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抑揚散方劑中包含赤芍,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涼血,活血止痛:赤芍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止痛的功效。抑揚散治療的是熱毒壅盛,血瘀氣滯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赤芍的清熱涼血作用能有效緩解熱毒,活血止痛作用能改善局部血瘀,消散腫痛。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抑揚散中其他藥物如黃芩、連翹等也具有清熱解毒作用,赤芍與其配伍,可以增強清熱解毒的功效。此外,赤芍還能與其他藥物如玄參、生地等共同作用,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炎症消退。
抑揚散方劑中包含白芷,主要原因如下:
- 疏風解表,通鼻竅: 白芷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疏風解表、通鼻竅的功效。抑揚散主治風寒感冒,鼻塞流涕,白芷可幫助散寒解表,通利鼻竅,改善鼻塞症狀。
- 止痛止癢: 白芷亦具止痛止癢之效,可改善因風寒引起的頭面部疼痛、瘙癢。抑揚散中加入白芷,可有效緩解因風寒引起的頭面部不適症狀。
抑揚散方劑中使用石菖蒲,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開竅醒神,化痰開竅:石菖蒲性辛溫,歸心、脾經,具有開竅醒神、化痰開竅的功效。其辛溫之性可通達心竅,醒神益智,適用於痰濁矇蔽心竅所致的昏迷、神志不清等症。
二、化溼健脾,理氣止痛:石菖蒲同時具有化溼健脾、理氣止痛的作用,可用於脾胃溼困、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其理氣止痛的功效,也能緩解因氣滯血瘀導致的疼痛症狀。
因此,石菖蒲在抑揚散方劑中起到開竅醒神、化痰開竅、化溼健脾、理氣止痛的作用,協同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治療功效。
抑揚散中包含獨活,主要是因為獨活具有以下兩方面的功效:
- 祛風除濕: 獨活性溫,入肝經,具有祛風濕、通經絡、止痛的功效,可治療風寒濕痹、筋骨疼痛、四肢麻木等症狀。抑揚散本身就用於治療風寒濕痹、筋骨疼痛,獨活的祛風除濕作用可以有效緩解病症。
- 行氣止痛: 獨活也能疏通經絡,行氣止痛,對於風寒濕邪阻滯經絡所致的疼痛有很好的緩解作用。抑揚散中可能也包含其他止痛藥物,獨活的加入可以協同作用,增強止痛效果。
抑揚散方劑中使用紫金皮,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燥濕止癢:紫金皮性寒,味苦,入肺經,具有燥濕止癢的功效。抑揚散主要用於治療濕疹、皮炎等皮膚病,紫金皮可以有效去除濕氣,止癢止痛,改善皮膚病症狀。
2. 清熱解毒:紫金皮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抑制細菌和病毒的生長,減輕炎症反應。對於因濕熱毒邪引起的皮膚病,紫金皮可以有效清熱解毒,促進傷口癒合。
總之,紫金皮在抑揚散中發揮著燥濕止癢、清熱解毒的功效,有助於改善皮膚病的症狀,促進皮膚恢復健康。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抑揚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抑揚散主治「痘疹陽毒紅腫」,屬中醫外科用之於熱毒熾盛、局部紅腫焮熱之證。痘疹發於肌表,若陽毒壅滯,氣血搏結,則見紅腫疼痛。此方外敷,通過清熱涼血、散結消腫之效,緩解陽熱毒邪所致之局部症狀。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赤芍(2錢)
- 性微寒,歸肝經,功能清熱涼血、散瘀止痛。針對陽毒紅腫之血熱瘀滯,能抑制血分熱毒,兼活血以消腫。
白芷(2錢)
- 辛溫歸肺胃經,具散風除濕、消腫排膿之效。雖性偏溫,但於此方中與寒藥配伍,可宣通毛竅、助藥力透表,並緩解局部腫脹。
石菖蒲(2錢)
- 辛溫芳香,入心胃經,能開竅化痰、行氣活血。取其開散之性,助氣血流通,疏散肌表鬱滯之毒熱。
獨活(6錢,劑量較重)
- 辛苦微溫,歸腎膀胱經,長於祛風除濕、止痛。此處重用獨活,意在加強宣散風濕、透達表邪之力,緩解痘疹紅腫之痛。
紫金皮(1兩,主藥)
- 即衛矛科植物昆明山海棠之根皮,苦辛溫,有劇毒,然外用可活血破瘀、祛風消腫。其性猛烈,能直達病所,破血中壅滯,為方中消腫止痛之關鍵。
三、配伍特點與治療邏輯
清熱與辛散並行:
- 赤芍清血熱,紫金皮破瘀滯,共解血分毒熱;白芷、獨活、石菖蒲辛散透表,助藥力外達肌膚,開泄陽毒鬱結。
外用直達病所:
- 以蔥頭搗爛加酒調塗,蔥酒皆具辛散走竄之性,能引藥透皮,增強散結消腫之效。
動靜結合:
- 赤芍涼血斂陰(靜),配伍獨活、紫金皮辛溫走竄(動),既防寒涼冰伏氣血,又防溫燥助熱,共奏抑陽毒而不留邪之效。
四、總結
抑揚散以清熱涼血為基礎,結合辛散透邪、破瘀消腫之法,針對痘疹陽毒紅腫之病機,透過外用直接作用於患處,達到清熱解毒、散結止痛之效。其組方體現「熱者寒之」、「鬱者散之」的治療思路,尤其重用紫金皮,彰顯中醫外治以毒攻毒之特色。
傳統服藥法
赤芍2錢,白芷2錢,石菖蒲2錢,獨活6錢,紫金皮1兩。
上為末。
用蔥頭搗爛,加酒調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慎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
- 服用本方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抑揚散, 出處:《痘疹仁端錄》卷十。 組成:赤芍2錢,白芷2錢,石菖蒲2錢,獨活6錢,紫金皮1兩。 主治:痘疹陽毒紅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