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散
WU HA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福州方)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中性 (1.00)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脾經 20%
小腸經 10%
心經 10%
肝經 10%
腎經 10%
膀胱經 10%
胃經 10%
肺經
脾經
小腸經
心經
肝經
腎經
膀胱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五行散中包含獨活,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疏風散寒,祛濕止痛:獨活性溫,入肝、膀胱經,具有疏風散寒、祛濕止痛的功效,能有效治療風寒濕痹所致的肢體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狀,與五行散的整體功效相符。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五行散中包含羌活、防風、川芎等藥物,共同發揮疏風散寒、活血通絡的功效。獨活的加入,可以增強藥物的整體療效,使藥效更顯著。
總體而言,獨活在五行散中起著疏風散寒、祛濕止痛的作用,與其他藥物配合,協同增效,達到治療風寒濕痹症的效果。
五行散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赤芍性寒,味苦酸,入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五行散旨在清熱解毒,而赤芍的清熱涼血作用,能有效緩解因熱毒所致的發熱、口渴、紅腫等症狀。
- 活血化瘀:五行散中包含多味藥材,共同作用於解毒、消腫。赤芍的活血化瘀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藥物吸收,並有助於消散瘀血,加速傷口癒合。
五行散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白芷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散風寒、通鼻竅、止痛的功效。五行散以散風寒為主,白芷可助其疏散外邪,解除鼻塞、頭痛等症狀。
- 白芷與五行散中其他藥材相配,可增強藥效。例如,白芷與蒼朮搭配,可加強祛風濕、燥濕健脾的功效;與川芎搭配,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頭面部疼痛。
總之,白芷在五行散中起到散風寒、通鼻竅、止痛的作用,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提升藥效。
主治功效
五行散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吳氏醫方彙編》吳杖仙的記載,五行散主治氣血流注及發背,並可根據具體症狀靈活加減。
治療原理分析:
五行散由川紫荊皮、獨活、赤芍、白芷、石菖蒲等藥材組成,其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 疏通氣血: 方中獨活、川紫荊皮皆有調節氣血、疏通經絡之效。氣血流注不暢是導致癰疽、發背等症的主要原因之一,通過疏通氣血,可以促進患處的血液循環,加速新陳代謝,有利於消腫散結。
- 清熱解毒: 白芷、赤芍具有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作用。發背等症多伴有紅腫熱痛的症狀,這些藥物可以有效地緩解炎症反應,減輕疼痛。
- 活血化瘀: 赤芍、川紫荊皮能夠活血化瘀,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有助於消散腫塊,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
- 因症施治: 根據原文,五行散可以根據不同的症狀進行加減。例如,症極熱時,可倍用清熱作用較強的荊皮,減少辛溫的白芷;症極冷時,可適當增加溫經散寒的赤芍、獨活。此外,還可根據疼痛、流注、肉突出等不同情況,加用乳香、沒藥、南星等藥物,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
具體應用與變通:
原文詳細描述了五行散在不同情況下的應用方法:
- 外敷為主: 根據症狀的不同,可選擇不同的液體調敷。如夏月火令,以茶蜜調敷;將作膿者,用蔥湯同蜜調敷;漫腫無頭,用蔥湯同酒調敷;湯潑火燒,香油調敷;滯氣停痰,薑汁調敷;堅痛赤腫,陳醋調敷。這說明五行散主要通過外敷的方式發揮作用,而不同的調敷液體也具有不同的藥理作用,可以增強藥效。
- 靈活加減: 針對不同的症狀,可以對原方進行加減。如症面有血泡成小瘡,去菖蒲;症四面黑暈不退,瘡口皆五色,加肉桂、當歸;疼痛不止者,加酒製乳香、沒藥;流注筋不伸者,加乳香;瘡口肉突出者,加南星。這種靈活的加減方法,使得五行散可以應用於多種不同的病症,體現了中醫的辨證論治的靈活性。
總結:
五行散以其疏通氣血、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成為治療氣血流注及發背的首選藥物之一。其靈活的加減方法和多樣的外敷方式,使其能夠適應不同的病症和病情,發揮良好的治療效果。
傳統服藥法
荊皮1兩,川蒲1兩,獨活1兩,赤芍1兩,白芷1兩。
化毒散結。
上為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五行散性味辛溫,有一定的刺激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慎用。
- 五行散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加重病情。
- 五行散服用後,如果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相關疾病
癤和癰
相同名稱方劑
五行散,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福州方)。 組成:荊皮1兩,川蒲1兩,獨活1兩,赤芍1兩,白芷1兩。 主治:化毒散結。主治:癰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