蚵蚾黃連丸

蚵蚾黃連丸

KE BO HUANG LIA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博濟》卷四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偏寒 (0.85)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9%
肝經 19%
脾經 17%
大腸經 11%
肺經 9%
腎經 7%
心經 6%
膽經 6%
三焦經 1%
胃經
肝經
脾經
大腸經
肺經
腎經
心經
膽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蚵蚾黃連丸方中加入木香,主要是為了緩解藥性寒涼之弊,並增強其止瀉效果

蚵蚾黃連丸以蚵蚾、黃連等寒涼藥物為主,具有清熱燥濕、止瀉的功能。然而,寒涼藥物過度使用容易損傷脾胃陽氣,導致腹痛、腹脹等症狀。木香味辛、性溫,具有理氣止痛、健脾燥濕的功效,可溫和脾胃,避免寒涼藥物對脾胃的傷害,同時也能促進藥物吸收,增強其止瀉效果。

蚵蚾黃連丸方中包含胡黃連,主要原因有二:

  1. 瀉火解毒,清熱燥濕:胡黃連性寒,味苦,能清熱瀉火,解毒燥濕。蚵蚾黃連丸主要針對濕熱蘊結,或脾胃濕熱所致的病症,胡黃連能有效清除濕熱,達到清熱解毒的效果。
  2. 配伍增效:胡黃連與黃連同屬黃連屬植物,藥性相似,但胡黃連更偏向於清熱解毒,而黃連則更偏向於瀉火燥濕。兩者配伍,相輔相成,增強清熱解毒、瀉火燥濕的功效,使藥效更顯著。

蚵蚾黃連丸中包含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燥濕的功效,可針對蚵蚾所致的熱毒、濕熱等症狀,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
  2. 抑制細菌:黃連含有小檗鹼等抗菌成分,對多種細菌具有抑制作用,可以抑制蚵蚾感染引起的炎症,並防止感染擴散。

蚵蚾黃連丸方中加入沉香,主要原因有二:

一、調和藥性: 蚵蚾黃連丸以清熱瀉火為主,沉香性溫,能溫中散寒,調和黃連之寒性,避免寒涼傷胃。

二、行氣止痛: 沉香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可緩解因寒邪凝滯所致的脘腹冷痛、消化不良等症狀,提升藥效。

蚵蚾黃連丸中添加丁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降逆止嘔:丁香味辛性溫,具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的功效。牡蠣性寒,黃連味苦性寒,均屬寒涼之品,容易傷脾胃,加入丁香可溫中散寒,防止寒涼之氣損傷脾胃,同時也能降逆止嘔,減緩藥物對胃部的刺激。
  2. 芳香闢穢,增強療效:丁香氣味芳香,具有闢穢止腐的功效,能減輕牡蠣、黃連等藥材的腥味和苦味,使藥丸更易入口,同時也能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蚵蚾黃連丸中加入麝香,主要原因如下:

  1. 開竅醒神: 麝香性溫,味辛,歸心、脾經,具有開竅醒神、闢穢止痛的功效。蚵蚾黃連丸主治痰濁阻竅、神志不清等症,麝香可協助開通心竅,使神志清醒。
  2. 引藥入心: 麝香氣味芳香,能引藥入心,加強黃連清熱解毒的功效,並使其更有效地作用於心神,達到治療痰濁阻竅、神志不清的目的。

綜上所述,蚵蚾黃連丸中加入麝香,旨在開竅醒神,並引藥入心,增強藥效,達到治療效果。

蚵蚾黃連丸中加入木鱉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木鱉子味苦寒,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效。可有效緩解蚵蚾所引起的熱毒、腫痛等症狀,輔助黃連清熱瀉火,達到整體治療效果。
  2. 活血化瘀,散結消癥:木鱉子亦具活血化瘀、散結消癥之效。蚵蚾多因濕熱瘀阻所致,木鱉子可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進一步改善蚵蚾病竈,助其恢復。

蚵蚾黃連丸組成中,加入巴豆的原因主要在於:

  1. 破瘀消積: 巴豆性峻,可瀉熱通便,並有破瘀消積之效,有助於治療因瘀血阻滯、積滯不化而引起的腸胃疾病,配合蚵蚾、黃連等藥物,可達到清熱解毒、消積化瘀的功效。
  2. 引藥入腑: 巴豆辛溫,能引導藥物深入腸腑,促進藥效發揮,並可緩解腸胃中積滯,有助於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

