礬石瀝

礬石瀝

FAN SHI LI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21

熱/寒比例

中性 (1.0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肝經 25%
大腸經 13%
肺經 8%
腎經 8%
膀胱經 4%
三焦經 4%
胃經 4%
小腸經 4%
脾經
肝經
大腸經
肺經
腎經
膀胱經
三焦經
胃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方劑「礬石瀝」中包含「白礬」,其主要原因如下:

  1. 功效相輔相成: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濕止癢、解毒生肌之效。與方劑中的其他藥材配伍,可增強其清熱解毒、收斂止瀉的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2. 臨牀經驗積累: 古代醫家通過長期臨牀實踐,發現白礬與其他藥材配伍後,對某些疾病的治療效果更佳。因此,白礬成為方劑「礬石瀝」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並被沿用至今。

礬石瀝方劑中包含硫磺,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硫磺與礬石的協同作用: 硫磺性溫燥,善於祛風濕、殺蟲止癢,而礬石性寒收斂,能止血生肌、解毒消腫。二者合用,可發揮溫陽散寒、燥濕止癢、收斂生肌的功效,對於風濕痺痛、濕疹瘙癢、瘡瘍久不收口等症具有較好的療效。
  2. 硫磺的增效作用: 硫磺能促進礬石的溶解,使其藥效更容易被人體吸收利用。同時,硫磺的燥濕作用也能增強礬石的收斂止血功效,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

總之,硫磺的加入不僅僅是單純的藥材搭配,而是基於藥性互補、增效作用的綜合考量,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礬石瀝方劑中含有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瀉火,消腫止痛: 芒硝性寒,味苦鹹,具有清熱瀉火、消腫止痛之功效。與礬石同用,可加強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適用於熱毒壅盛、口渴便祕、咽喉腫痛等症狀。
  2. 引藥入絡,促進藥力發揮: 芒硝性滑,能引藥入絡,促進其他藥物的吸收和藥力發揮,提升療效。例如,在治療外傷腫痛時,芒硝可引導其他藥物深入患處,起到更有效的消腫止痛效果。

中藥方劑「礬石瀝」中包含松香,主要原因如下:

  1. 增強收斂作用: 松香具有收斂止血的作用,與礬石的收斂止血功效相輔相成,加強了方劑的止血效果。
  2. 提高藥物黏性: 松香的黏性可以幫助方劑更好地粘附在患處,延長藥物作用時間,提高藥效。

同時,松香也能緩解礬石的燥性,避免其過度刺激皮膚,使方劑更安全有效。

礬石瀝方劑中加入白糖,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礬石性寒,味酸澀,具收斂止瀉、解毒止癢之效,但其性較烈,易傷脾胃。白糖性平,味甘,能緩解礬石的寒涼之性,使藥性更和緩,避免對脾胃造成過大的刺激。
  2. 增進口感: 礬石瀝方劑口感較苦澀,加入白糖可以中和苦味,改善口感,使患者更容易服用。白糖還能增加藥劑的黏稠度,有助於藥液更好地附著於患處,提高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礬石瀝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乾濕癢及惡瘡白秃」,針對皮膚疾患,包括:

  1. 乾濕癢:泛指皮膚乾燥或滲液伴隨瘙癢,可能對應現代濕疹、皮炎等。
  2. 惡瘡:化膿性、潰爛性皮膚感染,如癰疽、膿瘡。
  3. 白秃:即「白禿瘡」,類似頭癬,表現為頭皮脫屑、脫髮。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與功效

  • 礬石(明礬)3分
    性澀寒,現代研究含硫酸鋁鉀,具收斂、抗菌、止癢之效,可凝固蛋白質,減少滲液。
  • 硫黃3分
    性溫有毒,傳統用於殺蟲止癢,現代證實對疥蟎、真菌有效,適用於疥瘡、癬症。
  • 芒消(芒硝)3分
    性寒,清熱軟堅,外用可消炎、消腫,緩解皮膚紅腫熱痛。
  • 大鹽(食鹽)3分
    解毒防腐,高滲透壓可抑制細菌生長,並輕微刺激促進局部血液循環。
  • 松脂6合
    性溫,黏附成膜保護創面,傳統用於拔毒生肌,可能具抗菌作用。
  • 白糖8兩
    古代外用取其黏合藥性,現代研究高濃度糖可滲透脫水,抑制細菌繁殖。

2. 組方邏輯
全方以「殺蟲解毒、收斂止癢」為核心:

  • 殺蟲抗菌:硫黃、礬石、芒消、大鹽協同抑制真菌、細菌,針對「惡瘡」「白秃」之感染。
  • 收斂乾燥:礬石、芒消減少滲出,緩解「濕癢」;松脂形成保護層,防止二次感染。
  • 緩解瘙癢:硫黃、礬石止癢,改善「乾濕癢」症狀。

3. 製劑特點

  • 蒸餾提取(瀝法)
    通過加熱使藥物有效成分溶入松脂與糖中,冷凝後成膏狀,便於局部塗抹。此法避免直接刺激,適合滲出性或潰爛創面。
  • 協同增效
    礦物藥(礬石、硫黃)與有機物(松脂、糖)結合,兼顧殺菌與保護作用。

三、現代潛在應用推測
此方機理可能對應以下現代疾病:

  • 真菌感染:如頭癬(白秃)、足癬。
  • 細菌性皮膚病:膿皰瘡、毛囊炎(惡瘡)。
  • 濕疹皮炎:滲出型或乾燥型(乾濕癢)。

總結
礬石瀝透過礦物藥的抗菌收斂,配合松脂、白糖的物理保護,形成複合外用劑型,體現古代「殺蟲—斂瘡—止癢」的皮膚病治療思路,尤其適合混合感染與滲出性病變。

傳統服藥法


礬石3分,硫黃3分,芒消3分,大鹽3分,松脂6合,白糖8兩。
上切諸藥令如指大,先取甑蔽仰銅器上,納甑中以藥安蔽上,以松脂、白糖布藥上都訖,重以大蔽覆之,炊5升米,藥汁流入器中,其汁密覆之。
臨用小溫塗瘡上,每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及過敏體質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礬石瀝, 出處:《千金翼》卷二十四。 組成:礬石3分,硫黃3分,芒消3分,大鹽3分,松脂6合,白糖8兩。 主治:乾濕癢及惡瘡白禿。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