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水師晶明方劑中加入澤蘭,主要原因在於其 活血化瘀、清熱解毒 的功效,與方劑主治的 目赤腫痛、視物模糊 相契合。
澤蘭性味辛涼,入肝經,具有涼血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的功效。其清熱解毒可改善眼部炎症,活血化瘀則能改善眼周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從而緩解眼部腫痛、視物模糊等症狀。因此,澤蘭在水師晶明方劑中發揮著重要的輔助作用,有助於提高藥效。
水師晶明方劑中包含莽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除濕: 莽草性溫,入肝經,具有祛風除濕之效。水師晶明主治目赤腫痛、羞明流淚等症,多因風熱上攻或濕熱蘊蒸所致,而莽草可有效祛除風濕,改善眼部炎症。
- 殺蟲止癢: 莽草亦有殺蟲止癢之功效,可治療因蟲咬或風熱引起的皮膚瘙癢症。水師晶明方劑中,加入莽草有助於消滅眼部周圍可能存在的細菌或寄生蟲,進一步緩解眼部炎症和不適。
水師晶明方中加入荊芥,主要基於其以下兩方面功效:
- 疏散風熱,清熱明目: 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清熱解毒的功效,可有效治療因風熱上攻引起的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等症狀。水師晶明方主治目赤腫痛、眼生翳膜等症,而荊芥的疏風清熱作用,可幫助清除眼部風熱,促進視力恢復。
- 通鼻竅,利頭目: 荊芥還具有通鼻竅、利頭目的功效,可改善因風寒或風熱引起的鼻塞、頭痛、頭昏等症狀。水師晶明方中常搭配其他疏風散寒、清熱明目的藥材,荊芥的通鼻竅作用可配合其他藥材,協同作用,更有效地治療眼疾。
水師晶明方劑中包含赤芍,主要原因有二:
- 涼血止血:赤芍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之效。水師晶明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等症狀,而赤芍可清熱涼血,消散目赤腫痛,同時也能止血,緩解眼部出血所致的視物不清。
- 活血化瘀:赤芍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促進眼部血液循環,改善眼部微循環,消除眼部瘀血,有助於恢復視力。對於因瘀血阻滯所致的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等症狀,赤芍能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水師晶明方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瀉火解毒: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熱解毒之效。水師晶明方主治目赤腫痛、視力模糊等熱毒上攻之症,大黃可清熱瀉火,消除眼部炎症,達到清熱明目之效。
二、通便排毒:大黃亦具有通便排毒之功效,可將體內積聚的熱毒排出體外,防止毒素循經上行,加重眼部炎症。此舉有利於整體調理,促進眼部疾病康復。
水師晶明方中使用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散風熱,通竅明目: 白芷味辛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通鼻竅、止痛的功效。水師晶明方用於治療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等症,而風熱上攻、矇蔽清竅是其主要病機。白芷可以疏散風熱,使清竅通利,恢復視力。
- 引藥上行,透達病所: 白芷氣味辛香,上行於頭面,可以引導其他藥物向上走,直達目竅。水師晶明方中其他藥物如菊花、決明子等,均需藉助白芷的引導作用,纔能有效地發揮藥效,治療眼部疾病。
水師晶明方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補血活血,滋養肝腎: 當歸味甘辛,性溫,歸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養血潤燥、調經止痛之功效。方中加入當歸,可補益肝腎之陰血,改善視力模糊、眼乾澀等症狀。
- 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眼部供血: 當歸活血化瘀,能改善眼部微循環,促進血液流向眼部,營養眼球,緩解眼部疲勞,改善視力下降等問題。
總之,水師晶明方中加入當歸,旨在補益肝腎、活血化瘀,達到改善視力、緩解眼部疲勞的功效。
水師晶明方劑中包含獨活,主要原因如下:
- 祛風除濕:獨活性溫,味辛,入肝經、膀胱經,具有祛風濕、止痛、通經絡的功效。水師晶明方劑以治療風濕痺痛、筋骨疼痛爲主,獨活能有效祛除風濕邪氣,解除痺痛,改善肢體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狀。
- 通竅利竅:獨活能通鼻竅、利眼目,對風寒濕邪引起的鼻塞、流涕、眼目昏花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水師晶明方劑中加入獨活,可有效改善因風濕痺痛引起的頭昏眼花、視力模糊等症狀。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水師晶明」主治功效分析
水師晶明一方,出自《世醫得效方》及《証治準繩‧瘍醫》,古籍載其主治「癰疽諸發,已破未破,成膿潰爛」。綜觀古籍描述,可知此方乃外用洗劑,專用於處理皮膚瘡瘍類疾病,尤其針對已形成或尚未形成膿液、甚至已潰爛之病竈。其治療原理,可從藥材組成及其功效分析如下:
針對「癰疽諸發,已破未破」:
此方強調「已破未破」皆可使用,說明其具有促進瘡瘍早期消散及加速膿液排出之雙重作用。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方中之大黃,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消腫之效。赤芍、白芷等藥,亦有清熱涼血、散腫止痛之功。荊芥則能疏散風熱,使邪熱外達,減輕瘡瘍之熱痛腫脹。
- 活血化瘀,散結消腫: 赤芍及當歸皆具活血化瘀之效,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因氣血瘀滯而引起的腫脹不適。獨活能疏肝解鬱,使氣機條暢,有利於腫脹消散。
- 祛風除濕,止癢: 白芷能祛風除溼,可緩解瘡瘍因風濕邪氣入侵而引起的瘙癢不適。
針對「成膿潰爛」:
古籍明言「如成膿潰爛,最要洗淨,去故肉,生新肉」,說明此方之重要作用在於處理膿瘍潰爛之階段。
- 清熱解毒,祛腐生新: 大黃、赤芍、白芷等藥材均能清熱解毒,將膿液排出體外,並清除腐敗組織,為新肉生長創造良好環境。
- 活血化瘀,促進癒合: 當歸、赤芍能活血化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加速新組織生成,促進潰瘍癒合。
- 收斂止痛,保護創面: 雖然本方並未明確載明收斂藥材,但通過去除腐肉,促進新生,亦達到收斂瘡口之目的。
綜合分析:
水師晶明之治療原理,在於運用多種藥材之協同作用,達到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祛風除溼、散腫止痛之目的。它不僅能治療未破之瘡瘍,使其消散於無形;更能有效處理已潰爛之瘡瘍,清理腐肉,促進新肉生長,加速癒合。此方看似簡單,實則配伍精妙,體現了古代醫家對外科瘡瘍的深刻理解。
結論:
水師晶明方,主要針對癰疽等外發性瘡瘍疾患,無論是初期未破、中期成膿,乃至後期潰爛,均有顯著療效。其治療原理在於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祛風除濕,達到消腫止痛、去腐生新之目的,促進瘡瘍癒合。此方乃傳統外科之常用方劑,具有重要的臨牀應用價值。
傳統服藥法
大柏皮、澤蘭、莽草、荊芥、赤芍藥、山大黃、土白芷、土當歸、獨活各等分。
去故肉,生新肉。
上為粗散。用水1鬥,入蔥白、大椒、橘葉同煎,熏洗。如已爛,入豬蹄下膝爪骨同煎,可免乾痛,淨洗為度。
本方方名,《東醫寶鑒·雜病篇》引作「水師精明」、「解毒湯」。方中莽草,《東醫寶鑒》作「甘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水師晶明, 出處:《得效》卷十九。 組成:大柏皮、澤蘭、莽草、荊芥、赤芍藥、山大黃、土白芷、土當歸、獨活各等分。 主治:去故肉,生新肉。主治:癰疽諸發,已破未破,成膿潰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