瘡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辛溫,有一定的刺激性,孕婦及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癤和癰

相同名稱方劑


四面楚歌, 出處:《得效》卷十九。 組成:荊芥(和根銼碎)、赤芍藥、大柏皮、土當歸、山大黃、土白芷、天南星、赤小豆、商陸乾(即中榕根,銼片子,焙)、白及、赤斂、白斂、草鳥、寒水石(煨或炒)各等分。 主治:諸般疽發腫赤,痛不可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