然而,巴豆性烈,使用需謹慎,需在醫師指導下服用,不可自行服用。

蚵蚾黃連丸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蚵蚾性寒,容易造成脾胃虛寒,導致腹痛、腹瀉等症狀。乾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止痛的功效,可以溫暖脾胃,緩解蚵蚾的寒性,促進消化吸收。
  2. 調和藥性:黃連性寒,過度服用容易損傷脾胃。乾薑的溫性可以中和黃連的寒性,避免其過於寒涼,保護脾胃,使藥性更趨平和。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蚵蚾黃連丸之傳統功效分析
此方主治「小兒疳食氣」,乃古代兒科常見之疳積證候,多因脾胃虛弱、飲食不節或蟲積所致。其症見頭面虛腫、腹瀉、面色萎黃、毛髮枯槁如穗,乃至腹脹青筋暴露,反映氣血耗傷、津液失布、積滯內停之病機。方名標舉「疥蛤蟆」(即蟾蜍)與黃連,暗示以「消積解毒」與「清熱燥濕」為核心,兼顧行氣、溫中、通下等法,標本並治。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1. 主藥配伍:攻積清熱

    • 疥蛤蟆(蟾蜍):酒浸炙後,取其辛涼之性,既能破癥結、消疳積,又能解毒利水,針對疳證痰濕瘀滯。
    • 黃連(胡黃連、川黃連):清熱燥濕,專瀉心胃之火,治疳熱蟲積,與蟾蜍共為君藥。
  2. 佐助藥群:行氣溫通

    • 木香、沈香、丁香:辛溫芳香,醒脾調中,行氣止痛,助主藥通滯,兼防苦寒傷胃。
    • 乾薑(燒存性):減其辛熱,留溫中止瀉之力,與黃連形成「寒熱並調」之局。
  3. 導滯藥對:峻下逐積

    • 巴豆(去油製霜):攻逐冷積,瀉下痰癖,雖毒性大減仍具推蕩之功,針對疳積頑固膠結。
    • 木鱉子(燒煙盡):消腫散結,通絡解毒,與巴豆協力破除有形之積。
  4. 引經開竅:麝香

    • 少許麝香通竅走竄,引藥直達病所,兼助活血散結,透達氣血壅滯。

製丸與服法特點

  • 以蒸餅水浸為丸,取其和胃健脾之效,緩和峻藥之性。
  • 丸如蘿蔔子大、米飲送服,順應小兒體質,避免過傷正氣。
  • 空心、臨臥分服,使藥力持續作用於腸胃積滯。

整體治療思維
此方以「通消」為主軸,結合清熱燥濕、行氣破積、溫中導滯三組力量,針對疳證「虛中夾實」之特點,既除腸胃濕熱蟲積,又調暢氣機、振奮脾胃。尤其重用動物藥(蟾蜍)與礦物製法(燒煙盡、去油霜),體現「蟲蟻搜剔」與「毒藥攻邪」的古法思路,適用於疳積重症屬實滯者。然須審慎辨證,非虛弱無積者所宜。

傳統服藥法


疥蛤蟆10枚(洗,去肚腹,以酒浸炙令黃香即住),木香1分,胡黃連半兩,黃連半兩(九節者),沈香1分,丁香1分,麝香少許,木鱉半兩(燒令煙盡),巴豆22粒(以水淘洗,去心膜並油,以紙裹,用重物壓去油,再研如面止),乾薑1錢(燒令存性用)。
上為細末。以水浸蒸餅為丸,如蘿蔔子大。
每服1丸,空心、臨臥米飲送下;3歲以上,每服2-3丸。
忌粘滑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疥癬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大腸激擾綜合症腹瀉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面色發黃

相同名稱方劑


蚵蚾黃連丸, 出處:《博濟》卷四。 組成:疥蛤蟆10枚(洗,去肚腹,以酒浸炙令黃香即住),木香1分,胡黃連半兩,黃連半兩(九節者),沉香1分,丁香1分,麝香少許,木鱉半兩(燒令煙盡),巴豆22粒(以水淘洗,去心膜并油,以紙裹,用重物壓去油,再研如面止),乾薑1錢(燒令存性用)。 主治:小兒疳食氣,頭面虛腫,腹內泄瀉,面色萎黃,頭發作穗,心腹脹滿,肚上青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